“一字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條揚帆卻又有人在劃漿的漁船,船上有一個老翁正獨坐垂釣。
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舉目四望,只見皓月當頭,秋色滿江。
注釋
一字詩:一種含有某種文字游戲成份的詩歌。“一”字筆畫最少,可是經詩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為神奇。《一字詩》中用了多個“一”字,真是錯落有致,含義不俗,有“獨”、“一”、“滿”、“全”等多種意思。每個“一”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
“一字詩”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創作于清朝嘉慶年間,詩人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說:“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陳沆一腳跨了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蕩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作了這首詩。
整首詩描寫了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遠遠只見一漁舟蕩漿而來,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當頭,秋色滿江。短短的四句詩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人物有動作,描繪出多彩多姿的垂釣的畫面,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百讀不厭。
陳沆簡介
清代·陳沆的簡介

陳沆(hàng)(1785~1826)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陳沆于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辟,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廣東省大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1825)。后歸葬于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
...〔? 陳沆的詩(1篇)〕猜你喜歡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