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絕句”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余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注釋
杜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陜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后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陜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杜陵絕句”鑒賞
鑒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于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了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里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于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游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于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后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游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游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并在次年被貶出長安,于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江城子·江景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