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見狄博通”譯文及注釋
譯文
去年我們相別,有人傳話說您游江東去了。
又說您掛帆東海,直渡滄溟,一路上平安無事,風平浪靜。
注釋
東魯:魯郡之別稱,唐屬河南道,即今山東兗州市。如魯國、魯中等。
狄博通:戶部郎中光濟之孫,李白的好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梁國公狄仁杰的孫子。
江東:長江流至蕪湖,呈南北走向,江以東為遼東,即今安徽、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
掛席:掛風帆。
滄海:此指東海。
卻來:返回之意。
“謂言”:這兩句意為:本說渡海,而今返回,當是無長風之故。
“東魯見狄博通”鑒賞
鑒賞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運用鋪敘手法,講述詩人與久別重逢的友人狄博通的親切慰問,突顯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別我向何處”、“傳道游江東”為李問狄答,增加了詩人與朋友間的相思離別之苦。詩詞新穎別致、平淡無奇,又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似是客套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
“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緊扣上文,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詩人對友人狄博通的關愛之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抒寫了詩人對友人狄博通的深切懷念和重逢的喜悅之情。“度滄海”能表達李白凌云之志,“長風”,則形容在大浪襲來時的情景,飄逸灑脫,無拘無束,豪情萬丈。詩人運用“長風破浪”的意象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這恰恰是突顯出詩人所追求的人生氣質。比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廖廖數句就刻畫出詩人與久別重逢友人狄博通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心上,足見李白清新脫俗的詩風。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信口成章,借用“掛席”、“度”、“滄海”、“長風”等有巨大氣勢的事物和表現大起大落的動詞,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氣勢,生動詼諧地描寫了友人狄博通“掛席度滄海”、“游江東”的形象,亦似是喻已,側面襯托出詩人不滿足于“孤臣孽子”的現狀,向往著“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凌云壯志、沖天豪情,表達了詩人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想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此詩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詩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體現了李白與友人狄博通之間相互關心的真摯友誼,抒寫出詩人見到從江東歸來的好友狄博通的欣喜心情。
創作背景
此詩是天寶五載(746)李白在魯郡瑕丘(今兗州)所作。天寶中葉,自玄宗天寶元年(742)到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從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轉變時期。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流落江湖,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勉強維持生活。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病后遇過王倚飲贈歌
麟角鳳觜世莫識,煎膠續弦奇自見。
尚看王生抱此懷,在于甫也何由羨。
且遇王生慰疇昔,素知賤子甘貧賤。
酷見凍餒不足恥,多病沉年苦無健。
王生怪我顏色惡,答云伏枕艱難遍。
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
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
惟生哀我未平復,為我力致美肴膳。
遣人向市賒香粳,喚婦出房親自饌。
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
兼求富豪且割鮮,密沽斗酒諧終宴。
故人情義晚誰似,令我手腳輕欲漩。
老馬為駒信不虛,當時得意況深眷。
但使殘年飽吃飯,只愿無事常相見。
驀山溪·題錢氏溪月
與鷗為客,綠野留吟屐。兩行柳垂陰,是當日、仙翁手植。一亭寂寞,煙外帶愁橫。荷苒苒,展涼云,橫臥虹千尺。
才因老盡,秀句君休覓。萬綠正迷人,更愁入、山陽夜笛。百年心事,惟有玉闌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憶。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廢逐人所棄,遂為鬼神欺。
才難不其然,卒與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吳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氣方在斯。
六學成一貫,精義窮發揮。
著書逾十年,幽賾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萬字若波馳。
記室征兩府,宏謀耀其奇。
車酋軒下東越,列郡蘇疲羸。
宛宛凌江羽,來棲翰林枝。
孝文留弓劍,中外方危疑。
抗聲促遺詔,定命由陳辭。
徒隸肅曹官,征賦參有司。
出守烏江滸,左遷湟水湄。
高堂傾故國,葬祭限囚羈。
仲叔繼幽淪,狂叫唯童兒。
一門即無主,焉用徒生為!
舉聲但呼天,孰知神者誰?
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獲守靈帷。
平生負國譴,駭骨非敢私。
蓋棺未塞責,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腸為君知。
進身齊選擇,失路同瑕疵。
本期濟仁義,合為眾所嗤。
滅身竟不試,世義安可支!
恬死百憂盡,茍生萬慮滋。
顧余九逝魂,與子各何之?
我歌誠自慟,非獨為君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