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憐瞌睡,鶻伶的惜惺惺,若要輕別人還自輕。”譯文及注釋
譯文
缺德的人只會遇到薄情的人,世故的人就會遇到忠厚老實的人,無情的人休想遇到多情的人。不懂事的人喜歡糊涂蟲,伶俐的人偏愛機靈鬼,如果輕賤別人就等于輕賤自己。
注釋
中呂:宮調名。中呂宮是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紅繡鞋: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南北均有此調,基本句式為六六七五五五,押六平仄韻。
短命:此處指缺德的人。
薄幸:薄情,負心。
老成:世故,社會經驗多。
真成:同“真誠”,忠厚老實。
懵懂的:癡呆,不曉事。
憐:愛,喜歡。
瞌睡:糊涂,混日子。
鶻伶:機警,伶俐。
惺惺:精靈鬼。元代俗語“惺惺惜惺惺”,指氣味相投。
“懵懂的憐瞌睡,鶻伶的惜惺惺,若要輕別人還自輕。”鑒賞
賞析
這首曲子題為“閱世”,是作者人生體會的結晶,也可看作生活的箴言。作者把視角從多數元曲家關注的仕途官場移向廣大社會和人民大眾,從道德人情方面去審視人與人的關系,觀察總結出一些具有積極意義和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
此曲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一部分,后三句一部分。兩個部分均是前兩句談“閱"的內容、現象,后一句談作者的看法、結論。全曲充滿理趣,無論是“無情的休想遇多情”,還是“若要輕別人還自輕”都是警策語;即便是談現象的“懵懂的憐瞌睡,鶻伶的惜惺惺”等語,也都頗為深刻,揭示人生哲理。
這首小令的基本思想可說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它啟示人們應該有情有義,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俗話說,“人心換人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并非虛妄,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是生活的真諦。宋方壺運用散曲形式,使這些思想、經驗得到更通俗、形象的文學表現。
全曲六句句式大致相同,內容也近似,但并不覺得是堆砌,而是渾然一體的有機構成。層次清晰,以三句一組分為兩層。每三句的前兩句寫人所共知的現象作為陪襯,目的是引出作為對世人警策的第三句。而每一組前兩句又是由正反兩重意思組成。第一層首句說短命的(民間對無德的人的詈辭)一定會碰到薄情者,次句說老成的人別人定以真誠相待;第二層首句說糊涂人必然賞識瞌睡蟲,次句說聰明人也會受到鶻伶(機靈)人的愛惜。而有了一反一正的墊襯,其“無情的休想遇多情”,“若要輕別人還自輕”兩句帶有人生哲理色彩的警語自然充分有力了。
再從語言看:“短命的”“老成的”“懵懂的”“鶻伶的”,以致“惺惺惜惺惺”這些通俗而具有元代特色的俗語自然而純熟的運用,更使得這首小令顯出元曲的明快風趣的特色,非堆砌諺語格言者可比。
創作背景
由于元廷對科舉制度的漠視,元代知識分子很難通過科舉考試入官,因此元代的散曲作家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大都與社會各階層有著密切的聯系,閱世很深。他們把社會看作一片名利場,他們自己,也勸人們走隱居避世的道路。這支小令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作的,是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對人生的觀照。
宋方壺簡介
元代·宋方壺的簡介

宋方壺,生卒年不詳,名子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曾筑室于華亭鶯湖,名之曰“方壺”,遂以為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工散曲,有的寫入明之后。現存套數五套、小令13首。
...〔? 宋方壺的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