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皮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ēi qī pí dēng黑漆皮燈 | 不透光亮的燈。比喻不明事理。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這蕭穎士又非黑漆皮燈,泥塞竹管,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 |
xiàng pí dìng zǐ橡皮釘子 | 猶軟釘子。比喻以婉轉(zhuǎn)隱晦的方式進行斥責或拒絕。 | 茅盾《子夜》十四:“屠維岳第二次聽出吳蓀甫很挖苦他,也就回敬了一個橡皮釘子。”又《清明前后》第一幕:“[余為民]只有一點美中不足,在碰了人家的橡皮釘子而自解嘲的時候,他那笑形,他那眼神,宛然是個白癡。” |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pí xiāng zhī tán皮相之談 | 指只看外表,不求深入理解的膚淺見解。 |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詩》:“鐘嶸說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談。” |
sǐ pí lài liǎn死皮賴臉 | 臉憨皮厚;沒羞沒臊地纏磨不清。形容不顧羞恥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4回:“還虧是我呢,要是別的,死皮賴臉的三日兩頭兒來纏舅舅,要三升米兩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沒有法兒呢。” |
fū pí liáo cǎo膚皮潦草 | 形容不扎實,不仔細。 | 張賢亮《青春期》:“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塊青灰色的鐵板,堅硬、冷峻而索然無趣,就這么膚皮潦草地過到今天。” |
wán pí lài gǔ頑皮賴骨 | ①謂品行不端、無賴狡詐。②指品行不端、無賴狡詐的人。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這等頑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jī pí hè fà雞皮鶴發(fā) | 皮膚發(fā)皺,頭發(fā)蒼白。指老人。 | 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 |
bái mó zuǐ pí白磨嘴皮 | 指說了一些無用的話,不能說動對方。 | |
yǔ hú móu pí與狐謀皮 | 見“與虎謀皮”。 | 《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yán pí chī gǔ妍皮癡骨 | 妍:美麗;癡:癡呆。美好的皮,癡呆的骨頭。比喻外表好看,內(nèi)心不有聰明。 | 《晉書·慕容超載記》:“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 |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拔了蘿卜地皮寬 | 比喻為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為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1回:“拔了蘿卜地皮寬,交他去了,省的他在這里跑兔子一般。” |
pí ròu zhī kǔ皮肉之苦 | 泛指身體所遭受的痛苦。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0章:“河南人除過受了點皮肉之苦,屁也沒損失——他帶著預支的一個月高薪落荒而逃了。” |
nián pí zhuó gǔ粘皮著骨 | 粘:粘貼。比喻人固執(zhí)呆板。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粘皮著骨。” |
fǎn qiú shāng pí反裘傷皮 |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則毛在里,皮必受損。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 《晉書·張軌傳》:“今詳欲因人之饑,以要三倍,反裘傷皮,未足喻之。” |
jiāo pí nèn ròu嬌皮嫩肉 | 指肌膚細嫩。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可憐這朝奉是花月叢中長大的,近年有了幾莖胡子,主人才差他出來押船,嬌皮嫩肉,何曾見過這樣官刑。” |
pí kāi ròu pò皮開肉破 | 皮肉都裂開了。形容被打傷勢嚴重。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1回:“四個嘍啰聽了,那敢怠慢,登時上來兩個,把大盜緊緊按住;那兩個舉起大板,打的皮開肉破,喊叫連聲。” |
pí xiàng zhī shì皮相之士 | 皮相:從表面看。指僅看外表不察內(nèi)情、見識膚淺的人。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哉!’” |
lǎo zhe liǎn pí老著臉皮 | 厚著臉皮,毫無羞澀之感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5卷:“那白長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卻又老著臉皮,備了厚禮也來稱賀。” |
gé pí duàn huò隔皮斷貨 | 謂隔著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xiàn)象推測內(nèi)部底細。 | 《歧路燈》第八回:“不是為他中了舉,便說深遠。只是那光景兒,我就估出來六七分。兄弟隔皮斷貨,是最有眼色的。” |
chōu jīn bō pí抽筋剝皮 | 形容剝削壓迫非常殘酷。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二回:“可知那州縣老爺們比娼妓還要下賤!遇見馴良百姓,他治死了還要抽筋剝皮,銼骨揚灰。” |
yáng zhì hǔ pí羊質(zhì)虎皮 | 質(zhì):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fā)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 西漢 揚雄《法言 吾子》:“羊質(zhì)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
huáng pí guǎ sōu黃皮寡廋 | 形容面黃肌瘦的樣子。同“黃皮刮廋”。 | 熊伯濤《寧都兵暴前后》:“一群餓得黃皮寡廋的人,伸著兩只皮包骨頭的手。” |
pí fū zhī jiàn皮膚之見 | 見:見解,見識。指膚淺的見解。 | 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執(zhí)文昧理,以模范《論語》為病,此皮膚之見,非心解也。” |
huáng pí guā shòu黃皮刮瘦 | 形容面黃肌瘦的樣子。 | 余辰《蠶》:“一天過去了,蠶完全絕食啦,一個個餓得黃皮刮瘦,眼看就要死了。” |
jī pí gē dā雞皮疙瘩 | 受到驚嚇或寒冷在人的皮膚上出現(xiàn)的類似雞皮上的小疙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你這個令收起來罷,把我麻煩的一身雞皮疙瘩了!” |
zhuā pò miàn pí抓破面皮 | 見“抓破臉皮”。 | 老舍《二馬》第五段二:“我忍了這么些日子了,他一點看不出來。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說,他要命也不明白我們的事情,非說不可了!” |
huáng pí guǎ shòu黃皮寡瘦 | 形容面黃肌瘦的樣子。 | 李曉明《平原槍聲》:“一個個黃皮寡瘦,這使他驀然想起在平漢線上遇到的那一伙散兵……” |
tóu pí fā má頭皮發(fā)麻 | 形容極其恐懼的感覺。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8章:“當西邊‘中央軍’被殲以后,一些偽保長確實感到頭皮發(fā)麻。” |
shì pí lùn gǔ舐皮論骨 | 舐:舔。比喻只看到一點表面現(xiàn)象就妄加評論。 |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的續(xù)編·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 |
xī pí xiào liǎn嘻皮笑臉 | 臉上帶著頑皮的或不正經(jīng)的嘻笑。形容不嚴肅或輕浮的樣子。 | ①《紅樓夢》第三十回:“你要仔細!你見我和誰玩過!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你該問他們?nèi)ィ 雹谮w樹理《小二黑結(jié)婚》三:“金旺來了,嘻皮笑臉向小芹說:‘這會可算是個空子吧?” |
huáng pí guā sōu黃皮刮廋 | 形容面黃肌瘦的樣子。 | 余辰《蠶》六:“一天過去了,蠶完全絕食啦,一個個餓得黃皮刮廋,眼看就要死了。” |
shuǎ zuǐ pí zǐ耍嘴皮子 | 指光說不做。也指賣弄口才(含貶義)。 | 傅光明《從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與悲劇意識》:“他絕不是那種耍嘴皮子,賣弄搞笑那種作家。” |
xián liǎn xián pí涎臉涎皮 | 見“涎皮涎臉”。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月娘看不上,說道:‘你真?zhèn)€恁涎臉涎皮的,我叫丫頭進來。’” |
pí sōng gǔ yǎng皮松骨癢 | 形容表面輕松自如而內(nèi)心急切盼望。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7卷:“用金花彩幣為納聘之儀,選了吉期,皮松骨癢,整備做轉(zhuǎn)運使的女婿。” |
xì pí nèn ròu細皮嫩肉 | 指皮膚細嫩。借指沒經(jīng)過鍛煉,不能擔當大任。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35回:“他雖然心毒意狠,到底是細皮嫩肉,如何禁受?”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hé chéng yī gè zhū gě liàng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
guā pí dā lǐ shù瓜皮搭李樹 | 根本搭不上。指強認親族。 | 宋 韋君安《梅磵詩話》中:“蓋俗云:以強認親族者,為瓜皮搭李樹云。” |
nián pí dài gǔ黏皮帶骨 | 比喻拖沓,不灑脫。 | 宋·黃庭堅《鐘離跋尾》:“此來更自知所作韻俗,下筆不瀏離,如禪家黏皮帶骨語。” |
huà hǔ huà pí nán huà gǔ畫虎畫皮難畫骨 | 比喻認識一個人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內(nèi)心卻難。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pí pò xuè liú皮破血流 | 形容傷勢很重。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餓得慌了,到人家地里劈一穗苞米,被人抓住,打得皮破血流,昏倒在地上。” |
shuō huǎng tiáo pí說謊調(diào)皮 | 說謊話,不老實。 | 元·無名氏《度柳翠》楔子:“你這和尚,風張風勢,說謊調(diào)皮,沒些兒至誠的。” |
pí shāng ròu zhàn皮傷肉綻 | 綻:裂開。皮肉都裂開了。形容被打傷勢嚴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7回:“只一石子飛來,正中面門,皮傷肉綻,鮮血迸流,翻身落馬。” |
bài gǔ zhī pí敗鼓之皮 | 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 |
yú chuān shuǐ dù杅穿皮蠹 | 杅:飲水器。比喻事先充分準備,謀定而后行動。 |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于四方。” |
lián pí dài gǔ連皮帶骨 | 連皮膚及骨頭一起。比喻全部。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我只愿這會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來你們瞧見了,然后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
pí pò ròu làn皮破肉爛 | 形容傷勢很重。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滿臉渾身血道道,皮破肉爛不忍瞧。” |
qiān yáng zhī pí,bù rú yī hú zhī y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眾愚不如一賢。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諤諤,是以憂也。” |
lù pí cāng bì鹿皮蒼璧 | 形容本末不相稱。 | 《漢書 食貨志下》:“上(漢武帝)與湯(張湯)既造白鹿皮幣,問異(顏異)。異曰:‘今王侯朝賀以倉璧,直數(shù)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 |
pí xiào ròu bù xiào皮笑肉不笑 | 極其不自然地裝出一副笑臉。形容虛偽或心懷惡意的樣子。 | 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見陳姨太的粉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陳姨太在挖苦她。” |
gǒu pí gāo yào狗皮膏藥 | 中醫(yī)用狗皮膏藥消腫止痛。比喻騙人的貨色。 | 劉復《<半農(nóng)雜文>自序》:“再往下說,那就是信口開河,不如到廟會上賣狗皮膏藥去!” |
pí lǐ chūn qiū皮里春秋 | 指藏在心里不說出來的言論。 | 《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nèi)有所褒貶也。” |
yán pí bù guǒ chī gǔ妍皮不裹癡骨 | 妍:美麗;癡:癡呆。美好的皮不包癡呆的骨頭。比喻美好的外表定會有聰明的內(nèi)心。 | 《晉書·慕容超載記》:“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 |
xī pí xiào liǎn嬉皮笑臉 | 形容嬉笑不嚴肅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你見我和誰玩過!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你該問他們?nèi)ィ ?/td> |
qǐn pí shí ròu寢皮食肉 | ①《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后以“寢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為或精神。 |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
bào sǐ liú pí豹死留皮 |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間。比喻將好名聲留傳于后世。 | 宋 歐陽修《王彥章畫像記》:“公本武人,不知書,其語質(zhì),平生嘗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蓋其義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
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嘴是兩張皮 | 愛怎么說就怎么說。 | |
kū xíng qù pí刳形去皮 | 謂忘卻形體和家國,而任乎自然。 | |
zuǐ jiān pí hòu fù zhōng kōng嘴尖皮厚腹中空 | 說話尖酸刻薄,臉皮厚,腹中沒有真才實學。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有一副對子,是替這種人畫像的。那對子說: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chuī niú pí吹牛皮 | 說大話,閑聊天。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
miàn sì xuē pí面似靴皮 | 臉上皮膚如同靴皮。形容滿臉皺紋。 |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田元均為人寬厚長者,其在三同,深厭干請者,雖不能從,然不欲峻拒之,每溫顏強笑之,嘗謂人曰:‘作三司使數(shù)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bō pí chōu jīn剝皮抽筋 | 剝:去掉殼。形容對人恨之入骨或為人極端兇殘。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2回:“梅山猴頭,焉敢弄術(shù)!拿住你定要剝皮抽筋!” |
yǎn pí zǐ báo眼皮子薄 | ||
yìng zhé tóu pí硬著頭皮 | 勉強去做難度較大的事。 | 曾樸《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難相處,只好硬著頭皮,老著臉子,追蹤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舊的殷勤伺候。” |
xiàng shǔ yǒu pí相鼠有皮 | 相:視。看看老鼠尚且還有皮。舊指人須知廉恥,要講禮義。 | 《詩經(jīng)·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通“義”);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
mài gǒu pí gāo yào賣狗皮膏藥 | 比喻說得很動聽,實際上在騙人。 | 劉復《<半農(nóng)雜文>自序》:“再往下說,那就是信口開河,不如到廟會上賣狗皮膏藥去!” |
yǔ hǔ móu pí與虎謀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關(guān)系的人去商量損害他人利益的事;絕對辦不到。后多指要惡人放棄自己的利益;純屬幻想。 | 《太平御覽》第208卷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pí kāi ròu zhàn皮開肉綻 | 綻:裂開。皮肉都裂開。形容被毆打得傷勢極重。 | 元 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開肉綻碎了骨頭。” |
shí ròu qǐn pí食肉寢皮 | 吃他們的肉;剝下他們的皮當褥子墊。形容對敵的深仇大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
xián pí xián liǎn涎皮涎臉 | 亦作“涎皮賴臉”。亦作“涎臉涎皮”。嬉皮笑臉;厚著臉皮跟人糾纏。 |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八段:“一個大嘴的黑人走過來,向姚長庚涎皮涎臉伸著手說:‘淡貝!淡貝!’” |
pí lǐ yáng qiū皮里陽秋 | 皮里:內(nèi)在;陽秋:即春秋;因晉簡文帝之母名阿春;晉人避諱;改“春秋”為“陽秋”;春秋:即春秋筆法。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面而在內(nèi)里。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褚季野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 |
zhuā pò liǎn pí抓破臉皮 | 比喻感情破裂,公開爭吵。 |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娘兒們也不行》:“雖說娘兒們打起仗來不用機關(guān)槍,然而動不動就抓破臉皮也就不得了。” |
shàn pí shàn liǎn訕皮訕臉 | 嘻皮笑臉。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5回:“若是員外不在跟前,他便合他姑媽訕皮訕臉,百般的央告,甚至屈膝。” |
zhān pí zhù gǔ粘皮著骨 | 粘:粘貼,膠合。形容言行辦事不干脆爽利,執(zhí)著刻板。 |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18卷:“其深淺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說。” |
xián pí lài liǎn涎皮賴臉 | 厚著臉皮糾纏,惹人厭煩。 | 明 李開先《寶劍記》第14出:“你在這青堂屋舍里坐的,到也自在,你這等涎皮賴臉的,俺管監(jiān)的吃風!” |
lā pí tiáo拉皮條 | 從中牽線,拉攏男女搞不正當關(guān)系。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15回:“實夫方知是拉皮條的,笑置不理。” |
pí lǐ chōu ròu皮里抽肉 | 形容身體變瘦。 | 元·關(guān)漢卿《謝天香》第四折:“你覷我皮里抽肉,你休問我可怎生骨巖巖臉兒黃瘦。” |
zuān pí chū yǔ鉆皮出羽 | 比喻極意夸飾自己偏愛的人。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下 趙壹》:“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
hè fà jī pí鶴發(fā)雞皮 | 鶴發(fā):白發(fā);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皮膚發(fā)皺,頭發(fā)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 北周 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發(fā)雞皮,蓬頭歷齒。” |
pí xiàng zhī jiàn皮相之見 | 皮相:從表面上看。沒有說到點子上的膚淺看法。 | 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這種皮相之見,不識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
zhān pí dài gǔ粘皮帶骨 |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我是一刀兩斷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
hǔ pí yáng zhì虎皮羊質(zhì) | 質(zhì):本性。比喻外強內(nèi)弱,虛有其表。 | 西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zhì)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
pí sōng ròu jǐn皮松肉緊 | 形容漫不經(jīng)心,寬泛而無關(guān)緊要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緊的談了會子道學,又指東說西的打了會子悶葫蘆呢?” |
pí lǐ mó wài皮里膜外 | 膜:人或動物體內(nèi)薄皮組織。比喻相交太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如今同了你,雖見了太尊一面,到底是個皮里膜外的賬,有什么意思?” |
qiáng shàng ní pí墻上泥皮 | 比喻無用或低賤的附屬物,也比喻妾。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墻上泥皮。”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梁啟超《墨學微》第一章:“然此果足為有命說之根據(jù)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則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
jī máo suàn pí雞毛蒜皮 | 比喻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的東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敵當前,同心協(xié)力還怕遲誤,誰還記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
tǐ wú wán pí體無完皮 | 同“體無完膚”。 | 晉·郭訟《魏晉世語》:“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
fú pí liáo cǎo浮皮潦草 | 形容不扎實,不仔細。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八章:“這么大的事情,影響極壞,可是我們僅僅只浮皮潦草地警告一下就完事了。”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存留;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méi liǎn méi pí沒臉沒皮 | 不知羞恥,不要臉面。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你這個沒臉沒皮的東西,滾出去!” |
xī pí xián liǎn嘻皮涎臉 | 形容輕佻嘻笑不知羞恥的樣子。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九回:“糖葫蘆嘻皮涎臉的答道:‘我不到你那里去,我到我相好的家里去!’”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 |
hòu pí lǎo liǎn厚皮老臉 | 指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 錢鐘書《圍城》:“想不到外國去了一趟,學得這樣厚皮老臉,也許混在鮑小姐那一類女朋友里訓練出來的。” |
hēi qī pí dēng lóng黑漆皮燈籠 | ①涂以黑漆的燈籠。形容社會腐敗黑暗。②形容懵然無知。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闌駕上書》:“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涂炭而罔知。閭閻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詔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
mó zuǐ pí zǐ磨嘴皮子 | 說廢話 | 浩然《艷陽天》第84章:“別白磨嘴皮子了,咱們反破壞,把糟蹋麥子的雞全砸扁它!” |
xiǎo yǎn bó pí小眼薄皮 | 比喻愛占小便宜。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8回:“你娘與我些什么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 |
lüè zhī pí máo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況或稍有膚淺的知識。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7回:“才女才說學士大夫論及反切尚切瞠目無語,何況我們不過略知皮毛,豈敢亂談,貽笑大方!” |
nián pí zhe gǔ黏皮著骨 | 見“黏皮帶骨”。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黏皮著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