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頭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óu zú yì suǒ頭足異所 | 見“頭足異處”。 | 漢·劉向《說苑·雜言》:“欲合人心,恐有頭足異所之患。” |
shǎo tóu quē wěi少頭缺尾 | 比喻事物殘缺不全。 | |
hán zhe gǔ tóu lù zhe ròu含著骨頭露著肉 | 比喻說話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說出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么‘含著骨頭露著肉’的,我倒不收。”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fāng tóu bù lǜ方頭不律 | 見“方頭不劣”。 | 元·鄭廷玉《金鳳釵》:“見一個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老年,打扯他跳河。” |
bào tóu tòng kū抱頭痛哭 | 指十分傷心或感動,抱頭大哭。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四回:“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頭痛哭。” |
shé tóu shǔ yǎn蛇頭鼠眼 | 形容人的面相丑惡,心術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三回:“忽聽見門聲一響,早有一個蛇頭鼠眼,滿臉胡須,又矮又胖的丑漢子走進來。” |
tóu hūn yǎn yūn頭昏眼暈 | 頭腦暈亂,眼睛昏花。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5回:“李太師被張保背著飛跑,顛得頭昏眼暈。” |
gù tóu bù gù wěi顧頭不顧尾 | 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時候,托著老子娘的福,吃喝慣了,如今所以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瞎生氣。” |
mí tóu rèn yǐng迷頭認影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
liǎng tóu bái miàn兩頭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兩方面討好。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
gù tóu bù gù jiǎo顧頭不顧腳 | 比喻只顧眼前,不顧今后,缺乏通盤打算。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 |
bái tóu ér xīn白頭而新 | 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 明 楊慎《白頭而新》:“《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說苑》作‘白頭而新,傾蓋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頭而新,雖至老而交猶新。” |
cáng tóu hù wěi藏頭護尾 | 原指書法的用筆筆力強勁。現指說話、做事躲躲閃閃,怕把真相全暴露出來。 | 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
méi tóu méi liǎn沒頭沒臉 | 指不顧臉面或不顧一切,狠狠;也滿頭滿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5回:“那道士聞得此言,攔住門,一齊動叉鈀、掃帚、瓦塊、石頭,沒頭沒臉,往里面亂打。” |
tóu bái chǐ huō頭白齒豁 | 豁:破缺。頭發白,牙齒缺。形容人衰老的狀態 | 清·汪琬《答陳藹公論文書》:“年比四十,而精氣衰耗,頭白齒豁。” |
méi tóu yǎn wěi眉頭眼尾 | 指眉眼間的神色。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1卷:“鄉原是個無骨肋底人,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 |
chū lù tóu jiǎo初露頭角 | 比喻剛剛顯示出能力或才干。 | 周得京《花城洛陽賞牡丹》:“相傳洛陽牡丹在隋前還是默默無聞的,到唐朝初露頭角。” |
tóu zhòng jiǎo qīng頭重腳輕 | 形容頭腦發脹;腳下無力。比喻輕重倒置;基礎不穩固或事物上下部分不協調;不平衡。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6回:“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 |
lù wěi cáng tóu露尾藏頭 | 藏起了頭,露出了尾。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不把真實情況全部講出來。 | 元 張可久《點絳唇 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
diǎn tóu zā zuǐ點頭咂嘴 | 表示同意、贊賞。 |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張老婆兒一旁看了,也不住的點頭咂嘴。” |
dǐng tóu shàng sī頂頭上司 | 本人或本單位的直接領導人或部門。 |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斗》:“對于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一個文化堡壘的辦法。” |
bǎi chǐ gān tóu百尺竿頭 |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 唐 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
léng tóu léng nǎo楞頭楞腦 | ①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②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 |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媽,虎子傻,說話楞頭楞腦,沒分寸。” |
méi tóu yī zòng,jì shàng xīn lái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形容一下子想出了一個計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王四只管叫苦,尋思道:‘銀子不打緊,這封回書卻怎生好!正不知被甚人拿去了?’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zéi tóu guǐ nǎo賊頭鬼腦 | 同“賊頭鼠腦”。 |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這個外國人賊頭鬼腦,我總疑著他。” |
juè tóu juè nǎo倔頭倔腦 | 形容說話、行動生硬的樣子。多指說話不講方式、直來直去的樣子。 | |
bān qǐ shí tóu zá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活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tóu pò xuè lín頭破血淋 | 見“頭破血流”。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常打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淋,也再無一點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
pǐn tóu lùn zú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féng táng tóu bái馮唐頭白 | 同“馮唐易老”。 | |
píng tóu bǎi xìng平頭百姓 | 平頭:古人不做官的人。指普通百姓。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
mō zhe shí tóu guò hé摸著石頭過河 | 比喻辦事謹慎,邊干邊摸索經驗。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6章:“水淺的時候,可以摸著石頭過河。” |
yín yàng là qiāng tóu銀樣蠟槍頭 | 樣子像銀子實際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外表很好看,實際上不中用。 | 吳晗《神仙會和百家爭鳴》:“反對那種強不知以為知,專業知識貧乏而自封專家、權威的銀樣蠟槍頭。” |
zhuàng tóu xiàn nǎo撞頭搕腦 | 猶言到處碰壁。 |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四十九:“政如義理,只理會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卻不知前面撞頭搕腦。” |
shí zì jiē tóu十字街頭 | 指縱橫交叉;繁華熱鬧的街道。也指人世間;現實社會。 | 元 無名氏《村樂堂》:“則這金釵兒是二人口內的招伏狀,更壓著那十字街頭犯由榜,這公事不虛誑。” |
sān tóu liǎng xù三頭兩緒 | 形容事務繁雜,不易弄清頭緒。 | 宋 朱熹《答張敬夫書》:“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另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里面已是三頭兩緒。” |
tóu shàng zhuó tóu頭上著頭 | 猶言頭上安頭。比喻多余和重復。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云門山文偃禪師》:“諸和尚子,饒你道有什么事,猶是頭上著頭。” |
diǎn tóu hā yāo點頭哈腰 | 比喻虛假的恭敬或過分的客氣。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的敬而遠之。” |
jiān dàn liǎng tóu tuō尖擔兩頭脫 | 兩頭尖的扁擔無法挑東西。比喻兩頭落空。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若與了一紙休書,那婦人就一道煙去了,這婆娘他若不嫁我呵,可不弄得尖擔兩頭脫。” |
cóng tóu zuò qǐ從頭做起 | 從:自。從開始做起。 | 朱自清《古文學的欣賞》:“現在得從頭做起,最難的是注文用的白話……得創作。” |
tóu yūn mù xuàn頭暈目眩 | 頭發昏,眼發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滿屋里的東西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 |
yìng zhé tóu pí硬著頭皮 | 勉強去做難度較大的事。 | 曾樸《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難相處,只好硬著頭皮,老著臉子,追蹤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舊的殷勤伺候。” |
huī tóu tǔ miàn灰頭土面 |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沉的神態。 | 《碧巖錄》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則自視云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 |
kē tóu pèng nǎo磕頭碰腦 | 形容人多而相擠磕碰,或東西多而處處碰人。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3回:“這有何難?放著相大爺一個名進士,磕頭碰腦,滿路都是同年,這有甚么難處!” |
hūn tóu yūn nǎo昏頭暈腦 | 見“昏頭昏腦”。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跑得昏頭暈腦。” |
kǒu tóu chán口頭禪 |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 宋 王楙《臨終詩》:“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 |
zǒu tóu méi lù走頭沒路 | 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8卷:“火器一齊發作,殺得他走頭沒路,大敗虧輸。” |
shí bù jiǔ huí tóu十步九回頭 | 走十步,回頭看九次。形容戀戀不舍。比喻猶豫不定。 | 元·高明《琵琶記·伯喈夫妻分別》:“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馬行十步九回頭。” |
gān tóu zhí shàng竿頭直上 | 比喻進步很快。 | |
shí zì lù tóu十字路頭 | 道路橫直交叉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將王慶押到十字路頭,讀罷犯由,如法凌遲處死。” |
kē tóu shāo xiāng磕頭燒香 | 比喻求人說好話。 | |
hǔ tóu hǔ nǎo虎頭虎腦 | 形容長得壯健憨厚的樣子。 | 老舍《趙子曰》:“是個年壯力足虎頭虎腦的英雄。” |
fó tóu zhuó fèn佛頭著糞 | 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使神圣美好的東西受玷污;即褻瀆美好事物的意思。有時也表示謙虛的意思。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
jiáo shé tóu嚼舌頭 | 比喻說是非或者說廢話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這嚼舌頭老淫婦!掙將錢來焦尾巴!” |
qiè yào guān tóu切要關頭 | 關頭:關口。比喻有關事情成敗的關鍵或時機。 | 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關頭,竊恐筑室通謀,一縱即不可復挽,不揣冒昧,謹再瀝忱附片密陳。”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tái tóu bú jiàn dī tóu jiàn抬頭不見低頭見 | 比喻經常見面。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咱們一個屯子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平日都是你兄我弟的。” |
tǔ tóu tǔ nǎo土頭土腦 | 指行為、舉止、服飾等不合時尚。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誰知他土頭土腦的,信是一句話。” |
jiē tóu xiàng dǐ街頭巷底 | 見“街頭巷尾”。 | 劉大白《賣花女》詩:“杏花紅了,梨花白了,街頭巷底聲聲叫。” |
cóng tóu zhì wěi從頭至尾 | 由開頭到末尾。指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也作“從頭到底”、“從頭到尾”。 | 宋 朱熹《答呂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說了,從頭徹尾,只是此一個病根也。” |
suō tóu suō nǎo縮頭縮腦 |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膽小不敢出頭負責。 | 魯迅《華蓋集 “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并要求學校當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 |
guà yáng tóu,mài gǒu ròu掛羊頭,賣狗肉 | 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初幾滅。” |
jiān dàn dān chái liǎng tóu tuō尖擔擔柴兩頭脫 | 脫:脫落。兩頭尖的擔子兩頭脫落。比喻事情兩頭落空。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7回:“我理會得,但你去,討得討不得,趁早回來,不要弄做‘尖擔擔柴兩頭脫’也。” |
chuí tóu sàng qì垂頭喪氣 | 垂頭:耷拉著腦袋;喪氣:失去志氣;情緒低落。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形容失意懊喪的樣子。 | 唐 韓愈《送窮文》:“主人于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jī tóu yú cì雞頭魚刺 | 比喻輕微而不被重視的的事物。 | |
nián tóu yuè wěi年頭月尾 | ①謂從歲首到臘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傳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時試官常擷取以試應試明經科士子是否熟諳經傳本文。 | 宋·林光朝《癡頑不識字》詩:“年頭月尾無一是,咄咄癡頑不識字。”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不是冤家不聚頭 | 聚頭:碰頭。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 |
kē tóu xiǎn zú科頭跣足 | 光著頭赤著腳。 | 宋 田晝《筑長堤》:“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
tù tóu zhāng nǎo兔頭獐腦 | 獐:牙獐。形容人的面貌猥瑣。 | 《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暴斂橫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賣官鬻爵,朝盡兔頭獐腦之人。” |
mái tóu gù yǐng埋頭顧影 | 形容矯飾者暗中窺察外界的反應。 | 明·李贄《答鄧明府》:“非與世之局瑣取容,埋頭顧影。” |
shì nǚ bān tóu仕女班頭 | 仕女:美女;班頭:第一。指第一美女。 | 元·王實甫《西廂記·草橋店夢鶯鶯》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 |
chuáng tóu jīn jìn床頭金盡 | 舊時形容錢財用盡;陷入貧困的境地。 | 唐 張籍《行路難》詩:“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
jiē tóu shì wěi街頭市尾 | 泛指大街小巷。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門偃禪師法嗣》:“今日未吃茶上堂堵人會心,但向街頭市尾屠兒魁劊地獄钁湯處會取若恁么。” |
tóu kuài jī liǎn頭會箕斂 | 頭會:按人頭征稅;箕斂: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于少府。”《史記·張耳陳余列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
píng tóu lùn zú評頭論足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態度,評頭品足。” |
cán tóu yàn wěi蠶頭燕尾 | 形容書法起筆凝重,結筆輕疾。 | 宋·趙佶《宣和畫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 |
dì tóu shé地頭蛇 | 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話!常言道:惡龍不斗地頭蛇。” |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頭 | 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腦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舊唐書 李揆傳》:“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
dà chū fēng tóu大出風頭 | 指成為輿論注意的中心,出頭露面,顯示個人的表現。 | 林語堂《談中西文化》:“記得民國二十四年,中國戲劇詩文在外國大出風頭。” |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太歲頭上動土 |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 元 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兒也,你尋死也,正是太歲頭上動土哩!” |
léng tóu kē nǎo楞頭磕腦 | 見“楞頭楞腦” | 老舍《鼓書藝人》十五:“打頭的是小劉,楞頭磕腦地就撞了進來,站在一邊,光哆嗦,不說話。” 又《駱駝祥子》一:“一擱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點楞頭磕腦的。” |
hūn tóu dā nǎo昏頭搭腦 |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涂。 | 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一個新年里,弄得昏頭搭腦,沒些清楚。” |
xuán yáng tóu,mài gǒu ròu懸羊頭,賣狗肉 | 懸:吊掛。掛的是羊頭,賣的是狗肉。比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名不副實。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缽元禪師法嗣》:“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 |
yī nián dào tóu一年到頭 | 整年,從頭到尾經過。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我兩個又是養家經紀人,一年到頭,沒幾時住在家里。” |
zhǎn lù tóu jiǎo嶄露頭角 | 嶄:嶄然;突出的樣子;露:顯露;頭角:比喻人的氣概和才華。比喻突出地顯示出才能和本領。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
tóu nǎo fā zhàng頭腦發脹 | 自負;自大。 | |
dāi tóu dāi nǎo呆頭呆腦 | 呆:癡呆、遲鈍。形容傻乎乎的或遲鈍的樣子。 | 元 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 |
jiē tóu xiàng kǒu街頭巷口 | 巷:胡同。指大街小巷。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以販賣書報盛極一時的各街頭巷口的小書攤也完全改變模樣。” |
jiàn gǔ tou賤骨頭 | 指不自尊、不知羞恥或不知好歹的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人太生嬌俏了,可知心就嫉妒。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 |
hǔ tóu yàn hàn虎頭燕頷 | 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 元 揭傒斯《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尚服異恩于永世;虎頭燕頷,從懷舊將于當年。” |
tóu jiǎo zhēng róng頭角崢嶸 | 頭角:比喻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才華;崢嶸:特出的樣子。形容年輕有為,才華出眾。 | 元 鮮于必仁《折桂令 薊門飛雨》曲:“到處通津,頭角崢嶸,溥渥殊恩。” |
gǒu tóu shǔ nǎo狗頭鼠腦 | 喻奴才相。 | 《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說這林則徐,卻不像那些狗頭鼠腦的官員,要算我們中國的杰出人物。” |
yín yàng là qiāng tóu銀樣镴槍頭 | 樣子象銀子實際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外表很好看,實際上不中用。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一個銀樣镴槍頭。” |
tóu shāo zì lǐng頭梢自領 | 自己扯著頭發。比喻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這妮子更敢有四星,把體面妝沉,把頭梢自領。” |
yáo tóu bǎi nǎo搖頭擺腦 |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 宋·王明清《揮薼余話》第二卷:“相得端明似虎形,搖頭擺腦得人憎。” |
tàn tóu suō nǎo探頭縮腦 | 小心膽怯張望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到了園中,果然陰氣逼人。賈赦還扎掙前走,跟的人都探頭縮腦的。” |
chuán dào qiáo tóu zì huì zhí船到橋頭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程樹榛《鋼鐵巨人》:“俗語說,船到橋頭自會直,那就到哪會說哪會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