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0 個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é chū fú liú河出伏流 | 語出《淮南子·地形訓》“河出積石”漢高誘注:“河源出昆侖,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導而通之,故出積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潛在力量爆發(fā),其勢猛不可擋。 | 語出《淮南子·墜形訓》“河出積石”漢高誘注:“河源出昆侖,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導而通之,故出積石。” |
pò jiān fā fú破奸發(fā)伏 | 揭露隱藏的壞人。 | 宋·范仲淹《宋故衛(wèi)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徙隴城郡,歷比、駕二部外郎,在郡未幾,破奸發(fā)伏,有神明之號。” |
yuān yuān huò fú淵蜎蠖伏 | 亦作“淵涓蠖濩”。刻鏤之形。借指華麗的宮殿。 | 明·歸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論》:“淵蜎蠖伏之中,深宮宥密之地,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豈其疲智慮于一人之耳目哉?” |
fú hǔ xiáng lóng伏虎降龍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zhàn)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學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
fú wéi shàng xiǎng伏維尚饗 | 古代祭文中的套語,指請享用祭品吧。 | 唐·陳子昂《祭韋府君文》:“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
niǎo fú fā yǐn擿伏發(fā)隱 | 擿:揭露。伏:隱藏。發(fā):揭發(fā)。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fā)伏”、“擿伏發(fā)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后,擿伏發(fā)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
hú qián shǔ fú狐潛鼠伏 | 像狐貍和老鼠一樣潛伏、藏匿。形容膽怯躲藏的樣子。 | 明 張景《飛丸記 公館言情》:“山居草宿,狐潛鼠伏,將略勝孫吳,軍勢振頗牧。” |
xī xíng pú fú膝行蒲伏 | 伏地爬行。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諾,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決腹,非勇也。” |
lián mián qǐ fú連綿起伏 | 連綿:連續(xù)不斷的樣子;起伏:高低不平。連續(xù)不斷而且起伏不平。 | 孫蓀《云賦》:“連綿起伏的云宛如浮動在海上的冰山。” |
hú sù fú zuì觳觫伏罪 | 觳觫:恐懼得發(fā)抖的樣子。指惶恐認罪。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
wàng chén bài fú望塵拜伏 | 見“望塵而拜”。 | 《北史·魏任城王云傳》:“時高肇權重,天下之士望塵拜伏。” |
xī xíng pú fú膝行匍伏 | 見“膝行蒲伏”。 | 清·趙執(zhí)信《海鷗小譜·長句》:“綺羅紅粉輕于塵,膝行匍伏擎金樽。” |
xù fú zhī ēn煦伏之恩 | 煦伏:鳥卵在羽翼下受孵化。比喻養(yǎng)育之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長含鴟梟反逆之性,背棄天施,罪惡極大。” |
zhòu fú yè yóu晝伏夜游 | 猶晝伏夜動。 | 《隋書 高祖紀下》:“歷陽廣陵,窺覦相繼,或謀圖城邑,或劫剝吏人,晝伏夜游,鼠竊狗盜。” |
shuǐ tǔ bù fú水土不伏 | 水土:指地方,引申為自然環(huán)境。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順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馴服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fú dì shèng rén伏地圣人 |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識就逞能的人。 | |
niǎo fú shòu qióng鳥伏獸窮 | 如飛鳥棲伏,野獸奔走無路。形容勢竭力窮,處境困難。 | 《梁書·元帝紀》:“賊景鳥伏獸窮,頻擊頻挫,奸竭詐盡,深溝自固。” |
fú xī huò suǒ fú,huò xī fú suǒ yǐ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fú lóng fèng chú伏龍鳳雛 | 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xiàn)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huò xī fú suǒ yǐ,fú xī huò suǒ f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huò fú yǐ fú禍福倚伏 | 比喻壞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 先秦 李耳《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suì shí fú là歲時伏臘 | 歲時:一年四季;伏臘:伏日和臘日。指四季時節(jié)更換之時。 | 《舊唐書 張九齡傳》:“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 |
xiáng lóng fú hǔ降龍伏虎 | 比喻有極大能力;能夠戰(zhàn)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 元 馬致遠《黃粱夢》:“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 |
bù gān cí fú不甘雌伏 |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鳥伏在那兒不動,比喻隱藏,不進取。比喻不甘心處于無所作為的境地。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
tī jiān fā fú摘奸發(fā)伏 | 摘:通“擿”,揭發(fā);發(fā)伏:檢舉;伏:隱藏。揭發(fā)檢舉隱藏的壞人壞事。 |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真摘奸發(fā)伏如神,皆此類也。” |
mián yán qǐ fú綿延起伏 | 綿延:延續(xù)不斷的樣子。指高低起伏延續(xù)不斷。 | 朱自清《<燕知草>序》:“加上綿延起伏的群山,錯落隱現(xiàn)的勝跡,足夠教你流連忘反。” |
bù fú shuǐ tǔ不伏水土 | 水土:指一地的飲水、氣候、環(huán)境等。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fā)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遠鄉(xiāng)羈旅,疾役殺傷。” |
bù fú shāo mái不伏燒埋 | 伏:屈服;燒埋:燒埋銀錢,舊時官府向殺人犯追繳賠給死者家屬的埋葬費。比喻不伏罪或不聽勸解。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sī cháo qǐ fú思潮起伏 | 思想活動極頻繁。 | 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著,走出帳篷,站在一個土坡上,望著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
fú ér shì tiān伏而咶天 |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 | 荀況《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zhòu fú yè xíng晝伏夜行 | 白天躲藏;夜間趕路。指為避免被人發(fā)現(xiàn)所采取的秘密行動。伏:藏躲;行:趕路。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秦策》:“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于蓤夫。” |
fú yǐ huò fú福倚禍伏 |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qián lóng fú hǔ潛龍伏虎 | 潛藏的蛟龍,潛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 明·何文煥《雙珠記·西市認母》:“今日里筆生香,冠禮闈,似潛龍伏虎際風云會。” |
lǐ yuān tī fú理冤擿伏 | 理:治理;擿伏:揭發(fā)隱秘的壞事。伸雪冤屈,揭發(fā)隱秘的壞事。 | 明·徐渭《女狀元》第四出:“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
shén cáng guǐ fú神藏鬼伏 | 比喻變化莫測。 | 唐·司空圖《漫書》詩:“世路快心無好事,恩門嘉話合書紳。神藏鬼伏能千變,亦勝忘機避要津。” |
zǒu fú wú dì走伏無地 | 比喻沒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蹊路斷絕,走伏無地。” |
huò qū shǔ fú蠖屈鼠伏 |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討好的樣子。 | 宋·孔平仲《續(xù)世說·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詞泉涌。” |
lǎo jì fú lì老驥伏櫪 | 驥:千里馬;櫪:馬槽。伏櫪:就著馬槽吃食。老的千里馬雖然趴在槽頭吃食;但仍想奔馳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壯志。 | 三國 魏 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zhì fú shǔ cuàn雉伏鼠竄 | 謂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 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朝廷命將出師,天威所至,雉伏鼠竄,無有遺者。” |
lóng tiào hǔ fú龍?zhí)⒎?/a> | 猶言龍騰虎臥。喻筆勢。 |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龍?zhí)⒎鼩w毫底,魚躍鳶飛入興么。” |
lóng pán hǔ fú龍蟠虎伏 | 雄踞貌。 | 郭小川《夜進塔里木》詩:“看吧看,那一群龐然大物——黑壓壓,龍蟠虎伏。” |
jī fú hú luǎn雞伏鵠卵 | 伏:孵卵;鵠:天鵝。用雞來孵天鵝蛋。比喻才小難當大任。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 |
hóng yǐn fèng fú鴻隱鳳伏 | 比喻賢才不遇。 | 清·蒲松齡《賀章丘縣周素心入泮序》:“盡當鴻隱鳳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奮跡,閶闔可叫而開不難也。” |
fú fú là là伏伏臘臘 | 極其順服的樣子。 | |
yè xíng zhòu fú夜行晝伏 | 伏:藏匿。夜間行走,白天隱藏。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伍子胥櫜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于蓤夫。” |
zuò xiǎo fú dī做小伏低 |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他那里做小伏低勸芳醑,將一杯滿飲醉模糊。” |
xióng fēi cí fú雄飛雌伏 | 雄飛:比喻奮發(fā)有為;雌伏:比喻隱藏,不進取。要有雄心壯志,不能無所作為。 | 《后漢書·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
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伏尸:橫尸在地。形容殺人眾多。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hú píng shǔ fú狐憑鼠伏 | 象狐貍、老鼠那樣潛伏在里面。 | 《三元里平夷錄》:“逆夷各狐憑鼠伏,潛避兩炮臺中,不敢出入。” |
fā jiān tì fú發(fā)奸擿伏 | 發(fā)、擿:揭發(fā);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其發(fā)奸擿伏如神。” |
wēi jī sì fú危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
fú dī zuò xiǎo伏低做小 |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 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勞,怎肯伏低做小。” |
cǐ fú bǐ qǐ此伏彼起 | 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因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轉輪。” |
lù fú hè xíng鹿伏鶴行 | ||
qián shēn fú yù潛深伏隩 | 潛:深藏;隩:河岸彎曲的地方。形容潛伏深藏,不出頭露面。 | 唐·韓愈《答侯繼書》:“行自念方當遠去,潛深伏隩,與時世不相聞。” |
lǎo jì fú lì,zhì zài qiān l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驥:駿馬,千里馬;櫪:馬槽。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kuà xià pú fú胯下蒲伏 |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漢朝韓信年少時有胯下之辱。 | 宋 秦觀《人材》:“將如韓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 |
wēi jī sì fú微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 | 弭耳:溫馴的樣子。俯首帖耳的樣子。 | 《六韜·武韜·發(fā)啟》:“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
chī zhāng shǔ fú鴟張鼠伏 | 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 《明史·貴州土司傳序》:“蠻人鴟張鼠伏,自其常態(tài)。” |
jié yīng fú jiàn結纓伏劍 | 結纓:系上帽帶;伏劍:拔劍自刎。比喻為維護正義而獻身。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
qín jiān fā fú擒奸擿伏 | 捕捉奸人,揭發(fā)隱惡。 | 《紀聞·蘇無名》:“無名歷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無名前,無得過者。” |
fú fǎ shòu zhū伏法受誅 | 伏法:由于違法而受處死刑;誅:殺死。犯法被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fā yǐn tī fú發(fā)隱擿伏 | 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 宋 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fā)隱擿伏,敏捷如神。” |
yuán jiān fā fú擿奸發(fā)伏 | 揭露舉發(fā)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fā)伏,咸為良二千石。” |
shí miàn mái fú十面埋伏 | 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貼耳 | 畏縮恐懼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
lán fēng fú yǔ闌風伏雨 | 見“闌風長雨”。 | 清·納蘭性德《菩薩慢》詞:“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 |
lǐ yuān zhāi fú理冤摘伏 | 伸雪冤屈,揭發(fā)奸慝。 | |
fú shī liú xuè伏尸流血 | 伏尸:橫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殺人眾多。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jì fú yán chē驥伏鹽車 | 驥:千里馬。指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厄。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 |
fā tì jiān fú發(fā)擿奸伏 | 發(fā):揭發(fā)。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法雄傳》:“善政事,好發(fā)擿奸伏,盜賊稀發(fā),吏人畏愛之。” |
cǐ qǐ bǐ fú此起彼伏 | 此:這;這個;彼:那;那個;伏:低下去。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聯(lián)系緊密;互相配合行動。也作“此伏彼此”、“此起彼落”。 | 漢 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
qín jiān tī fú擒奸摘伏 | 擒獲暴露的壞人,揭露隱藏著的歹徒。 | 《續(xù)古文苑·無名氏<唐莫州唐興軍都虞候鄭府君墓志銘>》:“擒奸摘伏,撫弱遏強,井邑肅然。” |
jiāng fēi yì fú將飛翼伏 | 翼:翅膀。伏:收攏。鳥在將要飛起的時候,先收攏翅膀。比喻在大的舉動之前,總是要先潛伏收斂。 | |
jūn hài zhì fú麇駭雉伏 | 形容驚怕躲藏。 | 《新唐書·秦宗權》:“自關中薄青齊,南繚荊郢,北亙衛(wèi)滑,皆麇駭雉伏,至千里無舍煙。” |
zhòu fú yè dòng晝伏夜動 | 白天埋伏,夜晚活動。 | 《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不穴于寢廟,畏人故也。” |
fā yǐn zhāi fú發(fā)隱摘伏 | 發(fā):揭發(fā)。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宋·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發(fā)隱摘伏,敏捷如神。” |
zhǎn zhuǎn fú zhěn輾轉伏枕 | 輾轉:同“展轉”,形容心有所思,臥不安席的樣子;伏枕:伏臥在枕頭上。形容思緒過多,不能入睡。 | 《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