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鳴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íng fèng zhāo yáng鳴鳳朝陽 |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鄭玄箋:“鳳皇鳴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視下,觀可集止,喻賢者待禮乃行,翔而后集。梧桐者,猶明君出也。生于朝陽者,被溫仁之氣,亦君德也。”后因以“鳴鳳朝陽”比喻賢臣遇明君。 | 《詩經·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李善感直言不諱,競稱鳴鳳朝陽。” |
jī míng hòu dàn雞鳴候旦 | 見“雞鳴戒旦”。 | 宋·徐鉉《和張先輩見寄》:“雞鳴候旦寧辭晦,松節凌霜幾換秋。” |
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
jī míng gǒu dào雞鳴狗盜 |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這類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當的行為。 | 東漢 班固《漢書 游俠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
hú míng gōu zhōng狐鳴篝中 | 見“狐鳴魚書”。 | 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此自秦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魏史當涂。” |
lǘ míng gǒu fèi驢鳴狗吠 | 見“驢鳴犬吠”。 | 唐·張鷟《朝野僉載》第六卷:“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余驢鳴犬吠,聒耳而已。” |
hú míng gōu huǒ狐鳴篝火 | 見“狐鳴魚書”。 | 黃葆楨《揚哲商烈士悼歌》:“軍儲潛遣五丁運,狐鳴篝火期相從。” |
hú míng yú chū狐鳴魚出 | 鳴:叫。指動員眾人起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夜篝火,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
bǎi jiā zhēng míng百家爭鳴 |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思想;鳴:指發表意見。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陰陽、名、縱橫、雜、農等名家稱為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爭論呈現出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今指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鳴驚人 |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zhōng míng dǐng zhòng鐘鳴鼎重 | 謂官高位重。 | 明·唐順之《章孺人傳》:“徒茍且富貴,即鐘鳴鼎重,亦何足道。” |
wǎ fǔ zhī míng瓦釜之鳴 | 瓦釜:古代簡單的樂器,比喻庸才。庸才顯赫。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高位,威風一時。 | 唐·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铏之德。” |
luán míng fèng zòu鸞鳴鳳奏 | 彈奏演唱的美稱。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心事多違,彼此郁郁,鸞鳴鳳奏,久矣不聞。” |
jīn gǔ qí míng金鼓齊鳴 | 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鐘和戰鼓。金鐘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斗激烈;士氣高昂。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
yī niú míng一牛鳴 | 指牛鳴聲可及之地。比喻距離較近。同“一牛吼地”。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 |
míng yuān jiào qū鳴冤叫屈 | 指申訴冤屈。 | 巴金《<探索集>后記》:“我寫《家》,也只是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訴,替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鳴冤叫屈。” |
xióng jī yè míng雄雞夜鳴 | 古代認為雄雞夜鳴為異常現象,預兆戰事。 | |
míng gǔ ér gōng鳴鼓而攻 | 大張旗鼓地加以討伐。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gǔ jiǎo qí míng鼓角齊鳴 | 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míng yù yè lǚ鳴玉曳履 | 佩玉飾曳絲履。謂獲高官厚祿。 | 《新唐書·馬周傳》:“今超授高爵,與外廷朝會,騶豎倡子,鳴玉曳履,臣竊恥之。” |
bù píng ér míng不平而鳴 | 平:公平;鳴:發出聲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 | 明·瞿佑《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偶以不平而鳴,遽獲多言之咎。” |
wā míng yǐn jiào蛙鳴蚓叫 | 蚓:蚯蚓。青蛙鳴,蚯蚓叫。比喻淺陋的識見或議論。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坊刻詩話后》:“小慧私智,不知大體,自安于蛙鳴蚓叫,君子亦無校也。” |
dǐng shí míng zhōng鼎食鳴鐘 | 亦作“鼎食鳴鍾”。擊鐘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生活豪侈。 | 宋·王禹偁《賢人不家食賦》:“將期乎鼎食鳴鐘,寧虞往吝。” |
hé qīng shè míng河清社鳴 | 《文選·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鳴而圣人出。”劉良注:“里社,神祠也。”后以“河清社鳴”為太平祥瑞的象征。 | 《文選·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鳴而圣人出。”劉良注:“里社,神祠也。” |
lǘ míng quǎn fèi驢鳴犬吠 | 如同驢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語拙劣。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六卷:“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余驢鳴狗吠,聒耳而已。” |
míng jīn shōu bīng鳴金收兵 | 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 |
chóng míng zhōng yuè蟲鳴螽躍 | 螽:螽斯,昆蟲名。草蟲鳴叫螽斯跳。 | 《詩經·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 |
wā míng chán zào蛙鳴蟬噪 | 蛙聲和蟬聲,使人聽了厭煩。比喻拙劣的議論或文章。 | 明 顧大典《青衫記 裴興私嘆》:“蛙鳴蟬噪,魂繞神勞。” |
wā míng chī jiào蛙鳴鴟叫 | 鴟:鴟鳥。青蛙鳴,鴟鳥叫。比喻淺陋拙劣的文詞。 | 韓愈《平淮西碑》清·儲欣評:“段文昌以駢四儷六蛙鳴鴟叫之音,易鈞天之奏,真不識人間有廉恥事。” |
zhōng míng dǐng liè鐘鳴鼎列 | 見“鐘鳴鼎重”。 | 清·曹寅《題銅官秋色圖》:“都尉起家勛戚,鐘鳴鼎列,極福終其身。” |
nòng kǒu míng shé弄口鳴舌 |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鳴 | 鳴:表達。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陳瑯《玉獅堂傳奇·回流記·罷宴》:“笑他井底響繁蛙,得意自鳴,甘居人下。” |
nán míng gū zhǎng難鳴孤掌 | 比喻力量單薄,難以成事。 |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時事·劉庸夫》:“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思興利除害,奈隨聲附和者,譏不識時,則一薛居洲難鳴孤掌。” |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鳴地 | 見“一牛吼地”。 |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
tuó míng biē yìng鼉鳴鱉應 | 鼉:揚子鱷。比喻聲氣相通互相感應。 | 《舊唐書·李密傳》:“豹變鵲起,今也其時,鼉鳴鱉應,見機而作。” |
cháo míng diàn chè潮鳴電掣 | 極言氣勢大、速度炔。 | 魯迅《集外集 斯巴達之魂》:“惟見如火如荼之敵軍先鋒隊,挾三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于斯巴達軍后。” |
zì míng dé yì自鳴得意 |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賞。鳴:表達;表示。 |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篇》:“揮策四顧;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鳴得意。” |
hú míng yú shū狐鳴魚書 |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閑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后因以“狐鳴魚書”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 |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
jǐng dǐ míng wā井底鳴蛙 | 猶井蛙。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自尊自貴無高下,真乃是井底鳴蛙。” |
féi dùn míng gāo肥遯鳴高 | 退隱避世,自鳴清高。 | |
hú míng gǒu dào狐鳴狗盜 | 舊時對造反者的貶稱。 | 《舊唐書·鄭畋傳》:“畋謬領藩垣,榮兼將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與義士忠臣,共剪狐鳴狗盜。” |
hóng yàn āi míng鴻雁哀鳴 | 哀:悲哀。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生活凄慘。 |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
hè míng jiǔ gāo鶴鳴九皋 | 九皋:深澤。鶴鳴于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 | 《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
wǎ fǔ léi míng瓦釜雷鳴 | 高妙的樂器被廢棄了;瓦盆卻敲得雷一般響。壞人猖狂一時;好人卻默默無聞。后比喻無才的人占據高位;威風一時。釜:鍋。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cháng míng dōu wèi長鳴都尉 | 雞的別名。 | |
fēi dùn míng kāo飛遁鳴高 | 飛遁:指隱退。遠離塵俗,自鳴清高。 | 三國·魏·曹植《七啟》:“飛遁離俗。” |
áo míng biē yīng鰲鳴鱉應 | 比喻聲氣相通,互相感應。 | |
gǔ yuè qí míng鼓樂齊鳴 | 擊鼓和奏樂聲一齊響。形容熱鬧景象。 | 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眾起來,鼓樂齊鳴。” |
lóng míng shī hǒu龍鳴獅吼 | 比喻沉郁雄壯的聲音。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王子喬墓在京茂陵,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一劍,懸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 |
míng luó kāi dào鳴鑼開道 | 鳴鑼:敲鑼。封建時代官吏出行時;前面差役敲鑼;吆喝行人回避。現多比喻為某種事物的產生制造輿論。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 |
míng jīn shōu jūn鳴金收軍 | 古時作戰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回營。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恐張飛有失,急鳴金收軍。” |
míng zhōng shí dǐng鳴鐘食鼎 | 見“鳴鐘列鼎”。 |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
míng yú qiáo mù鳴于喬木 | 《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后以“鳴于喬木”比喻仕進達于高位。 | 《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
féi dùn míng gāo肥遁鳴高 | 退隱避世,自以為清高。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第六回:“昨兒聽先生鄙薄那肥遁鳴高的人,說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
cháo míng diàn chè潮鳴電摯 | 極言氣勢大、速度快。 | 魯迅《集外集 斯巴達之魂》:“惟見如火如荼之敵軍先鋒隊,挾三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于斯巴達軍后。” |
fēng bù míng tiáo風不鳴條 |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
léi gǔ míng jīn擂鼓鳴金 | 金:指鑼。指戰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 | 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
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ǔ léi míng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高位。 |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luán fèng hé míng鸞鳳和鳴 | 比喻夫妻相親相愛。舊時常用于祝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二十二年》:“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
lòu jìn zhōng míng漏盡鐘鳴 | 見“漏盡鍾鳴”。 | 《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馬稚暨妻張氏墓志》:“漏盡鐘鳴,箭馳風迫。” |
zhōng míng dǐng shí鐘鳴鼎食 | 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華、排場。鐘鳴:吃飯時敲鐘;鼎食:列鼎而食。 | 唐 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
míng yàn zhí mù鳴雁直木 | 古人認為雁隨陽而處,木隨陽而直。比喻良才。 | 《梁書·袁昂傳》:“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既殊鳴雁直木,故無結綬彈冠。” |
gǒu dào jī míng狗盜雞鳴 |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 金·元好問《示懷祖》詩:“狗盜雞鳴皆有用,鶴長鳧短果如何?” |
diàn shǎn léi míng電閃雷鳴 | 閃電飛光,雷聲轟鳴。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轟轟烈烈。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這主意通過電話就電閃雷鳴一樣傳遍工地。” |
jiá yù míng jīn戛玉鳴金 | 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 唐 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
yīng míng qiú yǒu嚶鳴求友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回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茅盾《<新綠叢輯>旨趣》:“本為人人所同,而脫稿后求能與世相見,嚶鳴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
jī míng ér qǐ雞鳴而起 | 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
dōng míng xī yīng東鳴西應 | 謂各方面互有聯系,互相影響。 | 蔡元培《歐美國學會叢刊發刊詞》:“海通以來……自一縷一針之細故,以至政治風俗之大端,無不東鳴西應,速于郵命。” |
lóng yuè fèng míng龍躍鳳鳴 | 象龍在騰躍,鳳凰在高鳴。比喻才華出眾。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君兄弟龍躍云津,顧彥先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 |
yī mìng míng hū一命鳴呼 | 指死亡。常含幽默詼諧意味。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又過半年,忽然劉二感天行時氣,頭疼發熱。正是:‘福無雙至從來有,禍不單行自古聞。’害了六七日,一命嗚呼,已歸泉下。” |
jī míng qǐ wǔ雞鳴起舞 | 指胸懷大志、及時奮發的豪壯氣概。 | 宋·韓元吉《薄幸》詞:“都莫問功名事,白發漸星星如許。任雞鳴起舞,鄉關何在。憑高目盡孤鴻去。” |
míng yě shí píng鳴野食蘋 | 比喻誠心待人,同甘共苦。 | 《詩經 小雅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gěng yē nán míng哽噎難鳴 | 哽:聲氣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氣塞,哭不出聲或說不出話的樣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4回:“巧姐聽了,不敢回言,只氣得哽噎難鳴的哭起來了。” |
wú fèng zhī míng梧鳳之鳴 |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毛傳:“梧桐盛也,鳳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化;天下和洽,則鳳凰樂德。”后因以“梧鳳之鳴”比喻政教和協、天下太平。 |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毛傳:“梧桐盛也,鳳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化;天下和洽,則鳳凰樂德。” |
jī míng gǒu gēng雞鳴馌耕 | 比喻婦女勤儉治家。語本《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豳風·七月》:“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 《詩經·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馌彼南畝。” |
míng qín ér zhì鳴琴而治 |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dǐng shí zhōng míng鼎食鐘鳴 | 鐘: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 《史記 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唐 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鳴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zhōng míng lòu jìn鐘鳴漏盡 | 漏:滴漏,古代計時器。晨鐘已經敲呼,漏壺的水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
míng yù yè zǔ鳴玉曳組 | 佩玉飾曳印組。謂任高官。 | 《新唐書·李綱傳》:“今新造天下,開太平之基,功臣賞未及遍,高才猶伏草茅,而先令舞胡鳴玉曳組,位五品,趨丹地,殆非創業垂統,貽子孫之道也。” |
míng kē qiāng yù鳴珂鏘玉 | 玉珂鳴響,佩玉鏗鏘。比喻顯貴。 |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先兆》:“尋尚主,拜駙馬都尉,鳴珂鏘玉,出入禁撻,良田甲第,珍寶奇玩,豪華富貴,冠于一時。” |
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鳴谷應 | 形容回音響亮;也比喻此鳴彼應;互相配合。 | 宋 蘇軾《后赤壁賦》:“戛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
jī míng quǎn fèi雞鳴犬吠 | 見“雞鳴狗吠”。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
zhāo yáng míng fèng朝陽鳴鳳 | 比喻品德出眾、正直敢諫之人。 | 語出《詩 大雅 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qiāng jīn míng yù鏘金鳴玉 | 金玉相撞而發聲。比喻音節響亮,詩句優美。 | 唐·駱賓王《帝京篇》:“繡柱璇題粉壁映,鏘金鳴玉王侯盛。” |
fèng míng lín chū鳳鳴麟出 | 鳳凰鳴唱,麒麟出現。比喻賢人出現。 | |
míng zhōng liè dǐng鳴鐘列鼎 |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鐘,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后因用“鳴鐘列鼎”或“鳴鐘食鼎”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鳴;鳥叫。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dǐng shí míng zhōng鼎食鳴鍾 | 見“鼎食鳴鐘”。 | |
fèng míng hè lì鳳鳴鶴唳 | 形容優美的聲音。 | |
yuán míng biē yìng黿鳴鱉應 | 比喻互相感應,一倡一和。 | 《后漢書·張衡傳》:“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 |
pìn jī mǔ míng牝雞牡鳴 | 同“牝雞司晨”。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震傳》:“《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
wā míng gǒu fèi蛙鳴狗吠 | 吠:狗叫。青蛙鳴,狗汪汪叫。比喻淺陋拙劣的詩詞及文章。 | 清·鈕琇《觚剩·樵隱》:“此真鏗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厭薄者,大率皆蛙鳴狗吠耳。” |
jī míng jiè dàn雞鳴戒旦 | 怕失曉而耽誤正事,天沒亮就起身。 | 《詩經 齊風 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
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ǒu léi míng黃鐘毀棄,瓦缶雷鳴 | 黃鐘:大鐘;瓦缶:瓦鍋。黃鐘被砸爛拋置一邊,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人卻身居高位。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幺幺,毒害乃爾。” |
fèng míng zhāo yáng鳳鳴朝陽 | 朝陽:早晨的太陽。鳳凰在早晨的陽光中鳴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 | 《詩經 大雅 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lòu jìn zhōng míng漏盡鍾鳴 | 比喻人的生命已到盡頭。 | |
gū zhǎng nán míng孤掌難鳴 | 孤:單獨;鳴:叫。比喻發出聲音。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一個人力量薄弱;難以成事。 | 韓非《韓非子 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míng hè zhī yīng鳴鶴之應 |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孔穎達疏:“處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后以“鳴鶴之應”比喻誠篤之心相互應和。 |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孔穎達疏:“處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