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33 個一到十的祝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ǔ guāng shí sè五光十色 |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澤鮮艷;花樣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 南朝 梁 江淹《麗色賦》:“五光徘徊,十色陸離。” |
bā xiān guò hǎi八仙過海 |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 明 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圣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穩 | 原形容說話做事穩當。現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bā miàn líng lóng八面玲瓏 | 玲瓏:透亮;清澈的樣子;也指人機靈、靈巧。原指室內各面窗戶敞通明亮。后形容為人機靈;善于應付。 | 唐 黃滔《黃御史集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七面八面玲瓏。” |
liù shén wú zhǔ六神無主 |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腎、脾、膽的神;無主: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亂;驚慌失措。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 |
wǔ gǔ fēng dēng五谷豐登 | 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麥、菽(豆)泛指糧食作物;豐登:豐收上場打曬。形容農業豐收年景。 | 《六韜 龍韜 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熟,社稷安寧。” |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鳴驚人 |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shí è bù shè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
shí wàn huǒ jí十萬火急 | 形容事情緊急到了極點。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
yī mǎ dāng xiān一馬當先 | 策馬走在最前頭。比喻走在領先位置;起帶頭作用。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數或多數。形容多次經歷生死危險而幸存。比喻情況極其危險。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 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
shí quán shí měi十全十美 | 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統治全國。后指人漂泊不定;到處都可以當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戀故土。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四海”指全國各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帝本紀》:“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風 | 八面:各方面。形容聲勢氣派十足。 | 元 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
èr lóng xì zhū二龍戲珠 | 兩條龍相對,戲玩著一顆寶珠。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 |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 |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qī bù zhī cái七步之才 | 形容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liǎng quán qí měi兩全其美 | 全:顧全;在全;美:美好;美滿。做一件事圓滿地照顧到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 元 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司徒,你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 |
sān fān wǔ cì三番五次 | 形容次數很多。番:次數;遍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何處光棍,敢來鬧我們!’” |
jiǔ niú yī máo九牛一毛 | 九:表示多數。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點。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shí ná jiǔ wěn十拿九穩 |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
jiǔ jiǔ guī yī九九歸一 | 繞了不少圈子,最后又還了原。 | 秦兆陽《回答》:“我這個糟老頭子撿點破爛,雖說有點霸道,九九歸一,也是生活逼的。” |
èr rén tóng xīn二人同心 | 比喻只要兩個人齊心協力,就會無往不勝。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sì fēn wǔ liè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
wǔ yán liù sè五顏六色 | 色彩鮮艷繁多;非常美麗。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
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sān yáng kāi tài三陽開泰 | 《周易》稱爻連的為陽卦,斷的為陰爻,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 | 《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
yī fán fēng shùn一帆風順 | 船滿帆;一路順風行駛。比喻境遇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挫折。 | 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 |
sān xīn èr yì三心二意 | 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yī bù dēng tiān一步登天 | 登:上。一步登上青天。一下子達到極高的境界或程度。也比喻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 清 李綠園《歧路燈》:“萬望口角春風,我就一步登天,點了買辦差,就過好日子。” |
qī zuǐ bā shé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表意見。 |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