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é xíng yā bù鵝行鴨步 | 步:走。象鵝和鴨子那樣的走路。比喻步行緩慢。 | 元 楊暹《西游記》第四本第13出:“見一人光紗帽,黑布衫,鷹頭雀腦將身探,狼心狗行潛宗闞,鵝行鴨步懷愚濫。” |
xíng duǎn cái gāo行短才高 | 才能雖高而德行欠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紅拂記·英雄投合>》:“這是負心人行短才高,轉(zhuǎn)眼處把人嘲誚。” |
sù yǐn xíng guài素隱行怪 | 隱:隱暗的事;行:從事;怪:怪事。求索隱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隱逸的地方,行為怪異,以求名聲。 | 《漢書·藝文志》:“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
yán wén xíng yuǎn言文行遠 | 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后世。 | 明·張溥《〈壬申文選〉序》:“言文行遠,國家賴之。”參見“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
xíng jì kě yí行跡可疑 | ||
cái mào xíng wěi材茂行絜 | 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 |
bàn lù xiū xíng半路修行 |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 參見“半路出家”。 |
lùn gōng xíng shǎng論功行賞 | 論: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以不同獎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
yī xíng zuò lì一行作吏 | 一經(jīng)做了官。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
xiàng jī ér xíng相機而行 | 相機:觀察當(dāng)時情況。看當(dāng)時的具體情況而決定自己的行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某當(dāng)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 |
dǐ lì míng xíng砥礪名行 | 砥礪:磨礪;名行:名譽和品行。砥礪磨煉自己的名譽和品行。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畿傳》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曰:“豐砥礪名行以要世譽,而恕誕節(jié)直意,與豐殊趣。” |
héng xíng zhí zhuàng橫行直撞 | 任意奔走,毫無顧忌。 | 《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fā)跡》:“當(dāng)先顧全武一騎馬,一把刀,橫行直撞,逢人便殺。” |
cái mào xíng jié材茂行潔 | 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 《漢書 薛宣傳》:“竊見少府宣,材茂行潔,達于從政。” |
xíng yǒu yú lì行有余力 | 謂做好正常工作以后,還有可用的精力。 | 《論語·學(xué)而》:“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
shuāng xíng cǎo xiǔ霜行草宿 | 謂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勞苦。 | 《宋書·孝義傳·孫法宗》:“單身勤苦,霜行草宿,營辦棺惇,造立冢墓,葬送母兄,儉而有禮。” |
jì xūn xíng shǎng計勛行賞 | 同“計功行賞”。 | 《舊唐書·房玄齡傳》:“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 |
gè xíng qí dào各行其道 | 各自按照自己的軌跡行走或按認為對的去做。 | 王朔《動物兇猛》:“當(dāng)我們紛紛走向了社會,在人生旅途上各行其道,殊途不同歸。” |
nì tiān xíng shì逆天行事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guī)律。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逆天行事的無徒子,怎與皇家做柱石。” |
gōng xíng tiān fá恭行天罰 | 奉天之命進行懲罰。古以稱天子用兵。 | 《尚書 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
lì dǔn xíng mián立盹行眠 | 立:站;盹:瞌睡。站著要打盹,行走要睡覺。形容非常疲倦。 |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我,我,我立盹行眠。” |
yī shí zhù xíng衣食住行 | 泛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三講:“大家都能各盡各的義務(wù),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種需要。” |
lì xíng chāi shì例行差事 | 指按照規(guī)定或慣例處理的公事。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六章:“現(xiàn)在還要來查對一番,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例行差事罷了。” |
dé qiǎn xíng báo德淺行薄 |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淺薄。 | 明·朱權(quán)《沖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難言哉,恐子德淺行薄,何以克當(dāng)?” |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dǐ xíng lì míng砥行立名 | 磨礪德行,建樹功名。 | 《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
bù xiàn xíng zhēn步線行針 | 比喻周密布置。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那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又不是不精細,又不是不伶俐。” |
zì xíng wú jì恣行無忌 | 恣:放縱,無拘束;忌:顧忌,畏懼。形容隨意作惡,毫無顧忌。 |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壞人靠著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 |
sì nüè héng xíng肆虐橫行 |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橫行:仗勢作惡,蠻橫兇暴。隨心所欲地為非作歹。 | 明 馮夢龍《智囊全集 迎刃 留志淑》:“中官畢貞,逆濠黨也。至自江西,聲勢翕赫,擁從牙士五百余人,肆行殘賊,人人自危。” |
nì tiān ér xíng逆天而行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guī)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
zhī nán xíng yì知難行易 |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xué)說。” |
zhì yuán xíng fāng智圓行方 | 圓:圓滿,周全;方:端正,不茍且。知識要廣博周備,行事要方正不茍。 | 《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 |
míng xíng máng suǒ冥行盲索 | 比喻不明情況而工作。 |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zuò gǔ xíng shāng坐賈行商 | 賈:有固定店面的商人。指有固定店面的商人和轉(zhuǎn)運販賣的行商。 | 宋·范成大《題南塘客舍》:“君看坐賈行商輩,誰復(fù)從容唱渭城。” |
xíng hū fù guì行乎富貴 | 行:所作所為。指所作所為符合富貴的身份。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
mài qiào xíng jiān賣俏行奸 | 謂賣弄媚態(tài)誘惑人,搞不正當(dāng)男女關(guān)系。 | 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二折:“俺好意的張筵置酒,你走將來賣俏行奸。” |
xíng jūn dòng zhòng行軍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guī)模出兵。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
zhàng rén háng丈人行 | 丈人:對年長者的尊稱;行:行輩。指長輩。 |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上》:“單于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 |
xiān yán wǎng xíng先言往行 | 行:行為。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遺儀,南宮故事,畫地成圖,抵掌可述。” |
gōng wán xíng mǎn功完行滿 | 功:功德;行:道行。指出家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功完行滿朝金闕,見性明心返故鄉(xiāng)。” |
xíng sī zuò xiǎng行思坐想 | 謂不停地思考。 | 宋·袁去華《金蕉葉》:“行思坐憶,知他是,怎生過日。” |
zhū xíng wú cháng諸行無常 | 佛家語。指萬物變化多端。比喻人生無常。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shēng zhī ān xíng生知安行 | 生來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從容安然地實現(xiàn)天下的大道。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niǎo shòu xíng鳥獸行 | 像飛禽走獸一樣的行為。比喻亂倫。 | 《周禮·夏官·大司馬》:“外內(nèi)亂,鳥獸行,則滅之。”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詐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惡劣到極點。 | |
yán fāng xíng jié言芳行潔 | 謂言行高潔。 | 清·方文《贈別周穎侯》詩:“言芳行潔師古人,白玉不肯污纖塵。” |
shěn shèn xíng shì審慎行事 | 說話辦事周密而謹慎的。 | |
gū xíng jǐ yì孤行己意 |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zhí)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
zhí dào ér xíng直道而行 | 比喻辦事公正。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shùn shuǐ xíng zhōu順水行舟 | 同“順水推船”。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小的聞得老爺補升此任,亦系賈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賈府之親,老爺何不順水行舟,作個整人情,將此案了結(jié),日后也好去見賈府王府。” |
qī háng bà shì欺行霸市 | 欺壓同行,稱霸市場。 | 王朔《橡皮人》:“老林他們就是這路人,低買高賣,欺行霸市,小型的‘歐佩克’。” |
héng xíng wú jì橫行無忌 | 橫行:行動蠻橫;倚仗暴力干壞事;無忌:肆無忌憚。仗勢無所顧忌地干壞事。 | 《明史 趙南星傳》:“鄉(xiāng)官之權(quán)大于守令,橫行無忌,莫敢誰何?” |
yí xíng wú chéng,yí shì wú gōng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數(shù)行 | 猶一目十行。 | 清·鈕琇《觚剩續(xù)編·英豪舉動》:“熊公廷弼當(dāng)督學(xué)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于中堂,鱗攤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shù)行。” |
wén xíng chū chǔ文行出處 | 文:學(xué)問;行:品行;出:作官;處:隱居。舊指文人的學(xué)問、品行和對待出仕隱退的態(tài)度。 | 《周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xíng bīng liè zhèn行兵列陣 | 行:調(diào)動;列:排列。調(diào)動軍隊,排布陣勢。泛指軍事指揮藝術(shù)。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
jiè shuǐ xíng zhōu借水行舟 | 見“借水推船”。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6回:“我家老爺是個清官,并無許多銀兩,又說小人借水行舟,希圖這三百兩銀子,將我打了二十板子。” |
xī xíng pú fú膝行蒲伏 | 伏地爬行。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fù)言重諾,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決腹,非勇也。” |
yán xíng bù yī言行不一 | 說的和做的不一致。 | 《逸周書 官人》:“言行不類相似,始終相悖。” |
jié yán wū xíng潔言污行 | 潔:干凈;污:污穢。潔凈的言辭,污穢的行為。形容言行相違,表里不一 | 漢·桓寬《鹽鐵論·褒賢》:“文學(xué)言行,雖有伯夷之廉,不及柳下惠之貞,不過高瞻下視,潔言污行,觴酒豆肉,遷延相讓,辭小取大,雞廉狼吞。” |
liàng lì ér xíng量力而行 | 量:估量;估計;行:做;干。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五年》:“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難,行之惟艱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
jì shí xíng dào濟時行道 | 濟:救助。拯救時世,推行王道仁教。 | 明·楊澄《陳伯玉先生文集后序》:“豈足以知先生之術(shù)濟時行道,忠憂之心進進不已哉。” |
zuò chóu xíng tàn坐愁行嘆 | 坐著發(fā)愁,走著嘆息。形容終日愁苦,郁郁寡歡。 |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
huì huò gōng xíng賄貨公行 | 同“賄賂公行”。 | 《周書·晉蕩公護傳》:“任情誅暴,肆行威福,明黨相扇,賄貨公行。” |
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晉書·謝安傳》:“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
yán bù gù xíng,xíng bù gù yán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 說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行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諾言。指言行不一致。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jiǔ háng bā yè九行八業(yè) | 指各種行業(yè)。 | 顧笑言《你在想什么》:“礦山是除了神話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處,而三教九流,九行八業(yè)之中,礦工是最崇高的職業(yè)。” |
xíng bù yú fāng行不逾方 | 謂行動不逾越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彪傳上論》:“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cè)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 |
bài dé rǔ xíng敗德辱行 | 敗壞道德和操守。 | |
jiù jiā xíng jìng舊家行徑 | 行徑:行為。比喻舊時的行為。 | 明·梅鼎祚《玉合記·逃禪》:“向雞園托跡,虎口逃生,眉愁翠斂,容羞紅潤,怕難藏舊家行徑。” |
qián dé yǐn xíng潛德隱行 |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 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fā)。” |
kuà zhě bù xíng跨者不行 | 跨:跨步前進。跨步前進的人不能走長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難以持之以恒。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xíng ruò gǒu zhì行若狗彘 | 指人無恥,行為像豬狗一樣。 | 西漢 賈誼《論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
xíng chéng gōng mǎn行成功滿 |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 | 金·王喆《夜行船》詞:“一炷名香經(jīng)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滿。”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然后再去做。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yì jǐn zhòu xíng衣錦晝行 | 穿了錦繡衣裳在白天出行。舊時形容在本鄉(xiāng)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鄉(xiāng),榮耀異常。同“衣繡晝行”。 | 宋 葉適《朝請大夫主管沖佑觀煥章侍郎陳公墓志銘》:“大父康伯,相高宗,值逆亮送死,竭臣子力,賴累圣威靈,幸而破虜。臨內(nèi)禪,特詔定第,自請退休,得守鄉(xiāng)社。都人稱贊曰:‘所謂衣錦晝行者也。’” |
cāo shēn xíng shì操身行世 | 猶言立身處世。 | 明 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jié)。” |
wǎng shuǐ xíng zhōu罔水行舟 | 罔:沒有。沒有水在陸地上行船。比喻行為違背常理。 |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靈渠》:“竊嘆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 |
jié jiǎn lì xíng節(jié)儉力行 | 節(jié)儉:節(jié)省,節(jié)約;力行:努力去做。生活儉樸,以身作則。 |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gǒu xīn gǒu xíng狗心狗行 | 比喻歹毒的心腸、行為。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折:“這等人玩的是狗氣狗聲,這等人使的是狗心狗行。 |
yóu xíng shì wēi游行示威 | 廣大群眾為了慶祝、紀念、示威等在街上結(jié)隊而行。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這些口號下煽動一部分人游行示威,蓄謀讓外國人把他們的言論行動拿到世界上去廣為宣傳。” |
dǐ xíng mó míng砥行磨名 | 磨礪德行與名節(jié)。 | 南朝宋·周朗《報羊希書》:“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氣,運奇蓄異,將進善于所滅。” |
zhī yì xíng nán知易行難 |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 《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蘇軾《東坡志林·養(yǎng)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xíng lìng cāi quán行令猜拳 | 行令:行酒令;猜拳:猜枚游戲。喝酒時劃拳行酒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回:“行令猜拳頻遞盞,折牌道字慢傳鐘。” |
xíng jiàn zuò shǒu行監(jiān)坐守 | 監(jiān):監(jiān)視;守:看守。指對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嚴密地監(jiān)視和看守。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jiān)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 |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 《戰(zhàn)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què xíng qiú qián卻行求前 |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gāo è xíng yún高遏行云 | 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 宋·晏殊《山亭柳》詞:“偶學(xué)念奴聲調(diào),有時高遏行云。” |
yuǎn xíng wú jí bù遠行無急步 | 長途跋涉不能用急速的步子。比喻完成重大任務(wù),不能急躁 | 《后西游記》第十回:“遠行無急步。此去靈山,路程遙遠,老師忙也不在一時。”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dāng),職業(yè)。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yè)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lìng chū wéi xíng令出惟行 | 令:命令;惟:只。命令一發(fā)出就必須徹底實行。 | 《尚書·周官》:“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
jǔ jǔ dú xíng踽踽獨行 | 踽踽:孤獨的樣子。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孤獨無親或獨來獨往。 | 宋 張柞《祭程伊川文》:“先生踽踽獨行于世,眾乃以為遷也。” |
yán yáng xíng jǔ言揚行舉 | 根據(jù)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 西漢 戴圣《禮記 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
jǐn yán shèn xíng謹言慎行 | 謹:小心;慎:謹慎。小心謹慎地說話、做事。 | 西漢 戴圣《禮記 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cái xiǔ xíng huì材朽行穢 | 謂無才無德。有時用為謙詞。 |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材朽行穢,文質(zhì)無所底。” |
yì xiù zhòu xíng衣繡晝行 | 晝:白天。穿了錦繡衣服在白晝行走。比喻在本鄉(xiāng)作官,或富貴后回到故鄉(xiāng)。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張既傳》:“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 |
xíng lè jí shí行樂及時 | 行:從事;及時:抓緊時機。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 漢樂府《西門行》:“今日不作樂,當(dāng)待何時?逮為樂,當(dāng)及時。” |
qiū xíng xià líng秋行夏令 | 令:時令。時已秋季,還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時令。 | 魯迅《阿Q正傳》第八章:“但現(xiàn)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guān)于改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