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遺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í sú jué chén遺俗絕塵 | 謂超脫塵俗而避世隱居。 | 清·戴名世《和陶詩》序:“其后蘇文忠謫居海外,流離患難之際,深懲世網慨然有遺俗絕塵之志。” |
yí fēng yú xí遺風馀習 | 見“遺風馀俗”。 | |
yí wén yì shì遺聞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借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 |
yí qǐn zǎi huái遺寢載懷 | 謂心有所念而寢不安席。 | 唐·李元成《應賢良方正科對策》:“且猶郡邑公選,巖穴敷求,遺寢載懷,比歲臨問,佇經術以佐職,相藝能以建官,則古之坐明堂,議衢室,安可以儔清問之深也。” |
yí piān duàn jiǎn遺篇斷簡 | 同“遺編斷簡”。 | 清·梅曾亮《陳碩士〈學士授經圖〉記》:“而茍其學之不足傳,與傳之不得其人,雖當時為諸儒所宗,而遺篇斷簡不可見于后世者,往往有之。” |
yí fēng yú cǎi遺風余采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度文采。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時序》:“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余采,莫與比盛。” |
yí fēng yú xí遺風余習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同“遺風余俗”。 | 《宣和書譜 衛恒》:“學家相傳,四世不墜,盛哉,遂與王謝家遺風余習相季孟也。” |
yí fēng yú zé遺風余澤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 《宣和書譜 張彥遠》:“此其遺風余澤,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
yí wén yì shì遺聞軼事 | 散失;遺傳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 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
yí wù shí xīn遺物識心 | 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 晉·陸機《贈馮文羆遷丘令》:“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
yí xíng qù mào遺形去貌 | 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 | 明·袁宏道《與陶孝若書》:“然一相識,而遂遺形去貌,又非淺淺者可同年輪也。” |
yí fēng yú sī遺風余思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情思。 | 唐 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絳即東雍,為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陶唐冀遺風余思。” |
yí zān jué yīng遺簪絕纓 | 指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后合二事為“遺簪絕纓”。 |
yí dà tóu jiān遺大投艱 | 遺、投:交給。指交給重大艱難的任務。 | 《尚書·大浩》:“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 |
gān táng yí ài甘棠遺愛 | 甘棠:木名,即棠梨;遺:留;愛:恩惠恩澤。舊時頌揚離去的地方官。 | 唐 劉禹錫《答衢州徐使君》詩:“聞道天臺有遺愛,人將琪樹比甘棠。” |
yí piān zhuì kuǎn遺篇墜款 | 指散佚的詩文篇章和書畫款識。 | 宋·張淏《云谷雜記·藏金石刻》:“前代遺篇墜款,因得概見于方冊間,此尤可貴也。” |
yí niè yú liè遺孽余烈 | 指遺留下來的殘余勢力。 | 宋 蘇轍《唐論》:“高帝(漢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余烈,至于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 |
yí zān zhuì ěr遺簪墜珥 | 見“遺簪墮珥”。 | 宋·柳永《木蘭花》詞:“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墜珥,珠翠縱橫。” |
yí chòu wàn shì遺臭萬世 | 同“遺臭萬載”。 |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一:“公不喪心病狂,奈何一旦為此,若不早改圖,必且遺臭萬世。” |
yí chòu wú qióng遺臭無窮 | 謂壞名聲永遠流傳下去,而無窮盡之日。 | 金·元好問《即事》詩:“燃臍易盡嗟何及,遺臭無窮古未聞。” |
yí chòu wàn zǎi遺臭萬載 | 死后惡名流傳,永遠受人唾罵。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
yí shēng yú jià遺聲余價 | 指前人死后在社會上流傳的聲譽和評價。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名實》:“神滅形消,遺聲余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于死者,而圣人以為名教乎?” |
yí huì yú zé遺惠馀澤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 |
yí chòu qiān qiū遺臭千秋 | 同“遺臭萬載”。 | 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廷臣謝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魎之鬼,擁戴稱頌,懸金石不刊之書,令其遺臭千秋。” |
yí shěn dà fāng遺哂大方 | 見“遺笑大方”。 | 《鼓掌絕塵》第二回:“杜先生笑道:‘恐拙句遺哂大方。’” |
yí lǎo gū chén遺老孤臣 | 指改朝換代后已經失勢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昔者改姓易代,興亡倏忽,一二遺老孤臣,不忍見宗社之傾,君父之辱,猶或黃冠草履,歌哭空山,亂礁窮島,相望飲泣。” |
yě wú yí cái野無遺才 | 見“野無遺賢”。 | 《魏書·陽尼傳》:“舉賢良,黜不肖,使野無遺才,朝無素餐。” |
qì zhì yí shēn棄智遺身 | 謂不與人斗智爭利,忘記自身的存在。 | 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 |
yuè fán yí shì越凡遺世 | 超越凡俗,脫離世俗社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7卷:“每進一卮,侍女們八音齊奏,音調清和,令人有越凡遺世之想。” |
yí fēng yì chén遺風逸塵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教和超逸的事跡。 |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人材》:“至于高蹈物表,遠引方外,亦皆清雋卓絕志士,是其遺風逸塵,霑被無極。” |
yí dé yú liè遺德馀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 |
yí xíng wàng xìng遺形忘性 | 見“遺形藏志”。 |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
yí fēn shèng fù遺芬剩馥 | 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 明·李東陽《跋〈聚芳亭卷〉》:“而詩書圖史,遺芬剩馥,在其子孫者,其來未艾,謂非少保公之賢而至然哉!” |
yí shì jué sú遺世絕俗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lù wú shí yí路無拾遺 | 見“路不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yí niè yú liè遺孽馀烈 | 指遺留下來的殘馀勢力。 | |
yú fēng yí wén余風遺文 | 傳留下來的習氣和文章。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馀風遺文,蓋蔑如也。” |
bō è yí chòu播惡遺臭 | 播:傳播。傳播惡事,遺留臭聞。 | 宋·陸九淵《與黃循中書》:“其在高位者,適足以播惡遺臭,貽君子監戒而已。” |
suàn wú yí cè算無遺策 | 算:計劃;遺策:失算。形容策劃精密準確,從來沒有失算。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móu wú yí ér謀無遺谞 | 遺谞:才智不足之處。所設計謀沒有不足之處。形容計謀周密,十分穩妥。 | 晉·陸機《辯士論》:“駱統、劉基強諫以補過,謀無遺谞,舉不失策。” |
yí zān duò lǚ遺簪墮履 | 同“遺簪墜屨”。 |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遺簪墮履之恩,好生養志之德。”唐·羅隱《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詩之二:“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
yě méi yí xián野沒遺賢 | 見“野無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yí xíng cáng zhì遺形藏志 |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qì qíng yí shì棄情遺世 | 猶言忘情脫俗。 | 明·何景明《七述》:“乃有棄情遺世,餐氣服道,忽迢遙以輕舉,望玉京而徑造。” |
sǎo dì wú yí掃地無遺 | 見“掃地無余”。 | 《晉書·惠帝紀》:“魏晉已來之積掃地無遺矣。” |
dùn shì yí róng遁世遺榮 |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 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
yí chòu wàn dài遺臭萬代 | 同“遺臭萬載”。 | 唐·高適《后漢賊臣董卓廟議》:“母妻屠戮,種族無留,懸首燃臍,遺臭萬代。” |
wú fù jié yí無復孑遺 | 孑遺:遺留,余剩。沒有再剩下什么。 | 前蜀·牛嶠《靈怪錄·居延部落主》:“周歲無復孑遺,水銀后亦失所在。”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遺范 |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樣。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風范。 | 《新唐書·韋陟傳》:“宋琿見陟嘆曰:‘盛德遺范,盡在足矣。’” |
yì shì yí wén軼事遺聞 |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咸筆之于書,以冀流傳久遠。” |
yí dé xiū liè遺德休烈 | 見“遺德馀烈”。 | 宋·王珪《賜韓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朕蒙遺德休烈,既已布澤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賦爵,庸敢后乎!” |
mǐ yǒu jié yí靡有孑遺 | 靡:無,沒有;孑遺:遺留,剩余。沒有剩余。 | 《詩經 大雅 云漢》:“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
xián wài yí yīn弦外遺音 | 弦: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銅絲或鋼絲。言外之意。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yí hài wú qióng遺害無窮 | 留下無窮的禍患。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1回:“可見為人切忌不可取那娼婦,不止喪了家私,還要污了名節,遺害無窮。” |
yí huá fǎn zhì遺華反質 | 謂舍棄浮華而返歸樸質。 | 《文選·陸云〈大將軍宴會被命做詩〉》:“頹綱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見素,遺華反質。”李善注:“華謂采章,質謂淳樸也。遺,棄也。” |
yí zān tuō xì遺簪脫舄 | 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 | 清·錢學綸《語新》卷上:“假敬神為名,列食歡呼,遺簪脫舄,雖云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 |
yí jiān tóu dà遺艱投大 | 見“遺大投艱”。 | 明·海瑞《贈廖錦臺膺首薦序》:“人不深責之官,變之于遺艱投大、人所屬心之日乎?” |
yí shì wàng lèi遺世忘累 | 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 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于江海,或養操于山林,求遺世忘累志士而與之游。” |
dào bù jǔ yí道不舉遺 | 同“道不拾遺”。 | 《新唐書·闞祾傳》:“部兵皆群盜,橫相侵牟,祾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 |
yí luò shì shì遺落世事 | 謂遺忘棄置世俗之事。 | 《晉書·阮籍傳》:“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遺落世事,雖去佐職,恒游府內,朝宴必與焉。” |
náng kuò wú yí囊括無遺 | 囊括:把全部包羅在內。指完全包羅在內,無所遺漏。 | 明·馮惟敏《仙桂引》:“喜則喜空洞能容,為則為囊括無遺。” |
yí fēng yú xiàng遺風余象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 宋 司馬光《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余象猶仿佛也。” |
yí zān qì xì遺簪棄舄 | 見“遺簪墜舄”。 | |
yí fēng yú yùn遺風馀韻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 |
dào bù shí yí道不拾遺 | 遺:丟失的東西。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走;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很好。也作“路不拾遺”。 |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
dù jiǎn yí biān蠹簡遺編 | 泛指殘存的書籍。 | 唐 羅隱《詠史》:“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
bù yí cùn cháng不遺寸長 | 遺:遺漏;寸長:微小的長處。不遺漏一點點長處。形容善于發現和肯定別人的優點。 | 《宋史 婁機傳》:“稱獎人才,不遺寸長。” |
xué wú suǒ yí學無所遺 | 遺:遺漏。形容學識淵博,無所不知。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 |
yí míng qù lì遺名去利 | 謂丟棄名位和利益。 | 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欲攘貪,遺名去利。” |
yí hèn qiān gǔ遺恨千古 | 千古:指時間久遠。遺留下的怨恨永遠存在下去。 | 清 徐瑤《太恨生傳》:“且生與女相愛憐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遺恨千古。” |
yí zān duò ěr遺簪墮珥 | ①《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后以“遺簪墮珥”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②指遺落、丟棄簪子珥珰。亦指遺棄的簪珥。 |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唐·虞世南《門有車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繻。” |
yí zān duò jù遺簪墮屨 | 簪:針形首飾;屨:鞋。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或故情。指不忘舊友。 |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遺簪墮屨之恩,好生養志之德。” |
yí zān zhuì jù遺簪墜屨 | 遺:遺失;墜: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后指不忘舊友叫“不棄遺簪墜屨”。 | 《北史 韋瓊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
yú yè yí liè余業遺烈 | 遺留下來的事業與功績。《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yí hún wáng pò遺魂亡魄 | 謂拋棄思慮,停止精神活動。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遺魂亡魄,休精息神。” |
dào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 遺:遺失的東西;戶:門。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夜里睡覺都不需要關門防盜。形容社會風氣好。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西漢·戴圣《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
tú bù shí yí涂不拾遺 | 涂:通“途”,道路。路上有失物,無人拾取。形容社會風氣好。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途;涂不拾遺。” |
bù yí yú lì不遺馀力 | 指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 《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bù yí chǐ cùn不遺尺寸 | 遺:遺漏;尺寸:形容數量小。比喻一點也不漏掉。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但職司國課,其所以不遺尺寸者,亦將以盡瘁濟其成法。” |
fù mǔ yí tǐ父母遺體 | 人是父母所生,指自己的身體。 | 西漢·戴圣《禮記·祭義》:“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
yí fāng yú liè遺芳馀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 |
fù lù yí jiāo覆鹿遺蕉 | 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 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羅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遺蕉,亡猿災木。” |
yí xiū yú liè遺休馀烈 | 見“遺芳馀烈”。 | |
yǎng hǔ yí huàn養虎遺患 | 遺;留下;患:禍患。養著老虎;留下禍患。比喻縱容壞人;給自己留下后患。也作“養虎留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
yì wén yí shì軼聞遺事 | 見“軼事遺聞”。 | 姚華《曲海一勺·駢史上》:“及于唐宋,其體益滋,稗則為山,說則為海,軼聞遺事,雜然著已。” |
tiān bù yìn yí天不憗遺 | 憗:愿;遺:留。天公不愿意留下這一個老人。 | 《南齊書·褚淵傳》:“天不憗遺,奄焉甍逝,朕用震慟于厥心。” |
yì yú shí yí易于拾遺 | 猶易如反掌。 |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 |
yí fēng yú yùn遺風余韻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 《朱子全書 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時,而其遺風余韻,猶有稱思于后世者也。” |
dào wú shí yí道無拾遺 | 同“道不拾遺”。 |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 |
liú fāng yí chòu流芳遺臭 | 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 |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閨鑒圖說踐》:“流芳遺臭,斷非凡庸卑陋所能為,況事而未定。” |
liú fēng yí jì流風遺跡 | 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陳跡。亦作“流風遺躅”。 | 宋·蘇軾《黃州快哉亭記》:“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
xì dà wú yí細大無遺 | 捐:舍棄。小的大的都不舍棄。 | 宋·曾鞏《祭亡妻晁氏文》:“我扶我翼,共處窮羈,鋤荒補漏,細大無遺。” |
liú fēng yí zhú流風遺躅 | 流風:遺風。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和陳跡。 | 金·蔡松年《雨中花》詞序:“方今天壤間,蓋第一勝絕之境,有意十筑于斯,雅詠玄虛,不談世事,起其流風遺躅。” |
yí huì yú zé遺惠余澤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 《晉書 摯虞傳》:“前乙巳赦書,遠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
yí wén yì shì遺文軼事 | 遺文:前人流傳下來的詩文;軼事:逸事。流傳在外而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朱熹《監潭州南岳廟劉君墓志銘》:“搜集先世遺文軼事,纖悉無遺。” |
bǔ guò shí yí補過拾遺 | 拾遺:糾正帝王的過失。填補、糾正帝王的過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過失、缺點。 | 《漢書 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 |
yí xiū yú liè遺休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同“遺芳余烈”。 | 宋 歐陽修《尊皇太后冊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圣,而小子獲承之,以繼我仁考之遺休余烈。” |
yí zān zhuì lǚ遺簪墜履 | 見“遺簪墜屨”。 |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
yí fēn yú róng遺芬余榮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 《宋書 禮志三》:“爰洎姬漢,風流尚存,遺芬余榮,綿映紀緯。” |
yí fēng yú sī遺風馀思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