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地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ì dì jīn shēng擲地金聲 | 金:鐘罄之類的樂器。比喻文章詞藻優美。 | 《晉書 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
píng dì qīng yún平地青云 | 平:平穩;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變好,順利無阻地一下子達到很高的地位。 | 金 元好問《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別,平地青云萬里程?!?/td> |
píng dì qǐ jiā平地起家 | 比喻原來沒有基礎而建立了一番事業。 | |
kū tiān hǎn dì哭天喊地 | 提高嗓門又哭又叫。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來,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紀卻一聲不哼?!?/td> |
kāi tiān pì dì開天辟地 | 辟:開辟。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才開始了人類歷史。用來指開創人類的歷史或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 | 《隋書 音樂志中》:“開天辟地,峻岳夷海?!?/td> |
tiān dì pōu pàn天地剖判 | 猶言開天辟地。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td> |
ā bí dì yù阿鼻地獄 | 阿鼻: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常用來比喻黑暗的社會和嚴酷的牢獄。又比喻無法擺脫的極其痛苦的境地。 | 語出《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獄。”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體漫溢。 | |
tiān dì zhū lù天地誅戮 | 見“天地誅滅”。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0回:“若有瞞昧,天地誅戮。” |
dì kuò tiān cháng地闊天長 | 闊:寬廣。指天空廣大,大地遼闊。 |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
dì guǎng mín zhòng地廣民眾 | 廣:寬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一意志與集中力量,必得有為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 |
dì guǎng mín xī地廣民稀 | 廣:寬闊;?。合∩佟V竿恋貜V大,人煙稀少。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td> |
dì guǎng rén xī地廣人稀 | 地域廣闊;人煙稀少。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qī tiān kuāng dì欺天誑地 | 欺騙天地神明。形容極其欺詐之能事。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誑地,只要損別人,安自己?!?/td> |
pū tiān gài dì撲天蓋地 | 鋪天蓋地。形容聲勢大,來勢猛。 | 西戎《宋老大進城》:“撲天蓋地的煙,把麥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見了。” |
hū tiān kòu dì呼天叩地 | 見“呼天搶地”。 | 《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td> |
yī bài tú dì壹敗涂地 | 指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 《史記 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 |
píng dì qǐ léi平地起雷 | 猶言平地一聲雷。 | 許地山《海角底孤星》:“這一回,真是個平地起雷咧!” |
xià lín wú dì下臨無地 | 臨:居高處朝向低處。從高往下看,望不見底。形容地勢極其陡峭。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td> |
tiān dì zhū miè天地誅滅 | 猶天誅地滅。比喻為天地所不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 |
xíng shèng zhī dì形勝之地 |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指地勢優越的區域 | 唐·李世民《冊高士廉改封申國公文》:“形勝之地,允屬勛賢。” |
tiān kāi dì pì天開地辟 | ①猶言開天辟地。②謂天然形成。 | 宋·歐陽修《晉祠》詩:“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彼巍ず檫m《奉禮歌》:“斗轉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痹⒅隆抖苏谩ど细弑O司》套曲:“天開地辟由盤古,人物才分下土?!?/td>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負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負載。比喻才能特異。 | 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清·王韜《重刻〈曾文正公文集〉敘》:“公具海涵地負之才,出其余力為詞章,已足以弁冕群賢,推倒一世。” |
tiān zhèn dì hài天震地駭 | 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有時形容事件、場面令人驚駭。 | 《三國志 魏志 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于時天震地駭。” |
zhèn tiān dòng dì震天動地 | 震動了天地。形容聲勢浩大。 |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
píng dì shēng bō平地生波 | 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風浪。比喻突然發生意料不到的糾紛或事故。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還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聽信那娼婦平地生波?!?/td> |
mán tiān mán dì瞞天瞞地 | 指瞞上欺下。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瞞天瞞地,你則會帳房里閑坐的,咱可便委其實?!?/td> |
wú dì zì róng無地自容 | 容:容納;容身。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 《敦煌變文集 降魔變文》:“外道無地自容,四眾一時唱快處。” |
xiū wén dì xià修文地下 | 修文:修明文教。指文人死亡。 | 唐·杜甫《哭李常侍郎》詩:“一代風流盡,修文地下深?!?/td> |
yì dì xiāng féng異地相逢 | 異地:他鄉。在他鄉相遇。 | 唐·李咸用《春日喜逢鄉人劉松》詩:“故人不見五春風,異地相逢岳影中?!?/td> |
cùn tǔ chǐ dì寸土尺地 |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極少的土地。 | 曾樸《孽海花》第13回:“我得了這圖,一來可以整理整理國界,叫外人不能占踞我國的寸土尺地,也不枉皇上差我出洋一番?!?/td> |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掃地 | 大風吹掃野地。喻殺獲無余。 | 《文選·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掃地?!崩钌谱ⅲ骸把詺@皆盡,野地似乎掃刮也?!?/td> |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有些煩難,顧了這里,丟不下那里?!?/td> |
tiān gāo dì jiǒng天高地迥 | 迥:遠。形容極其高遠。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
sǎo dì chū mén掃地出門 | 原指把一切雜物都掃出門去;室內干干凈凈;不留任何東西。后比喻全部家產都被處理;連人也被趕出家門。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還有幾次利息還過的。要是清白掃地出門,總得兩千兩?!?/td> |
tiān zhí dì zhí天值地值 | 通常指某種物品價格便宜,完全值得。 | |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拔了蘿卜地皮寬 | 比喻為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為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1回:“拔了蘿卜地皮寬,交他去了,省的他在這里跑兔子一般?!?/td> |
hōng tiān liè dì轟天烈地 | 轟動天地。形容聲響猛烈或聲名巨大。 | 清·謳歌變俗人《經國美談·奉使宴賓》:“好似千斤炮藥,等著導火線,就要發作,是轟天烈地了?!?/td>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變心;塌地:指心里塌實。原指心里塌實;不再做別的打算?,F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或心甘情愿。 | 元 喬孟符《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才死心塌地。” |
bù tiān gài dì布天蓋地 | 形容數量極多,散布面極廣。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緊,布天蓋地,一片茫茫?!庇值诙慷骸皠僬淌遣恍。敳继焐w地,擱火車拉呀?!?/td> |
mà tiān chě dì罵天扯地 | 見“罵天咒地”。 | 梁斌《播火記》:“李德才跟著老山頭走回西鎖井,一進馮家大院,聽得馮大奶奶在內宅罵天扯地,正在吵鬧?!?/td> |
tiān cháng dì yuǎn天長地遠 | 跟天和地存在的久遠。形容時間悠久。 | 宋·蘇轍《息壤》:“天長地遠莽無極,雖有缺壤誰能皗?!?/td> |
dì liè shān bēng地裂山崩 | 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開。形容響聲巨大或變化劇烈。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9回:“只聽半空中一聲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頭一看,依舊紅日青天?!?/td> |
gài dì ér lái蓋地而來 | 蓋:遮蓋,掩蓋。指人馬或暴風雪及飛砂走石等鋪天蓋地。形容來勢迅猛浩大。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
yǐ tiān bá dì倚天拔地 |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極言魁偉雄奇。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至杜陵,負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駕《風》、《騷》而上之,則有所不能。” |
zhē tiān gài dì遮天蓋地 | 形容數量多,占的面積大。 | 嚴陣《竹矛 大旗歌》:“啊,團結的大旗,啊,我們遮天蓋地的紅云!” |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 | 猶言翻天覆地。形容鬧得很兇。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td> |
hēi tiān mō dì黑天摸地 |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87回:“眾軍黑天摸地,不辨東西,只得下馬受降?!?/td> |
dì jìn qí lì地盡其利 | 盡: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環境充分發揮作用。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
ā pí dì yù阿毗地獄 | 阿毗: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常用來比喻黑暗的社會和嚴酷的牢獄。又比喻無法擺脫的極其痛苦的境地。 | 見“阿鼻地獄”。 |
gān dǎn tú dì肝膽涂地 | 見“肝腦涂地”。 | 漢·劉向《說苑·善說》:“使食肉者一旦失計于廟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無肝膽涂地于中原之野?” |
yuān tiān qū dì冤天屈地 | 形容非常冤枉委屈。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真是冤天屈地,要好成歉!吾好意為你寄信,你妻子自不曾到,今日這話,卻不知禍從天上來!” |
dì tóu shé地頭蛇 | 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話!常言道:惡龍不斗地頭蛇?!?/td> |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夠標準的。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聲不響,心里打著主意?!?/td> |
píng dì dēng yún平地登云 | 見“平地青云”。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9回:“若你克我者為官鬼,必主平地登云之喜,添官進祿之榮?!?/td> |
huà dì wéi láo,yì bù rù畫地為牢,議不入 | 議:議論。在地上畫個圓圈當作牢獄,人們議論著不敢進入。形容獄吏的兇殘暴虐。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td> |
màn tiān chè dì漫天徹地 | 漫:滿;徹:透。滿山遍野,形容眾多而密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風,漫天徹地?!?/td> |
léi tiān dǎo dì擂天倒地 | 呼天搶地,形容哭喊。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兒殺豬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價哭?!?/td> |
tiān chā dì yuǎn天差地遠 | 比喻兩者相差極大。 | 魯迅《<準風月談>前記》:“他們是弟兄,所見的又是同一的東西,想到的用法卻有這么天差地遠?!?/td> |
sǎo dì yǐ jìn掃地以盡 | 比喻破壞得徹底。也比喻面子、威風丟失干凈。 | 清 梁啟超《新民議 禁早婚議》:“一群之道德法律,且將掃地以盡?!?/td> |
tiān dì kāi pì天地開辟 | 指前所未有,有史以來頭一次。 | 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年,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
yǐ zhuī cì dì以錐刺地 | 用錐子刺地來測量地的深淺。比喻見識淺陋,所知甚少。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
gōng chéng lüè dì攻城略地 | 略:掠奪。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
shān bēng dì chè山崩地坼 | 山岳崩塌,大地裂開。亦用以形容響聲強烈巨大。 | 《宋書 五行志》:“六月,壽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td> |
āi hóng biàn dì哀鴻遍地 | 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 | 黃侃《水龍吟 秋花》詞:“天涯吟望,哀鴻遍地,都成秋侶!” |
dàn mù rù dì旦暮入地 | 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進入地府。表示年齡已高,隨時都可能死去。 | 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 |
hūn tiān àn dì昏天暗地 | 見“昏天黑地”。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帥再變五色云霧,昏天暗地。” |
guǎng kuò tiān dì廣闊天地 | 指可以發揮作用做出成就的廣大領域 | 毛澤東《<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按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td> |
zhèn tiān shuò dì震天鑠地 | 震:震動;鑠:照亮。震動和照亮大地。形容聲勢浩大、氣勢雄偉或某一事件令人驚駭。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17節:“吾敢信卷土重來之機會,震天鑠地之奇觀,其決不遠也?!?/td> |
pán tiān jì dì蟠天際地 | 蟠:遍及;際:到。指從天到地無所不在。形容氣勢博大。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td> |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黃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霧遮蔽日月或風沙漫天的景象?;瑁夯璋怠?/td>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td>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形容無路可走的窘迫處境。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動天地,感鬼神 | 動:感動;感:感動。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動。形容事跡或作品十分感人。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td> |
tiān jīng dì yì天經地義 |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轉 | 指天地轉動。比喻時事變遷。也形容人頭暈眼花的感覺。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td> |
tiān gāo dì hòu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廣大,后形容恩德極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艱巨、嚴重,關系的重大。 | 《詩經 小雅 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 |
dòng dì jīng tiān動地驚天 | 驚:驚動;動:震撼。使天地驚動。形容某個事件的聲勢或意義極大。 |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
jīng tān dòng dì驚天動地 |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垅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
pū tiān gài dì鋪天蓋地 | 鋪:把東西散開;蓋:籠罩;遮蔽。遮住天;蓋住地。形容充滿了整個天地。來勢猛烈。也作“遮天蓋地”。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卷二 志仁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遮天蓋地?!?/td> |
tiān cuī dì tā天摧地塌 | 摧:毀壞,猶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變。 | 元·關漢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臥麻。雖是這戰伐,負著個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td> |
zhèn tiān hài dì震天駭地 | 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 《晉書·孫楚傳》:“煙塵俱起,震天駭地?!?/td> |
rén shēng dì bù shú人生地不熟 | 指初到一地對當地的人與環境、習俗等不熟悉。 | 張恨水《夜深沉》第33回:“我人生地不熟的,一個人坐在這屋子里,悶死了。” |
jú dì yào tiān局地鑰天 | 惶恐不安貌。 | |
lì dì chéng fó立地成佛 | 佛家勸善之語;禪宗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棄惡從善;立即可以成佛。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jú tiān shuò dì焮天鑠地 | 形容火勢熾盛。 | 唐·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火燎將至,焮天鑠地?!?/td> |
sǎo dì jù jìn掃地俱盡 | 謂徹底干凈,毫無存留?!稘h書 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 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薄端鍟?高祖紀下》:“圣人遺訓,掃地俱盡,制禮作樂,今也其時。” | 《漢書·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薄稌x書·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td> |
tiān zāi dì niè天災地孽 | 災:災禍;孽:災殃。天地間所發生的災害和變異 | 《隋書·高祖紀》:“天災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鉗口,道路以目。” |
tiān zāi dì yāo天災地妖 | 自然界發生的災害怪異。 | 《孔子家語·五儀》:“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td> |
zú tà shí dì足踏實地 | 猶言腳踏實地。 | 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 |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貧無立錐之地 | 窮得連可以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形容窮困之極。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薄稘h書·食貨志》:“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無)立錐之地?!?/td> |
huí tiān zhuǎn dì回天轉地 | 猶言旋轉乾坤。比喻改變君王的情緒或態度。 | 唐·劉肅《大唐新語·剛正》:“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回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 |
mèi dì mán tiān昧地瞞天 |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 | 明 無名氏《活拿蕭天佑》頭折:“你這般昧地瞞天,諂佞奸僻。” |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經天,河海帶地 | 日月天天經過天空,江河天天流經大地。比喻光明正大、歷久不衰。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td> |
tiān fù dì zǎi天覆地載 | 覆:蓋;載:承受。象天覆蓋萬物,地承受一切一樣。比喻范圍極廣大。也比喻恩澤深厚。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td>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td> |
gǎn tiān dì,dòng guǐ shén感天地,動鬼神 | 感:感動。感動天地,使鬼神為之哭泣。形容事跡或文藝作品感人至深。 | 清·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向令風雅而不變,則詩為之道,狹隘而不及情,何以感天地而動鬼神乎?” |
jú tiān jí dì帡天極地 | 謂包羅萬象。 | |
tiān yáo dì yuǎn天遙地遠 | 形容極其高遠。 | 宋·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xiān tiān pū dì掀天撲地 | 掀起天,撲打地。比喻專權跋扈,氣焰囂張。 | 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老秦掀天撲地,只享十六年之安?!?/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