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1 個仁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án nüè bù rén殘虐不仁 | 仁:仁愛。兇惡暴虐不講仁義。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2回:“再說那山東魯王劉豫守在山東,殘虐不仁,詐害良民,也非止一端。” |
yì jiāng rén sù義漿仁粟 | 舊指施舍貧民的食物。 | 清 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易纏頭之金,義漿仁粟不匱矣;輟秉燭之晷,讀書治生有余矣。” |
jué rén qì yì絕仁棄義 |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 《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
jū rén yóu yì居仁由義 | 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
shī rén bù dé施仁布德 |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 元·無名氏《看錢奴》楔子:“則俺這家豪富祖先積,他為甚施仁布德,也則要搏一個孝子和賢妻。” |
nèi rén wài yì內仁外義 | 內心很仁慈,待人重情義。 |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伏以閣下內仁而外義,行高而德巨,尚賢而興能,哀窮而悼屈。” |
qǔ yì chéng rén取義成仁 | 謂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語本《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jiǎ rén jiǎ yì假仁假意 | 偽裝仁慈,其實內心奸惡。 | |
dāng rén bù ràng當仁不讓 | 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fā zhèng shī rén發政施仁 |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 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圣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 |
zhì shì rén rén志士仁人 | 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zhì rén wú qīn至仁無親 | 道德高尚仁慈的人對待萬物一視同仁,無親疏之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 |
shī rén bù ēn施仁布恩 | 施:給予;布:布施。給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劉皇叔施仁布恩,愛惜軍卒養下民。” |
chéng rén qǔ yì成仁取義 | 仁:仁愛;義:道義;正義。指為了崇高的事業而就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jiàn rén jiàn zhì見仁見智 |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
xù xù wèi rén煦煦為仁 | 煦煦:和悅惠愛的樣子。指小恩小惠。形容婦人之仁 | 唐·韓愈《原道》:“煦煦為仁,孑孑為義。” |
guān guò zhī rén觀過知仁 |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
cán rěn bù rén殘忍不仁 | 殘忍:兇暴;仁:仁愛。兇惡暴虐不講仁義。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 |
kuān rén dà dù寬仁大度 | 大度:氣量大,能容人。為人寬厚,心胸豁達。 | 漢·班固《漢書·高帝記》:“寬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rén mín ài wù仁民愛物 | 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wéi fù bù rén為富不仁 | 想發財致富的剝削者絕不會有好心腸。為富:想發財致富;不仁:沒有好心腸。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rén yán lì pǔ仁言利溥 | 見“仁言利博”。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后漢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視同仁 | 視:看待;仁:仁愛。用博大的仁愛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獸。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親疏。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shī jiū zhī rén尸鳩之仁 | 尸鳩:布谷鳥;仁:仁愛。布谷鳥哺育群雛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對待臣民的仁愛。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七子均養者,尸鳩之仁也。” |
má mù bù rén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肢體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jiǎ rén zòng dí假仁縱敵 | 講不該講的仁義,做出不該做的事情,給自己招致禍患。 | |
mǎi mài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買賣不成仁義在 | 雖然買賣沒有做成,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嫌人家來做買賣,買賣不成仁義在,打倒人家干嗎?” |
rén yì dào dé仁義道德 |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qiú shēng hài rén求生害仁 | 謂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語本《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rén zhě néng rén仁者能仁 | 舊謂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
rén yì jūn zǐ仁義君子 | 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 《晉書·刑法志》:“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于政乎?” |
méi rén méi yì沒仁沒義 | 沒有一點仁義。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卷:“似你這般沒仁沒義的,死了一個,又討一個,出了一個,又納了一個。” |
qīn rén shàn lín親仁善鄰 | 見“親仁善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
jiǎ rén jiǎ yì假仁假義 | 假:虛假;仁:仁愛;義:道義。指假裝的仁義道德。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視 | 猶言一視同仁。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jī dé lěi rén積德累仁 | 積累功德與仁義。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rén róu guǎ duàn仁柔寡斷 | 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唐昭之儔耳!” |
rén yì zhī shī仁義之師 |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
fù rén zhī rén婦人之仁 |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
zhì zhě jiàn zhì,rén zhě jiàn rén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 指對待同一問題,其見解因人而異,各有道理。 | 語出《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mù rén yù yì沐仁浴義 | 謂受仁義的熏陶。 | 清·吳定《示諸生書》:“自《宋史》創立道學之徒,以尊濂、洛、關、閩諸賢,一時從其游者,罔非沐仁浴義,暗然為心性之謀,何其盛也。” |
zhì rén wàng rén至仁忘仁 | 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極點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達頂點容易被忽略掉。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任數》:“故至德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 |
zhái xīn rén hòu宅心仁厚 | 指人忠心而厚道。 | |
shī rén bù zé施仁布澤 | 施:給予;布:布施;澤:恩澤。給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馮商的,馮商的,積功累德;馮商的,馮商的,施仁布澤。” |
shēn rén hòu zé深仁厚澤 | 謂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 宋·陳亮《書<歐陽文粹>后》:“初,天圣、明道之間,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澤涵養天下蓋七十年。” |
mò xìn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 | 直:公正,正直。不能簡單地相信別人很正直,而應當提防他存心不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我幾番見那婆娘常常的只顧對我說些風話,我只以親嫂嫂一般相待。” |
xiū rén xíng yì修仁行義 | 修:實行。施行仁愛正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 |
xíng rén jiǎng ràng刑仁講讓 | 刑:通“型”,式樣,以為準則。以仁愛為準則,講求禮讓。 |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
zhàng yì xíng rén仗義行仁 | 注重義氣,施行仁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倘蒙存微命,當以捐軀保奏。” |
rén xīn rén wén仁心仁聞 | 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bù rén bù yì不仁不義 | 仁:仁愛;義:道義。不講仁德,不講道義。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殘忍。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
wéi rén bù fù為仁不富 | 要仁愛就不能發財致富。參見“為富不仁”。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nǐ bù rén,wǒ bù yì你不仁,我不義 | 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道義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
rén rén jūn zǐ仁人君子 | 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 《晉書 刑法志》:“刑之則止,而加之斬戮,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政乎?” |
hán rén huái yì含仁懷義 | 謂有仁義之德。 | 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 |
zhì zhě lè shuǐ,rén zhě lè shān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 樂:愛好。智者愛好水,仁者愛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fèng yáng rén fēng奉揚仁風 |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 | 《晉書·袁宏傳》:“時閑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此黎庶。’” |
rén xīn rén shù仁心仁術 | 心地仁慈,醫術高明。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rén rén yì shì仁人義士 | 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 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
jiàn zhì jiàn rén見智見仁 |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dǎo rén lǚ yì蹈仁履義 | 遵循仁義之道。 |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
lǚ rén dǎo yì履仁蹈義 | 履、蹈:執行。指履行仁義之道。 | 三國·魏·應璩《薦和慮則箋》:“質性純粹,體度貞正,履仁蹈義,動循軌禮。” |
má bì bù rén麻痺不仁 | 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 | |
qiān gōng rén hòu謙恭仁厚 | 指態度謙遜恭謹,為人忠誠老實。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8回:“今日見宋江謙恭仁厚,愈加欽敬。” |
rén yán lì bó仁言利博 | 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 |
rén jiāng yì sù仁漿義粟 | 指施舍給人的錢米。 | 《搜神記 楊伯雍》:“公汲水作義于坂頭,行者皆飲之。《后漢書 黃昏傳》:“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 |
chuí rén tí yì槌仁提義 | 拋棄仁義。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周方槌仁提義,廢禮絕樂,欲以一人私臆,掃百代名教而空之。” |
rén yì zhī bīng仁義之兵 |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
rén zhì yì jìn仁至義盡 | 仁愛和正義的行動到了頭。舊指誠心報答有助于農事的神靈。對人的愛護、容忍、原諒與幫助;達到盡心盡力的最大限度。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
cán bào bù rén殘暴不仁 | 兇狠毒辣,一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3回:“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 |
shā shēn chéng rén殺身成仁 | 身:自己;殺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原指犧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zhǐ gē xīng rén止戈興仁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 |
má bì bù rén麻痹不仁 | 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覺。 | 明 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晉代周颙的字。指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 《晉書·周颙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ǎi rán rén zhě藹然仁者 | 對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 朱自清《兒女》:“子愷為他家華瞻寫的文章,真是‘藹然仁者’之言。” |
sè rén xíng wéi色仁行違 |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
rén rén zhì shì仁人志士 |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
dà rén dà yì大仁大義 |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于劉琮降(曹)操,豫州(劉備)實不知;且又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
fǎ wài shī rén法外施仁 | 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附識中》:“其馳驅通義一帶,亦不無微勞可憫。乞皇上法外施仁,俯從部議。” |
qiú rén dé rén求仁得仁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