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ī dé zhī yú一得之愚 | 指自己對某件事的一點(diǎn)看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dé suō tóu shí qiě suō tóu得縮頭時(shí)且縮頭 | 指在必要時(shí)采取低姿態(tài)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第八卷:“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入市烏龜。’曰:‘意旨如何?’師曰:‘得縮頭時(shí)且縮頭。’” |
xiáng lüè dé dàng詳略得當(dāng) | 詳略:詳細(xì)和簡略;得當(dāng):適當(dāng),恰當(dāng)。指應(yīng)當(dāng)詳細(xì)和應(yīng)當(dāng)簡略的地方都處理得很妥當(dāng)。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非相》:“略則舉大,詳則舉小。”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荃 | 比喻已達(dá)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鳴 | 鳴:表達(dá)。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陳瑯《玉獅堂傳奇·回流記·罷宴》:“笑他井底響繁蛙,得意自鳴,甘居人下。” |
qīng yún dé yì青云得意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宋·辛棄疾《沁園春·老子平生》:“況白頭能幾,定應(yīng)獨(dú)往;青云得意,見說長存。” |
lín cái gǒu dé臨財(cái)茍得 | 臨:面對;茍:茍且,隨便。面對錢財(cái)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cái)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huì)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唐 林蘊(yùn)《上宰相元衡宏靖論兵書》:“茍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膽,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賜采擇焉。” |
dé bù cháng shī得不償失 | 所得到的補(bǔ)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
gè dé qí suǒ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gè)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dāng)?shù)奈恢没虬才拧?/td> | 《周易 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得于心應(yīng)于手 | 得:獲得,領(lǐng)悟;應(yīng):適應(yīng)。領(lǐng)悟到要領(lǐng),做起來順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應(yīng)。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 |
zhì mǎn yì dé志滿意得 | 志向?qū)崿F(xiàn),心滿意足。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xié)書》:“當(dāng)無道時(shí),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wú dé wú sàng無得無喪 | 喪:失。指沒有得也沒有失。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氣義》:“無得無喪,天長地久。” |
xiān dé wǒ xīn先得我心 | 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
dé qí sān mèi得其三昧 |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dá)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宋·蘇軾《又贈(zèng)老謙》:“瀉湯舊得茶三昧。” |
dé wèi cháng yǒu得未嘗有 | 見“得未曾有”。 | 宋·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wù)Z,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 |
cùn lì bì dé寸利必得 |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jì)較個(gè)人的得失。 | 毛澤東《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shí)局和我們的方針》:“蔣介石對于人民是寸權(quán)必奪,寸利必得。” |
yōu rán zì dé悠然自得 |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nèi)心得意而舒適。形容態(tài)度悠閑;心情舒適。 | 《晉書 隱逸傳 楊柯》:“常食粗飲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jīng)之要矣。”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xùn)》:“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dé shǒu yīng xīn得手應(yīng)心 | 見“得心應(yīng)手”。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 |
dé guò qiě guò得過且過 | 得:能夠;且:姑且。只要勉強(qiáng)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zé)o大志;沒有長遠(yuǎn)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fù)責(zé)任。 | 元 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四出:“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qū)別之也。” |
yǒu yī dé yī有一得一 | 不加也不減,有多少是多少。 |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jìn)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xiǎn)進(jìn)入險(xiǎn)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盧 | 盧:古時(shí)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為最勝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 《南齊書 張瓌傳》:“獻(xiàn)捷,太祖以告領(lǐng)軍張沖,沖曰:‘瓌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 |
dòng zhé dé jiù動(dòng)輒得咎 | 動(dòng)不動(dòng)就受到指摘或責(zé)難。輒:就;總是;咎:責(zé)備。 | 唐 韓愈《進(jìn)學(xué)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dòng)輒得咎。” |
rén cái nán dé人才難得 | 難:困難,不容易。得:獲得。有才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愛惜人才。 | 宋·蘇軾《謝宣召入院狀》:“首擇輔臣,次求法從,知人才之難得,采虛名而用。”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價(jià)值;有意義。所:地方。 | 《魏書 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fù)何恨。” |
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ě xióng黃貍黑貍,得鼠者雄 | 貍:山貓;雄:強(qiáng)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秀才驅(qū)怪》:“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
jī chóng dé sàng雞蟲得喪 | 同“雞蟲得失”。 | 清·蔣士銓《臨川夢·不夢》:“雞蟲得喪成恩怨,鳥鼠因緣見短長。” |
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點(diǎn)。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來湊合。 | 曹靖華《嘆往昔,獨(dú)木橋頭徘徊無終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鴻溝’上沒有‘橋梁’,只好‘繞道東京’了。” |
jì dé lì yì既得利益 | 指人們或集團(tuán)已經(jīng)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quán)益。 | 毛澤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屬于邊區(qū)管轄地域內(nèi),一切已經(jīng)分配過的土地房屋和已經(jīng)廢除過的債務(wù),本府本處當(dāng)保護(hù)人民既得利益,不準(zhǔn)擅自變更。” |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彰 | 益:更加;彰:明顯。指兩個(gè)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huì)神,相得益章。” |
pīn dé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拼得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 鐵杵:鐵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鐵棒槌也能磨成繡花針。比喻只要肯花力氣,事情一定能成功 | 元·虞韶《日記故事》:“道逢一老嫗,磨鐵杵。白問:‘將欲何用?’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還卒業(yè)。” |
tān dé wú yàn貪得無厭 | 貪:求多;得:獲取;厭:滿足。追求財(cái)物沒有滿足的時(shí)候。 | 《四游記 三至岳陽飛度》:“洞賓嘆曰:‘人心貪得無厭,一至于此!’” |
dé bù chóu shī得不酬失 | 見“得不償失”。 | 《后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guān)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
nán dé hú tú難得糊涂 | 指人在該裝糊涂的時(shí)候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lǎo hǔ pì gu mō bù dé老虎屁股摸不得 | 比喻自以為是了不起,聽不得批評意見,一觸即跳。 | 毛澤東《在擴(kuò)大的中央工作會(huì)議上的講話》:“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tài)度的人,十個(gè)就有十個(gè)要失敗。” |
xiāng dé shèn huān相得甚歡 | 得:投合。形容雙方相處融洽,非常快樂。 |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歡。” |
bān shī dé shèng班師得勝 | 班:還。軍隊(duì)出征,得勝而歸。明·無名氏《破天陣》三折:“將顏洞賓活捉拿,把韓延壽首級剽,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踴躍。” | 明·無名氏《破天陣》三折:“將顏洞賓活捉拿,把韓延壽首級剽,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踴躍。” |
zuì yǒu yīng dé罪有應(yīng)得 | 犯了這樣的罪;就應(yīng)得到這樣的處罰。指罰當(dāng)其罪。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yīng)得。” |
dé tù wàng tí得兔忘蹄 |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mǎi wáng dé yáng買王得羊 | ①謂想買王獻(xiàn)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qiáng)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 唐·張懷瑾《書斷》:“時(shí)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
dé yuè jiào xiān得月較先 |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yōu)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guān)系。 |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dú)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xiàn)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
hóng dé fā zǐ紅得發(fā)紫 | 形容一個(gè)人走紅,受重視到了過分的程度。 | 靳凡《公開的情書》:“她仗著出身好,業(yè)務(wù)好,紅得發(fā)紫。” |
niǎo dé gōng cáng鳥得弓藏 | 見“鳥盡弓藏”。 |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dú)有子房。”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zhàn)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gè)都捉住了。 |
xíng bù dé yě gē gē行不得也哥哥 | 鷓鴣叫聲的擬意,表示行路艱難。 | 明·丘濬《禽言》詩:“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嶺嵯峨,行不得也哥哥。” |
zì míng dé yì自鳴得意 |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賞。鳴:表達(dá);表示。 |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篇》:“揮策四顧;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鳴得意。” |
zì yè zì dé自業(yè)自得 | 業(yè):造作;得:獲得,取得。佛家語,指自作自受。 | 《正法念經(jīng)》:“自業(yè)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
xiāng dé wú jiàn相得無間 | 相得:彼此投合;間:嫌隙。彼此投合,沒有隔閡 | 清·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一旦相遇,遂不覺膠之投漆,相得無間,宜其傾倒之至也。” |
qíng fēi dé yǐ情非得已 | 情況出于不得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shí)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fā)笑。” |
bù dé shàn zhōng不得善終 | 善終: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yīng)有的壞下場。 | 《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 上卷》:“汝家雖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終!”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fēi shēng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 比喻一個(gè)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魯迅《二心集·張資平氏的“小說學(xué)”》:“但作者一轉(zhuǎn)方向,則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何況神仙的遺蛻呢。”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人人得而誅之 | 得:可以,能夠;誅:殺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 《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
míng bù xū dé名不虛得 | 謂盛名非憑空取得。 | 唐·孟綮《本事詩·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 |
kūn péng dé zhì鹍鵬得志 | 鹍鵬:傳說中的極大的魚和鳥。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機(jī)會(huì)。 | 元·關(guān)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鵬得志秋云長。” |
sāi wēng dé mǎ塞翁得馬 |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馬,塞翁得馬。” |
shuō dé qīng qiǎo說得輕巧 | 說起來很簡單容易。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你不要吃燈草灰,說得輕巧,你腳跟前還有幾張嘴張著等著喂呢!” |
yú wēng dé lì漁翁得利 | 見“漁人得利”。 |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第15回:“趁著潮州兵將赴調(diào),我乘空襲了城池,豈不是漁翁得利?” |
xiāng dé hèn wǎn相得恨晚 | 認(rèn)識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二人縱飲甚歡,相得恨晚。” |
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 | 技術(shù)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xué)素養(yǎng)很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 宋·陸游《文章》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fù)須人為。” |
dé xù rú lóng得婿如龍 | 形容得到稱心如意的佳婿。 |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后漢李贗、孫秀俱娶太尉恒焉女,時(shí)人謂恒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 |
tàn shǒu kě dé探手可得 | 探:向前伸出。一伸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不費(fèi)力氣。 | 元·曾瑞卿《留鞋記》楔子:“自謂狀元探手可得,豈知時(shí)運(yùn)不濟(jì),榜上無名。” |
táo táo zì dé陶陶自得 | 自得:自己覺得快意。自己覺得舒暢快樂。 | 宋·林正夫《括沁園春》:“但無思無慮,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
dé rén qián cái,yǔ rén xiāo zāi得人錢財(cái),與人消災(zāi) | 得到別人金錢等好處就得為別人辦事。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4回:“惟小子弄慣了這管筆頭,才知里邊緣故,叫做得人錢財(cái),與人消災(zāi),只顧騙準(zhǔn),值些甚么?” |
shǔ dé qí lóng蜀得其龍 | 龍:杰出人物。蜀國得到諸葛亮。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于時(shí)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比喻為人清白,作風(fēng)正派,過得硬。 |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pīn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bù kě duō dé不可多得 | 得:得到;獲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眾人得濟(jì) | 比喻一個(gè)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jì)。你一個(gè)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dé shòu qí jiān得售其奸 | 售:推銷,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計(jì)。 | 章炳麟《為辛亥同志俱樂部糾正段祺瑞廢止法統(tǒng)令通電》:“主權(quán)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矯偽者得售其奸也。” |
zhì dé yì mǎn志得意滿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滿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tài)。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xié)書》:“當(dāng)無道時(shí),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厄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揚(yáng)揚(yáng) | 形容非常得意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yáng)揚(yáng),甚自得也。” |
dé shèng huí cháo得勝回朝 | 朝:朝廷;封建帝王接受朝見;處理政事的地方。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報(bào)功。泛指取得勝利或完成任務(wù)后喜洋洋地回來。 | 元 無名氏《小尉遲》:“若得勝還朝,圣人自有加官賜賞哩。” |
bù dé yào lǐng不得要領(lǐng) | 要領(lǐng):要點(diǎn)。抓不住事物的要點(diǎn)和關(guān)鍵。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lǐng)。” |
jí zǒu xiān dé疾走先得 | 比喻行動(dòng)迅速的人首先達(dá)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 漢 焦贛《易林 損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zhàn)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gè)都捉住了。 |
tuò shǒu kě dé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新唐書 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會(huì)云輣,唾手可取。” |
hǔ xué dé zǐ虎穴得子 | 比喻詩文貼切中肯。 | 明·郎瑛《七修類稿·佛頂菊》:“先生之作,誠可謂虎穴得子矣!” |
chuí shǒu kě dé垂手可得 | 垂;放下。放下雙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不費(fèi)吹灰之力。也作“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只除呼延灼將軍賺開城門,垂手可得。” |
èr zhě bù kě dé jiān二者不可得兼 | 兩項(xiàng)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 《孟子 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bù rù shòu xué,ān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 不進(jìn)野獸窩,怎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xiǎn)進(jìn)入險(xiǎn)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周書·李遠(yuǎn)傳》:“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jì)。” |
yǎ zǐ dé mèng啞子得夢 | 啞子:啞巴。啞子做了一個(gè)夢,心里全明白,卻不能向人表達(dá)。比喻有某種感受卻無法向人說出來。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石霜圓禪師》:“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謝安年少時(shí),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shí),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yáng yáng dé yì洋洋得意 | 形容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觀魚》:“春暖長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 |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別人以死來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擁護(hù)。 | 《晉書·賈充傳》:“誕再在揚(yáng)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fèi)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gè)促膝細(xì)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 |
yōu yóu zì dé優(yōu)游自得 | 悠閑如意。 | 漢·班固《東都賦》:“莫不優(yōu)游而自得,玉潤而金聲。”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筌 |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 莊周《莊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 唐·李觀《項(xiàng)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于漢者,昔其臣也,公實(shí)棄之;兵于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dé yì bù yí zài wǎng得意不宜再往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yīng)有所節(jié)制,適可而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xì)細(xì)思索便了。’” |
qīng yún dé lù青云得路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元·施君美《幽閨記·兄妹籌資》:“一躍過龍門,當(dāng)此青云得路。” |
xuān xuān shèn dé軒軒甚得 | 軒軒:洋洋自得的樣子。形容非常得意。 | 《新唐書·孔戣傳》:“戣自以適所志,軒軒甚得。” |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huì)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dé mǎ shī mǎ得馬失馬 | 謂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典出《淮南子·人間訓(xùn)》。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xùn)》。見“得馬生災(zāi)”。 |
chǔ gōng chǔ dé楚弓楚得 | 楚國人丟掉的弓;仍然被楚國人拾到了。比喻自己丟失的東西落入與自己同為一個(gè)國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沒有外流。 | 西漢 劉向《說苑》:“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
zuān huǒ dé bīng鉆火得冰 | 比喻不可能實(shí)現(xiàn)的事情。 | 《法苑珠林》第69卷:“竊聞聲調(diào)響順,形直影端,未見鉆火得冰,種豆得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