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èng jīng xián zhuàn圣經賢傳 | 舊指圣人手訂的經典和賢人闡釋的著作。 | 唐韓愈《答殷侍御書》:“圣經賢傳,屏而不省,要妙之義,無自而尋?!?/td> |
yī bō xiāng chuán衣缽相傳 |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 《舊唐書 方伎傳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
chuán shén xiě zhào傳神寫照 | 傳神:指優美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寫照:畫像。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生動逼真地描畫出來。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
chuán bēi sòng zhǎn傳杯送盞 | 傳:傳遞,傳送;盞:淺而小的杯子。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我三個人喝個傳杯送盞,何如?” |
bù kě yán chuán不可言傳 | 言:言語。指對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領悟,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諸法寂滅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為人? 明 圓極居頂《續傳燈錄》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證不可以言傳。 |
chuán dào shòu yè傳道受業 |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yī rén chuán xū,shí rén chuán shí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 虛:不確實,指無中生有的事。本來沒有的事,傳的人多了,就信以為真。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契訥禪師》:“問:‘如何是東禪家風?’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td> |
sī xiāng chuán shòu私相傳授 | 私:不公開。私下傳授本領。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8回:“他恐鄰國再把音韻學去,更難出人頭地,因此禁止國人,毋許私相傳授。”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chuán xí kě dìng傳檄可定 | 傳:傳送,傳遞;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指不戰而使對方歸順。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傳檄可定,極言敵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為?!?/td> |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傳 |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
chuán bǐng yí jiè傳柄移藉 | 謂權勢轉移。 | 《韓非子·三守》:“惡自治之勞憚,使君輻湊之變,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标惼骈嗉屢吆嘣唬骸敖澹瑒菸灰??!?/td> |
miào chù bù chuán妙處不傳 | 指精微奧妙的地方不是言語和筆墨所能表達的。 | 宋·黃庭堅《戲題小雀飛蟲畫扇》詩:“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斫輪如此用?!?/td> |
yī chuán shí,shí chuán bǎi一傳十,十傳百 | 原指疾病傳染,后形容消息傳播極快。 | 宋 陶彀《清異錄 喪葬義疾》:“一傳十,十傳百,展轉無窮,故號義疾。” |
chuán bēi nòng jiǎ傳杯弄斝 | 傳:傳遞,傳送;弄:酒宴中戲弄;斝:古代青銅制的圓口三足酒器。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元·無名氏《符金錠》:“投至得今日開筵,傳杯弄斝。” |
yán jiào shēn chuán言教身傳 | 既用言語來傳授,又用行動來以身作則。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 李欣《老生常談續編·再談百年樹人》:“不能以身作則,言教身傳,沒有正確的觀點方法,打算‘精選勤育’新生一代,是做不到的?!?/td> |
méi yǎn chuán qíng眉眼傳情 | 以眉毛、眼神傳送情感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則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中心日夜藏之?!?/td> |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chuán guī xí zǔ傳圭襲組 | 謂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指官印。 | 明·宋濂《送黃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傳圭襲組為難,能世其德業為難?!?/td> |
chuán wén shī shí傳聞失實 | 傳聞:聽別人所講。傳言已經不符合真實情況。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經注>》:“故于灤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陽之建置,俱不免附會乖錯,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為傳聞失實。” |
zhòng kǒu jiāo chuán眾口交傳 | 眾人輾轉述說。 | 清 陳天華《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萬古流芳,永垂不朽?!?/td> |
zǔ chuán mì fāng祖傳秘方 |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傳秘方?!?/td> |
chuán bēi nòng zhǎn傳杯弄盞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兩傍列坐,傳杯弄盞,花簇錦攢。” |
zǒu jiǎ chuán shāng走斝傳觴 | 斝、觴:古代酒器。形容宴飲氣氛熱烈。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日逐講文論武,走斝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td>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口口相傳 | 不著文學,口頭相傳。 | 宋 洪邁《夷堅丙志 黃十翁》:“汝還世五年,傳吾語于人間,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樂福;作惡者萬劫不回,受無間苦。令聞此者口口相傳?!?/td> |
shī lǐ chuán jiā詩禮傳家 | 謂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詩禮傳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傾逝?!?/td> |
miù zhǒng liú chuán謬種流傳 | 謬:錯誤、差錯;引申為走了樣的;不正確的;種:種子。比喻荒謬錯誤的東西(言論、學風流派等)一代代流傳下去。 | 明 湯顯祖《答門人鄧君遷書》:“第時課穿雜,謬種流傳,縱浚發于慧心,或取驚于拙目。” |
chuán wéi jiā huà傳為佳話 | 指傳揚開去,成為人們贊美、稱頌的事情。 | 《公羊傳 閔公二年》:“魯人至今以為美談。 |
qīng niǎo chuán yīn青鳥傳音 |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使者傳遞信息。 | 《漢武帝故事》:“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td> |
chuán bēi huàn zhǎn傳杯換盞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說著,家人擺上酒來,三個人傳杯換盞,吃到半酣?!庇值诙呕兀骸皞鞅瓝Q盞,吃到午后。” |
chuán zhī bù xiǔ傳之不朽 | 傳:流傳;不朽:永不磨滅。長遠流傳,永不磨滅。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博他一個遠鄉異域的高名,傳之不朽?!?/td> |
huǒ jìn xīn chuán火盡薪傳 | 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癡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td> |
shǐ hǔ chuán é豕虎傳訛 | 同“豕亥魚魯”。 |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簫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訛,易斗分作升分?!?/td> |
chuán wéi xiào bǐng傳為笑柄 | 笑柄:被人取笑的材料。流傳開去被人們當作取笑的資料。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0回:“男家埋怨他辦事無首尾,女家罵他占騙……合城傳為笑柄?!?/td> |
é yǐ chuán é訛以傳訛 | 把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妄加傳播,越傳越錯。 | 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上·愛妾換馬》:“不然,長髯紫衣,怪誕幽顯之說,何其駭異哉?后人又不考而吟詠焉,訛以傳訛也?!?/td> |
fēi rén bù chuán非人不傳 | 非:不是;傳:傳授。不是適當的人就不傳授。 | 《宣和書譜·行書·祭京》:“大抵學者用筆有法,自古秘之,必口口親授,非人不傳?!?/td> |
jié bào pín chuán捷報頻傳 | 捷報:勝利的消息;頻:屢次;連續多次。勝利的消息不斷傳來。 | 徐遲《地質之光》:“華北大平原上捷報頻傳。以后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 |
yòu chuán zhī bā zhāng右傳之八章 | 打了一頓巴掌。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4回:“左右照管貽安驕傲之臉,放肆之嘴,打了十個‘右傳之八章’?!?/td> |
qīng bì chuán dào清蹕傳道 | 清蹕: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指皇帝出行前呼后擁清道。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6回:“兩街儀衛喧闐,清蹕傳道,人馬森列,多官俱上馬遠送,太尉悉令免之?!?/td> |
kōng gǔ chuán shēng空谷傳聲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發出音響;立即可以聽到回聲。比喻很快有所反響。 | 南朝 梁 蕭衍《凈業賦》:“若空谷之應聲,似游形之有影。” |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黃耳傳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 |
chuán sān guò sì傳三過四 | 傳閑話,說是非。 | 石靈《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你在大爹面前,也該遮蓋遮蓋,怎么傳三過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氣!” |
chuán fēng yǒu huǒ傳風搧火 | 猶煽風點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于貶義。 |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提,書歸正傳 | 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過?!?/td> |
zhǎn zhuǎn xiāng chuán輾轉相傳 | 輾轉:多次轉移。指多次轉移傳送 | 巴金《懷念·憶施居甫》:“影響不論大小,輾轉相傳,永遠有人受益,而且生命永在,撒布生命的人也可以不朽。” |
kě yǐ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 會:領會,理解。只能心領神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 清·劉大魁《論文偶記》:“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
kǒu chuán xīn shòu口傳心授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通過口頭講述和心中悟解來傳授。 | 明 解縉《春雨雜述 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td> |
èr xiān chuán dào二仙傳道 | 兩位神仙共同傳授道法。比喻兩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傳道去罷!’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訖?!?/td> |
huà bù xū chuán話不虛傳 | 謂傳言不假,與實際相符。 |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二折:“人說此人矜驕傲慢,果然話不虛傳?!?/td> |
yī mài xiāng chuán一脈相傳 | 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比喻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的繼承關系。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敘別》:“純仁今日將麥舟賑濟曼卿,這才是一脈相傳,何愁皇天不佑?!?/td> |
méi mù chuán qíng眉目傳情 | 用眉眼的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意。常用來形容用眼色表示愛情。參見“眉來眼去”。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td> |
yǐ xīn chuán xīn以心傳心 |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td> |
yú chuán chǐ sù魚傳尺素 |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chuán zōng jiē dài傳宗接代 | 宗:宗族;家族;代:后代。傳延宗族;接續后代。原指生了兒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傳下去。指繼承有人。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掙了這分大家私,死下來又沒個傳宗接代的人,不知當初要留著這些錢何用!” |
jiā chuán rén sòng家傳人誦 | 家家戶戶傳習誦讀。 | 宋 楊萬里《章貢道院記》:“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額,家傳人誦?!?/td> |
chuán dào shòu yè傳道授業 | 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 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kè chuán gōng yě克傳弓冶 | 猶克紹箕裘。 | 《舊唐書·趙道興傳》:“卿今克傳弓冶,可謂不墜家聲?!?/td> |
zhì pǔ jiā chuán治譜家傳 | 譜:表冊;治譜:指記載治理地方方略的書冊。指父子兄弟居官都有治績。 | 《南齊書·傅琰傳》:“琰父子并著奇績,江左鮮有。世云諸傅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td> |
shù bēi lì zhuàn樹碑立傳 | 樹: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跡刻在石碑上或寫成傳記;使他的名聲世代流傳下去?,F比喻樹立個人威信;抬高個人聲望。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桓彬傳》:“蔡邕等共論序其志,僉以為彬有過人者四……乃共樹碑而頌焉?!?/td> |
chuán sòng yī shí傳誦一時 | 誦:稱誦、傳述。在某一個時期內,人們到處傳述。 | 魯迅《洋服的沒落》:“這故事頗為傳誦一時……不過其中是帶一點反對革命的意味的?!?/td> |
shí shì dān chuán十世單傳 | 連續十代獨子相傳。形容極其寶貴。 | 魯迅《吶喊·藥》:“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td> |
chuán wén bù rú qīn jiàn傳聞不如親見 | 聽人傳說總不如親眼所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td> |
fēi yǎn chuán qíng飛眼傳情 | 借眼睛來傳遞感情。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三回:“我們也少不得對人家瞧瞧,朝人家笑笑,人家就說我們飛眼傳情了,少不得更親近點?!?/td> |
dà sì xuān chuán大肆宣傳 | 極力宣傳使大家知道。 | 張平《抉擇》:“他以前也看過這一類的報道,好像還有什么報紙和電視把這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大肆宣傳。” |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眾口相傳 | 眾人輾轉述說。見“眾口交傳”。 |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禮部的調查毫無結果,于是只能回奏:當時眾口相傳,首先訛傳者無法查明?!?/td> |
chuán xí ér dìng傳檄而定 | 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td> |
shí kǒu xiāng chuán十口相傳 | 許多人輾轉相傳。 | 茅盾《第二天》:“于是接連地來了許多十口相傳的‘戰報’,日本海軍司令部已經被我方占領了。” |
xīn jìn huǒ chuán薪燼火傳 | 薪:木材。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生傳授,學問一代代地流傳下去。 | 梁啟超《管子傳·自序》:“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或有其一體焉,則薪燼火傳,猶旦莫也,國于是乎有與立?!?/td> |
tóu zhuàn ér qù投傳而去 | 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 《后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
yán chuán shēn jiào言傳身教 | 言傳:語言上傳授、講解;身教:親身以行動教導。一面在言語上傳授;講解;一面在行動上示范。指言語行動起模范作用。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td> |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現,雖萬被戮,豈有悔哉?!?/td> |
chuán wéi měi tán傳為美談 | 美談:人們津津樂道的好事。指傳揚開去,成為人們贊美、稱頌的事情。 | 《公羊傳 閔公二年》:“魯人至今以為美談。 |
dài dài xiāng chuán代代相傳 | 一代一代相繼傳授、流傳。也作“世代相傳”。 | 陸文夫《被女性化的蘇州人》:“代代相傳,使得蘇州人在文化心態上具有一定的封閉性?!?/td>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題,書歸正傳 | 題:通“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魯迅《吶喊·阿Q正傳》:“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書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td>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chuán qiān lǐ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坏桨朐轮g,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td> |
è shì chuán qiān lǐ惡事傳千里 | 惡事:壞事,丑事。形容敗壞名譽的事很容易傳開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td> |
yì wén chuán shuō異聞傳說 | 不同尋常的奇異的消息。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6回:“詫異得那合學生員,街上的百姓,通國的鄉紳,面面相覷,當做件異聞傳說!” |
dào lù chuán wén道路傳聞 | 傳聞:非親身經歷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會上互相傳告的消息。 | 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言論,拘捕熱血青年?!?/td> |
chuán wén yì cí傳聞異辭 |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xún sòng xí chuán循誦習傳 | ①謂習慣于讀死書、傳舊聞。②謂誦習。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齪,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云爾。” |
yán guī zhèng zhuàn言歸正傳 | 歸:回到;正傳:本題或正題。原為舊時小說常用的套語;把話回到正題上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1回:“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備說完了好告辭。” |
bù jiàn jīng zhuàn不見經傳 | 經傳:指經典的著作。經傳里沒有記載;也指人或事物沒多大名氣;又指說話或行文沒有書本根據。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感亩砸?。三字雖不見于經傳,卻亦甚雅?!?/td> |
yī rén chuán shí,shí rén chuán bǎi一人傳十,十人傳百 | 指消息由一個人迅速傳遞開去。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都道:‘我等背正從逆,天理難容。’” |
chuán fēng shān huǒ傳風扇火 | 猶扇風點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于貶義。 | 康濯《春種秋收 故事》:“這么傳風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傳染——天天替女兒著急,時時埋怨女兒眼皮太高。” |
liù yì jīng zhuàn六藝經傳 | 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書的書。泛指古代典籍。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td> |
jiā chuán hù sòng家傳戶頌 | 見“家傳戶誦”。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五經、四書,《左》、《國》、《史》、《漢》,以及唐宋諸大家,何一不說人情,何一不關物理,及今家傳戶頌,有怪其平易而廢之者乎?” |
chuán shén ē dǔ傳神阿堵 | 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 |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善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
chuán guī xí zǐ傳龜襲紫 | 指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 《后漢書 陰識傳贊》:“恂恂苗胤,傳龜襲紫?!崩钯t注:“公侯紫綬金印龜紐?!?/td> |
xīn jìn huǒ chuán薪盡火傳 | 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于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td> |
jiā chuán hù sòng家傳戶誦 | 家家戶戶傳習誦讀。 |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填詞名手》:“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td> |
yǐ é chuán é以訛傳訛 | 以:拿;把;訛:謬誤;錯誤的。把本來就不正確的東西流傳出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td> |
chuán jué xí zǐ傳爵襲紫 | 謂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 |
chuán jīng sòng bǎo傳經送寶 | 經:經典;經驗。把成功的經驗和辦法傳送給別人。 | 張潔《沉重的翅膀》:“咱們單位年年搞這一套,總結呀,評比呀,傳經送寶呀,有多少貨真價實的玩藝兒?” |
míng bù xū chuán名不虛傳 | 虛:不真實。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 晉 陳壽《三國志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td> |
miù zhǒng liú chuán繆種流傳 | 繆:荒謬;種:種子。指荒謬的東西流傳下去。 | 《宋史 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后,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繆種流傳?!?/td> |
chuán wéi xiào tán傳為笑談 | 笑談:笑話;笑料。流傳開去成為人們談笑的資料。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嘉平公子》:“公子雖愧恨,猶不知所題,折帖示仆。聞者傳為笑談。” |
xié shū pì zhuàn邪書僻傳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書籍和傳記。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原來寶玉自幼生來有一種下流癡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 |
jì yàn chuán shū寄雁傳書 | 謂傳遞書信。 | 宋·黃庭堅《寄黃幾復》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td> |
xìn yǐ chuán xìn,yí yǐ chuán yí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 信:確實;疑:難于確定。確實可信的就按可信的傳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傳下去。指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問題。 | 西漢·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td> |
chuán dào qióng jīng傳道窮經 | 傳:傳授;道:孔孟之道;窮:盡;經:儒家經典。傳授道理,窮盡經典。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這些中進士、做翰林的,和他說道傳道窮經,他便說迂而不當?!?/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