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3 個權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 quán dú lǎn大權獨攬 | 攬:把持;掌握。指獨自一人把持處理重要事情的權力。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沒感情,他卻忘其所以,大權獨攬,只弄些小聰明,鬧些空意氣。” |
zǐ mǔ xiāng quán子母相權 | 子母:古代稱錢幣重的為母,輕的為子。比喻輕重并行,維持一定的平衡。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貨幣之重者、大者為母,輕者、小者為子。幣輕物貴,推行重幣以市貴物,稱母權子;幣重物輕,推行輕幣以市賤物,亦不廢重,稱之權母。” |
quán yí zhī jì權宜之計 | 權:姑且、暫且。宜:適宜。計:計謀、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zhāo quán nà huì招權納賄 | 招權:弄權,攬權;納賄:接受賄賂。抓權力,受賄賂。 | 宋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臣寮雷孝友上言》:“遂招權納賄,其門如市。” |
zhāo quán nà lù招權納賂 | 見“招權納賄”。 | 《元史·樸不花傳》:“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 |
quán qīng tiān xià權傾天下 | 權勢壓倒天下。形容權勢極大。 | 宋·魏泰《東軒筆錄·呂惠卿》:“熙寧八年,呂惠卿為參知政事,權傾天下。” |
yǐ quán móu sī以權謀私 | 以:憑借;權:權力;權勢;謀:謀求;謀取;私:私利。憑著權利謀取私利。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
dú lǎn dà quán獨攬大權 | 攬:把持。一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 歐陽山《三家巷》:“不是我小弟看中這份官職,貪戀這份錢財,可總不能讓那些赤化分子獨攬大權,為所欲為。” |
quán háo shì yào權豪勢要 | 有權力的豪門;有勢力的要人。 |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只隨朝小小的職名,被這大官人家子弟都占去了,赤緊的又有權豪勢要之家,三座衙門,把的水泄不通。” |
zhí quán wú huá直權無華 | 質樸無文采。 | |
chí quán hé biàn持權合變 | 以權宜之計適應已經變化的局面。 | 清·梅曾亮《答朱丹木書》:“閣下前任劇邑,治悍民,不尚黃老;今官督糧道,乃尚黃老,此持權合變才也。” |
tōng quán dá lǐ通權達理 | 通曉權宜與事理。 | 漢·王粲《彈棋賦》序:“因行聘志,通權達理,六博是也。” |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杯酒釋兵權 |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tān quán mù lù貪權慕祿 | 貪:貪戀;慕:羨慕。貪戀權位,羨慕俸祿。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七卷:“且今日來代領印,出自圣裁,豈我貪權慕祿,而奪汝之兵柄耶!” |
zhēng quán rǎng lì爭權攘利 | 見“爭權奪利”。 | 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
yǐ quán dá biàn以權達變 | 用靈活的態度去適應變化發展的時勢。 | 清·王韜《變法自強》下:“不知時之所尚,勢之所趨,終貴因事制宜,以權達變。” |
quán héng lì bì權衡利弊 | 權:稱砣。衡:稱桿。權衡:比較,衡量。比較一下哪一個有利哪一個有害。 | 鄧小平《貴州新區工作的策略》:“在處理雜色武裝問題時,要依據不同對象,權衡利弊,審慎處理。” |
yǐ shì xié quán倚勢挾權 | 挾:倚仗。憑借權勢,欺壓別人。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行至郊外,撞見一個倚勢挾權地葛彪,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的渾家。” |
quán zūn shì zhòng權尊勢重 | 尊:地位或輩分高。權位高,勢力大。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自己代為首相,權尊勢重,朝野側目。” |
zhuān quán wù guó專權誤國 | 專權:獨斷行事。指壞人獨攬大權,貽誤國家。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shě jīng cóng quán舍經從權 | 經:正常;權:權變。指變通常道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賓白》:“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身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誓為邪辟之恩。” |
cuàn dǎng duó quán篡黨奪權 | 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 張書紳《正氣歌》:“在這無花的春天里,‘四人幫’加快了篡黨奪權的步伐。” |
bù zhī quán biàn不知權變 | 權變:隨機應變。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 |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 |
nán nǚ píng quán男女平權 | 男女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平。 | 清·秋瑾《勉女權歌》:“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 |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dá quán zhī biàn達權知變 | 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
sàng quán rǔ guó喪權辱國 | 喪:喪失;辱:屈辱;恥辱。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
jiān quán shàng jì兼權尚計 | 指全面衡量,深思熟慮。 | 荀況《荀子 不茍》:“兼權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 |
làn yòng zhí quán濫用職權 | 指過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權力。 | |
fǎn jīng cóng quán反經從權 | 反經:不循常規;權:權宜的辦法。為順應形勢,違反常規,采取權宜變通的做法。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二回:“依我所見,不若反經從權,順從改適,以財禮為公姑養老之資。” |
qiè shì yōng quán竊勢擁權 | 竊:盜取。盜用別人的權勢。 | 《晉書·王國寶傳論》:“竊勢擁權,黷明王之彝典;窮奢縱侈,假兇豎之余威。” |
qū quán fù shì趨權附勢 | 趨:奔走;權: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 宋 李覯《名公手書 蕭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為是非。” |
rén wēi quán qīng人微權輕 | 微:低下。指人的資歷淺,威望低,權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穰苴列傳》:“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 |
yìng jī quán biàn應機權變 | 權:權宜。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 唐·無名氏《仙傳拾遺·張子房》:“子房讀書,能應機權變,佐漢祖定天下。” |
bǎi cǎo quán yú百草權輿 | 權輿:草木萌芽狀態。指花草萌芽,春天到來。 | 《大戴禮記·誥志》第九卷:“于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 |
yǒu quán yǒu shì有權有勢 | 勢:地位和權力。既有權力,又有地位。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
quán héng qīng zhòng權衡輕重 | 權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
yù chǒng shàn quán鬻寵擅權 | 憑借寵幸以賣弄權勢。 | 《韓非子·三守》:“鬻寵擅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 |
yǒu zhí wú quán有職無權 | 光有職位而沒有實權。 | 李曉明《平原槍聲》:“給他安了個大隊副官的名義,有職無權。” |
quán jūn lì dí權均力敵 | 見“權均力齊”。 | 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其有能以地與眾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權均力敵內自相疑者。” |
jiā shì nòng quán挾勢弄權 | 倚仗勢力,玩弄權術。 | 清·洪昇《長生殿·情悔》:“況且弟兄姊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的盡!” |
tān quán qiè bǐng貪權竊柄 | 柄:權力。貪圖權勢,竊取權力。 | 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貪權竊柄者則曰:‘德如堯舜矣,焉用勞神!’” |
yīng quán tōng biàn應權通變 | 謂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
zhuān quán zì sì專權恣肆 | 專權:獨攬大權;恣肆:放縱,沒有約束。大權獨攬,肆意胡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8回:“鄧艾專權恣肆,結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
qiè nòng wēi quán竊弄威權 | 指玩弄權柄。 | 宋·蘇舜欽《火疏》:“在輔弼無椑國體者去之,居左右竊弄威權者去之。” |
quán yí mǎ lù權移馬鹿 | 語本秦趙高指鹿為馬事。謂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 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
quán zhòng wàng chóng權重望崇 | 權力大而威望高。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莫我若也。” |
quán jūn lì qí權鈞力齊 | 權:權勢;鈞:通“均”,平均。雙方權勢力量相當,不分高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竇融傳》:“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率。” |
bǐ quán liàng lì比權量力 | 比:比較;量:估量。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 | 漢 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tōng biàn dá quán通變達權 | 同“通權達變”。 |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二公通變達權,皆可為長民者之法也。” |
yī shí quán yí一時權宜 | 權宜:因時因事變通處理。暫時變通處理。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不穿孝這樁事自己也知是一時權宜,其實去報仇,所以才不穿孝。” |
quán yù xūn xīn權欲熏心 | 權力的奢望迷住了心竅。 | |
guì qī quán mén貴戚權門 | 貴戚:帝王的內外親戚;權門:權貴豪門。尊貴的皇親國戚和有權勢的豪門大族。 | 東漢·班固《漢書·息夫躬傳》:“皆交游貴戚,趨權門。” |
xié quán yǐ shì挾權倚勢 | 挾:倚仗。憑借和倚仗權勢。 |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他本是個君子人則挾權倚勢,吹一吹登時教人煙滅飛灰。” |
quán biàn fēng chū權變鋒出 | 隨機應變,鋒芒畢露。形容言辭辯捷銳利。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朔對向響應,權變鋒出,文章辭令橫無窮,上頗倡優畜之。” |
quán qīng zhōng wai權傾中外 | 權勢壓倒朝廷內外。形容權勢極大。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2回:“視秦王之喪,愈加眾盛,正是‘權傾中外,威振諸侯’。” |
shǒu jīng dá quán守經達權 | 經: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 |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52回:“若殿下只知守經,不知達權,將來人心失望,不可復言。” |
shēng shā zhī quán生殺之權 | 生:叫人活;殺:叫人死。操縱著叫人生或死的權力。形容權力很大。 | 漢·荀悅《漢紀》第28卷:“況郭解之論,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罪已不容于誅矣。” |
tōng quán dá biàn通權達變 | 通:懂得;權:權宜;達:通曉;懂得。通曉權宜;適應變化。指辦事不死守常規;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只好通權達變,放在手下備用吧。” |
quán yí zhī cè權宜之策 | 見“權宜之計”。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詳細,故用權宜之策,今已明白,豈有是理。” |
dá quán tōng biàn達權通變 | 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lǎn quán nà huì攬權納賄 | 攬:把持。納:接納。把持權勢,并接受賄賂。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曉得李統領因為京里有人參他攬權納賄等事。” |
bīng bù yàn quán兵不厭權 | 見“兵不厭詐”。 | 《后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愿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
rǎng quán duó lì攘權奪利 | 猶言爭權奪利。 |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
cuàn wèi duó quán篡位奪權 | 篡:奪取,特指臣子奪取君位。奪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權柄。 | 元·尚仲賢《三奪槊》第四折:“那兇玩很劣,奸滑僥幸,則待篡位奪權。” |
shā shēng zhī quán殺生之權 | 殺:殺戮;生:生存。執掌生死大權。 | 東漢·班固《漢書·游俠傳》:“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于誅矣。” |
quán shí jiù jí權時救急 | 權:稱量。正確分析形勢,挽救危急局面。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權時救急,二者皆為國耳。” |
quán jūn lì qí權均力齊 | 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 晉·袁宏《后漢紀·光武帝紀》:“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將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 |
dà quán zài wò大權在握 | 手中掌握有很大權力。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總要升到了秤長,這才大權在握,一出一入操縱自如哩!” |
dà quán páng luò大權旁落 | 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領導人被架空)。 | 明 章懋《辭升尚書疏》:“獨攬朝綱,毋使大權旁落。” |
quán shí zhì yí權時制宜 | 斟酌形勢隨機應變。 | 漢·王充《論衡·答佞》:“人操行無恒,權時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撓。” |
jiān quán shú jì兼權熟計 | 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慮。 | 《荀子·不茍》:“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 |
fǎn jīng hé quán反經合權 | 反經:不循常規;權:權宜的辦法。為順應形勢,違反常規,采取權宜變通的做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于權。” |
fǎn jīng xíng quán反經行權 | 經:常道;權:權宜的辦法。指違反常規,采取權宜之計。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行權,成就了好事罷。” |
zhēng quán duó lì爭權奪利 | 追求名譽、地位和私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zhuān quán shàn shì專權擅勢 | 獨攬大權,獨斷專行。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先王之時,春陽君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制官事。” |
zé lì xíng quán擇利行權 | 權:權宜,因時因事變通辦法。指選擇有利條件,采取應變措施。 | 《投筆膚談·兵機》:“惟能因機而制變,擇利而行權。” |
zhāo quán nà qiú招權納賕 | 見“招權納賄”。 | 《明史·石亨傳》:“因劾亨招權納賕,肆行無忌。” |
yī zhāo quán rù shǒu,kàn qǔ lìng xíng shí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一旦。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作威作福。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yī shí zhī quán一時之權 | 暫時的權宜。 | 《韓非子·難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淮南子·人間訓》:“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哉!’” |
shě dào yòng quán舍道用權 | 權:權變。指變通常道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 晉·葛洪《抱樸子·良規》:“周公之攝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廢昌邑,孫琳之退少帝,謂之舍道用權,以安社稷。” |
zhuān quán bá hù專權跋扈 | 跋扈:霸道,不講理。專斷蠻橫,蠻不講理。 | 《清朝野史大觀·咸豐季年三奸伏誅》:“惟載垣等前后一切專權跋扈情形,謀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 |
quán zhòng zhì bēi權重秩卑 | 權力大官品低。 |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額外大學士》:“而后有殿閣大學士之設,官止五品,權重秩卑,殊不相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