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火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iāng huǒ xiōng dì香火兄弟 | 香火:香燭,香和燈火。焚香結拜的異姓兄弟 | 唐·崔令欽《教坊記》:“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五人,少不下八九輩。” |
bào huǒ cuò xīn抱火厝薪 |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機即將出現。 | 語出《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
dǎo tāng fù huǒ蹈湯赴火 | 比喻不避艱險。 |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云合。” |
jiù huǒ zhěng nì救火拯溺 | 見“救焚拯溺”。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將以迎王師。” |
huǒ rán quán dá火然泉達 | 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
shí huǒ fēng dēng石火風燈 | 見“石火風燭”。 | 《萬善同歸集》卷五:“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 |
míng ruò guān huǒ明若觀火 | 象看火那樣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
shāo xī guān huǒ燒犀觀火 | 喻洞察事物。 | |
shuǐ huǒ wú qíng水火無情 | 指水災和火災兇猛可怕。 | 元 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鳴,正是外合里應,教智伯才知水火無情。” |
shuǐ huǒ wú jiāo水火無交 | 沒有財物牽涉。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 《隋書 循吏傳 趙軌》:“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 |
wú míng huǒ qǐ無明火起 | 無明火:怒火。形容發怒。 | 明·陶宗儀《輟耕錄》第15卷:“與君一把無明火,燒盡千愁萬恨心。” |
bù wēn bù huǒ不瘟不火 | 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 | |
jiě yī bāo huǒ解衣包火 |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
huǒ qī huī zǐ火妻灰子 | 焚妻滅子。指毀棄家室。 | 漢·楊雄《法言·淵騫》:“離(要離)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慶忌,實蛛蝥之劘也,焉可謂之義也?”李軌注:“離,山平人,而焚燒妻子,詐為吳讎,求信于慶忌,反而刺之。” |
jiǎo yáng shì huǒ皎陽似火 | 皎:白而亮。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 |
tóu gāo zhǐ huǒ投膏止火 |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 | 《新五代史·唐書·安重海》:“四方騷然,師旅并興,如投膏止火,適足速之。” |
nù huǒ zhōng shāo怒火中燒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極端憤怒。 | 宋 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 |
huǒ shàng jiā yóu火上加油 |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憤怒或助長事態的發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氣得越發火上加油了。” |
bù shí yān huǒ不食煙火 |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指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dǎo fù tāng huǒ蹈赴湯火 | 同“蹈湯赴火”。 | 唐·孫揆《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
rú huǒ rú tú如火如荼 | 荼:音圖。像火一樣紅;像茅草花一樣白。比喻氣勢浩大而熱烈。 | 《國語 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
yóu gàn huǒ jìn油干火盡 | 形容罄盡。 |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丁生]直贏得兩人油干火盡,兩人也怕起來。只得忍著性子住了,垂頭喪氣而別。” |
fù tāng dǎo huǒ赴湯蹈火 |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
tāng shāo huǒ rè湯燒火熱 | 謂生病發高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又見他湯燒火熱,自己守著他,歪在旁邊勸他:‘只養病,別想著些沒要緊的事。’” |
qī qiào mào huǒ七竅冒火 | 同“七竅生煙”。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燒。戰爭就像玩火,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停止就會燒死自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
tàn tāng dǎo huǒ探湯蹈火 | 猶言赴湯蹈火。喻不怕任何艱險。 | 清·孔尚任《桃花扇·會獄》:“寧南兵變,料無人能將檄傳;探湯蹈火咱情愿,也只為文士遭譴。” |
bǐng rú guān huǒ炳如觀火 | 炳:光明、明亮、顯著。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各分大義,炳如觀火。” |
qiāo bīng qiú huǒ敲冰求火 | 敲開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 《大光明藏經》下卷:“敲冰求火,論功不遂。” |
dāo gēng huǒ yún刀耕火耘 | 猶刀耕火種。 | 宋·蘇軾《王公儀夔州路轉運使程高夔州路判官制》:“三峽之民,刀耕火耘,與鹿豕雜居。” |
liáo ruò guān huǒ燎若觀火 | 謂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 清·黃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銘》:“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亂,燎若觀火。” |
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遠水不救近火 | 比喻在遙遠的地方或較長的時間以后;雖然能找到解救的辦法;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難。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
jiù huǒ yáng fèi救火揚沸 | 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序》:“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 |
yǐn huǒ shāo shēn引火燒身 | 比喻自招災禍;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也可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錯誤;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燒身,連忙把余琳并馮都送將出來。” |
shì huǒ zhòu lóng事火咒龍 | 比喻荒誕不經之事。事火,指祀火為神;咒龍,指咒龍請雨。 | |
hú míng gōu huǒ狐鳴篝火 | 見“狐鳴魚書”。 | 黃葆楨《揚哲商烈士悼歌》:“軍儲潛遣五丁運,狐鳴篝火期相從。” |
fēng huǒ xiāng lián烽火相連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 漢 荀悅《漢紀 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
bá zh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拔諸水火,登于衽席 | 拔:拉出;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中拉出來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難中的人們。 | 明·宋濂《閱江樓記》:“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
jí rú fēng huǒ急如風火 | 急得像疾風烈火一樣。形容十分急迫。 | 《西游補》第九回:“你要圖成和議,急如風火,卻如何等得這三日過呢?” |
gān chái liè huǒ干柴烈火 | 形容男女之間強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也形容情緒高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今日天緣湊巧,竟賞了他,真是一對烈火干柴,如膠投漆,燕爾新婚,連日那里拆的開。” |
huǒ shàng nòng bīng火上弄冰 | 比喻一下子消失凈盡。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5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
zuàn bīng qǔ huǒ鉆冰取火 | 見“鉆冰求火”。 |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鉆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 |
shù yùn qǐng huǒ束缊請火 | 束缊:束一扎亂麻為火把;請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 |
dù huǒ zhōng shāo妒火中燒 | 因忌妒而異常激動,心神錯亂或狂亂。 | 沈從文《元宵》:“到妒火中燒時他是完全不為自己設想也不為女人幸福設想,只想等待那機會一到,就將成為戀愛的人。” |
wú míng yè huǒ無明業火 | 指怒火。 | 金·馬鈺《滿庭芳·贈趙雷二先生》詞:“休起無明業火,更休思,名利相干。” |
biē qì wō huǒ憋氣窩火 | 憋:悶在心里。壓住性子,把屈辱或煩惱強壓在心里。 | |
shì rú shuǐ huǒ勢如水火 | 形容雙方就像水火一樣互相對立,不能相容。 | 《三國志 蜀志 魏延傳》:“惟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洞若觀火 |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
dǎo huǒ fù tāng蹈火赴湯 | 同“蹈湯赴火”。 | 李瑛《深夜里發生的故事》詩:“五里遠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
bào huǒ wò xīn抱火臥薪 | 抱火:捧著火種;臥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處境險惡。 | 漢 賈誼《新書 數寧》:“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
yóu jiāo huǒ liáo油澆火燎 | 形容焦急。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一章:“齊標雖認為有理,卻油澆火燎地問:‘依你說該咋辦?’” |
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 北齊 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jiě yī bào huǒ解衣抱火 | 見“解衣包火”。 |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里語征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
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觀火 |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梁啟超《歐洲地埋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制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 |
xiāng huǒ bù duàn香火不斷 | 香火:香燭,香和燈火。信神者或祭祀者點燃供奉的香燭不會斷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總之,無論怎樣,我一定還你個香火不斷的對方就是了。” |
shuǐ huǒ zhī zhōng水火之中 | 水火:比喻災難。災難困苦之中。 | 《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 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么事,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
míng huǒ zhí zhàng明火執仗 | 明:用為動詞;點明;執:拿著;仗:兵器。點著火把;拿著兵器。形容公開劫掠;也指毫無隱蔽地干壞事。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 ,無非赤手求財。” |
rú tú rú huǒ如荼如火 | 荼:像茅草花一樣白;火:像火一樣紅。比喻氣勢浩大而熱烈。 | 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故德皇以如荼如火之熱心,思擴張海軍。” |
huǒ shāo huǒ liǎo火燒火燎 | 燎:烘烤;燒烤。指火在燃燒;火在烘烤。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難熬。 | 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燒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鉆出磨房來。” |
xiāng huǒ zǐ mèi香火姊妹 | 香火:香燭。焚香結拜的姊妹。 | 宋·羅燁《醉翁談錄·潘瓊兒家最繁盛》:“兒家凡遇新郎君輩訪蓬舍,曲中香火姊妹則必酬金來賀。” |
diàn guāng shí huǒ電光石火 | 像閃電的光;燧石的火那樣一閃即過。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極快。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雪峰存禪師法嗣 保福從展禪師》:“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失命。” |
huǒ gēng shuǐ zhòng火耕水種 | 耨:除草。古代一種原始耕種方式。 | 《史記 平準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晉 陸云《答車茂安書》:“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 |
xuán hé xiè huǒ懸河瀉火 | 見“懸河注火”。 | 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二節:“掃蕩無余,猶懸河以瀉火。” |
fēi é fù huǒ飛蛾赴火 | 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 《梁書 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
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
xīng huǒ liáo yuán星火燎原 | 一點兒小火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常比喻新生事物開始時力量雖然微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無限。星火:微小的火;燎原:火燒原野。 | 《尚書 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
míng huǒ zhí xiè明火執械 | 解釋】:形容公開搶劫或肆無忌憚地干壞事。同“明火執仗”。 | 清·毛祥麟《對山余墨·石洞繡鞋記》:“即募死士百人,明火執械為前鋒,千軍后隨。” |
wō huǒ biē qì窩火憋氣 | 把屈辱或惱怒強壓在心底,不敢或不能發泄。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膽怯,他退到門邊,嘴頭咕嚕著:‘滾就滾吧!’扭轉身子,窩火憋氣地邁出門去了。” |
yè é fù huǒ夜蛾赴火 | 蛾:像蝴蝶似的昆蟲;赴:投入。像蛾子撲火一樣。比喻奔赴所向往的目標。 | 《魏書·崔浩傳》:“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 |
dà dòng gān huǒ大動肝火 | 大怒。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一回:“毛虎聽了,不覺大動肝火。” |
jí sān huǒ sì急三火四 | 形容非常匆忙。 | |
xiā dēng hēi huǒ瞎燈黑火 | 燈不亮,火滅了。形容十分漆黑。 | 《人民日報》1976.1.17:“村劇團就要開始演出了,散戲時瞎燈黑火不好走,那路還得加寬!” |
bào xīn jiù huǒ抱薪救火 |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害;結果不但沒有消除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也作“負(背)薪救火”。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 liàn真金不怕火煉 |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經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 | 浩然《艷陽天》第115章:“烏云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東山塢永遠會是太陽當空。” |
dé é pū huǒ燈蛾撲火 | 比喻自己找死。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
rù huǒ fù tāng入火赴湯 | 喻不避艱險。 | 《四游記·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湯,下地上天,灰身沒命,愿隨大仙。” |
pī má jiù huǒ披麻救火 | 披著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燒身,自招災禍。 |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徹也不似那般人隨風倒舵。” |
xuán hé zhù huǒ懸河注火 | 謂以河水傾瀉于火。比喻以強大力量去消滅敵方。 | 《梁書·武帝紀》:“況擁數州之兵以誅群盜,懸河注火,奚有不滅?” |
rú huǒ liáo yuán如火燎原 | 燎:燒;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燒。比喻聲勢很大,難于阻抑。 | 《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
fǎn fēng miè huǒ反風滅火 | 比喻施行德政。 | 《后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后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 |
pō yóu jiù huǒ潑油救火 | 救火時用油澆灑。比喻事情處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態更嚴重。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今使他為先鋒,是潑油救火也。” |
zhǐ bāo bú zhù huǒ紙包不住火 | 比喻事實是掩蓋不了的。 | 古華《芙蓉鎮》第二章:“紙包不住火……那筆款子,你收留不得。” |
bí tóu chū huǒ鼻頭出火 | 形容意氣風發;情緒激昂。 | 《南史 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礔礪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饑食其脯,甜如甘露漿,覺耳后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 |
fù xīn jiù huǒ負薪救火 | 背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 韓非《韓非子 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
diàn huǒ xíng kōng電火行空 | 閃電行于天空。比喻極其迅速 |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銀瀉地,處理問題的敏捷有如電火行空。” |
liáo yuán liè huǒ燎原烈火 | 燎:燃燒;原:原野。燒遍廣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發展不可抵擋的力量。 | 《尚書 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
zuān huǒ dé bīng鉆火得冰 | 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法苑珠林》第69卷:“竊聞聲調響順,形直影端,未見鉆火得冰,種豆得麥。” |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
shù yūn jǔ huǒ束缊舉火 | 同“束缊請火”。 | 清·錢謙益《呂季臣詩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缊舉火,轢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
fèn huǒ zhōng shāo忿火中燒 | 猶言怒火中燒。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反刀直出,剁甲中顱。” |
huǒ jìn xīn chuán火盡薪傳 | 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癡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 |
yīn fēng chuī huǒ因風吹火 | 因:順著。順著風勢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費力。常用作謙詞。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一發搭了他去。” |
fù tāng tiào huǒ赴湯跳火 | 赴:去,走向;湯:開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8回:“小夫人說那里話!若肯在老爺前,抬舉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雖赴湯跳火,敢說不去?” |
fù dǎo tāng huǒ赴蹈湯火 | 赴:前往;蹈:踩;湯:熱水。形容不畏艱難險阻,奮不顧身。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
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hēi dēng xià huǒ黑燈下火 | 形容黑暗沒有燈光的情景。 | 老舍《駱駝樣子》十二:“你始終也沒進去。黑燈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
huǒ shàng tiān yóu火上添油 | 見“火上澆油”。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回:“賈臬臺見他頂嘴,如火上添油,那氣格外來的大。” |
wú míng huǒ無明火 | 無明:佛教中指“癡”或“愚昧”。指怒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3回:“李逵聽了這句話,那把無明火,高舉三千丈,按納不住,掿兩斧搶上前,一斧一個,劈下頭來。” |
rú dǎo shuǐ huǒ如蹈水火 | 比喻處境艱難。 | 《元史·張德輝傳》:“若宰民者,頭會箕斂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為害尤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