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ù gōu hóng yè御溝紅葉 | 御溝:流經宮苑的河道。指紅葉題詩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緣。亦作“御溝流葉”、“紅葉之題”。 | 唐·孟棨《本事詩》記載,顧況在洛陽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宮女題詩,顧況次日也于上游題詩葉上,泛于波中,以此傳情。又一說,題詩宮女名韓翠蘋,詩為于祐所得,于又題詩為韓所得,韓、于最終成為夫妻。 |
gēn shēn yè mào根深葉茂 | 樹根扎得深;樹葉才能茂盛。比喻根基深厚;事物才發達。 | 唐 張說《起義堂頌》:“若夫修德以降命,奉命以造邦,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天人報應,豈相遠哉。” |
róu zhī nèn yè柔枝嫩葉 | 柔軟嬌嫩的枝葉。比喻溫柔美貌的妙齡女子。 | 明·鄭若庸《玉玦記·憶夫》:“綠茵盡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難茂,柔枝嫩葉,多應人采揪。輕舒手,羅裙寬褪腰肢瘦。” |
lǜ yè chéng yīn綠葉成蔭 | 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 杜牧》:“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
kuáng huā bìng yè狂花病葉 | 狂花:醉酒喧嘩;病葉:醉酒閉目入睡。比喻醉酒的人。 | 唐·黃甫松《醉鄉日月》:“飲流謂睚眥者為狂花,且睡者為病葉。” |
yù zhī jīn yè玉枝金葉 | 玉的枝干,金的葉子。比喻皇親國戚以及出身高貴的人。 | 明·無名氏《霞箋記·父子傷情》:“別選個侯門貴戚,玉枝金葉。” |
qióng gēn xún yè窮根尋葉 | 窮:盡。指弄清來龍去脈或事情的真相。 | 唐·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賊書》:“追逮證驗,窮根尋葉,狼虎滿路,狴牢塞路。” |
gēn zhuàng yè mào根壯葉茂 | 樹的根部壯大粗實,枝葉就繁茂旺盛。比喻根基堅牢,發展前景就不可限量。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56卷:“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精內固,乃生榮華,喻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 |
hé huā suī hǎo,yě yào lǜ yè fú chí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 比喻人才能出眾也須大家的支持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人是要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
yán wú zhī yè言無枝葉 | 枝葉:比喻瑣細的言辭。形容言詞文字簡潔,沒有枝蔓的言詞。 | 《宋史·李沆傳》:“內行修謹,言無枝葉。” |
jīn zhī yù yè金枝玉葉 | 原形容花枝葉的美好。后借稱帝王子孫。比喻人的身份及其尊貴。 | 唐 王建《宮中調笑》詞:“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 |
lián zhī fēn yè連枝分葉 | 同根所生的枝葉。常喻兄弟之間的密切關系。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朕之于卿,兄弟非遠,連枝分葉,興滅相依。” |
tiáo xiū yè guàn條修葉貫 | 枝長葉連。比喻有條理、有系統。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下至介鱗,上及毛羽,條修葉貫,萬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 |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一葉落知天下秋 |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蔽:遮擋;泰山:山名。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yī yè bào qiū一葉報秋 | 同“一葉知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
fàn cè bèi yè梵冊貝葉 | 指佛經,佛經原本多用梵文寫在貝多羅樹葉上。 | 清 龔自珍《正<大品彌陀經>魏譯》:“梵冊貝葉,以意增損,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譯者從而受之。” |
tiān zhī jiā yè添枝加葉 | 在畫好的樹上又添枝加葉。比喻在事物原來的基礎上加以夸張渲染;添加了原來沒有的內容。也比喻捏造、夸大事實。 | 宋 朱熹《答黃子耕書》:“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要須認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許多曲折。” |
yí gēn jiē yè移根接葉 | 喻指牽引媒介。 | 明 吳炳《情郵記 選艷》:“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并頭蓮。” |
qióng zhī yù yè瓊枝玉葉 | 封建時代稱皇家后裔。 | 唐·蕭穎士《為揚州李長史賀立皇太子表》:“況瓊枝挺秀,玉葉資神,允厘監撫,儀形稚頌。” |
mò biàn chǔ yè莫辨楮葉 |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葉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亂真。 |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
yī yè mí shān一葉迷山 | 意謂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yè luò zhī qiū葉落知秋 | 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童華禪師法嗣》:“動弦別曲,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yī yè zhī qiū一葉知秋 | 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已經來臨。比喻由細微的跡象可以預料出事物的發展趨向。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liǎng yè yǎn mù兩葉掩目 |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
yè shòu huā cán葉瘦花殘 | 比喻女人的衰老。 | 明 王玉峰《焚香記 構禍》:“趁你青春年少,正好做人,只怕后來葉瘦花殘,悔之晚矣。” |
xióng pí xié mèng熊羆葉夢 | 熊羆:猛獸;葉:通“協”;葉夢:符合夢中所見。祝賀人生子。 | 《詩經·小雅·斯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
qīng zhī lǜ yè青枝綠葉 | ①青綠色的枝葉。多指生長茂盛的樹木。②比喻年輕。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里,炙得焦干,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 |
zhī bù yè fēn枝布葉分 |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廣。 | 《左傳 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穎達疏:“子孫繁衍,枝布葉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別,故其流至于百姓萬姓。” |
zhī yè xīng chí枝葉相持 | 比喻相互扶助。 | 《漢書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虎厄漚河洛之間,分為二周圍……既于王赧,降為庶人,用天年終。號位已絕于天下,沿猶枝葉相持,莫得居其虛位,海內無主,三十余年。” |
zhī fán yè mào枝繁葉茂 | 枝葉繁密茂盛。 | 明 孫柚《琴心記》:“愿人間天上共效綢繆,賀郎君玉潤水清,祝小姐枝繁葉茂。” |
hú zhī chě yè胡枝扯葉 | 亦作“胡支扯葉”。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 《金瓶梅詞話》第三七回:“瓶兒道:‘你這老貨偏有這些胡枝扯葉的。你明日不來,我和你答話。’” |
jiā yè tiān zhī加葉添枝 | 為了夸張或渲染的需要,在敘述或轉述時,增添原來沒有的內容。 | |
jiā zhī tiān yè加枝添葉 | 在敘事或轉述時,于主要事件外,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 《金瓶梅傳奇》第十三回:“湯裱褙道:‘不是奴才夸口,敢怕時日久時,便是王抒親看,也難辨真偽。 ’遂又加枝添葉,把如何拿王抒欺君誤國罪唬她,唬得她當場暈死過去。” |
yǒu zhī tiān yè有枝添葉 | 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為了夸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 老舍《四世同堂》:“桐芳回到家中,把這些話有枝添葉的告訴高第,而被招弟偷偷聽了去。” |
xìng huā chāng yè杏花菖葉 | 菖:菖蒲。杏花開,菖蒲長葉。比喻不違農時,及時耕作,就會獲得豐收。 | 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將使杏花菖葉,耕獲不愆。” |
mǔ dān suī hǎo,zhōng xū lǜ yè fú chí牡丹雖好,終須綠葉扶持 | 扶持:扶助。比喻再好的事物也要有個幫襯。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了銀錢,卻又只怕沒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
niān huā zhāi yè拈花摘葉 | 拈:用指取物;花:女子。比喻男性玩弄女性,嫖妓等。 | 明·朱權《卓文君》第二折:“倚翠偎紅,拈花摘葉。” |
mǔ dān suī hǎo,yě dé lǜ yè fú chí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 |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幫助。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5回:“‘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哩。你自家一個,就歪歪到那里去?” |
pián zhī lì yè駢枝儷葉 | 謂偶句儷辭。 | 清·錢謙益《<湯義仍先生文集>序》:“吾少學為文,已知訾謷王李,愲愲然駢枝儷葉,從事于六朝,久而厭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
xī fēng luò yè西風落葉 |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趨衰落。 | 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
qiān zhī wàn yè千枝萬葉 | 樹的枝葉很多。形容關系錯綜復雜 | 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
luò yè guī gēn落葉歸根 | 樹葉落到樹根旁。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異鄉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本鄉本土。 | 明 王世貞《鳴鳳記》第38出:“落葉歸根,豐城劍回。” |
lǜ yè chéng yīn綠葉成陰 | 指綠葉繁茂覆蓋成蔭。比喻女子青春已逝,兒女成行。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 杜牧》:“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
chuí yè jiáo ruǐ吹葉嚼蕊 | ①謂吹奏、歌唱。②引申指反復推敲聲律、詞藻。 | 唐·李商隱《柳枝》詩序:“柳枝,洛中里娘也……吹葉嚼蕊,調絲擫管,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 |
rú zhèn luò yè如振落葉 | 形容輕而易舉。 | 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
yù yè jīn kē玉葉金柯 | 柯:樹枝。玉的葉子,金的枝干。比喻皇親國戚以及出身高貴的人。 | 唐·張景毓《大唐朝散大夫行潤州句容縣令岑君德政碑》:“主簿崔子詮,相門卿族,玉葉金柯,光彩可以射人。” |
wú tóng yī yè luò梧桐一葉落 | 梧桐落葉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來臨。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 |
tiān zhī jiē yè添枝接葉 | 增添樹的枝葉。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加上原來沒有的內容,使之走樣。 | 宋 朱熹《答黃子耕書》:“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要須認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許多曲折。” |
yù yè jīn zhī玉葉金枝 | 指皇家后裔。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若是俺到官時,和您去對情詞,使不著國戚皇親、玉葉金枝。” |
qiū fēng sǎo yè秋風掃葉 | 比喻威力大、氣勢猛。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萬里]每日間見元兵所過,殘滅如秋風掃葉,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luò yè zhī qiū落葉知秋 | 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黃葉;就知道秋天來臨了。比喻通過某一跡象;便可預測形勢的發展變化。 | 宋 唐庚《文錄》:“仙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xún zhī zhāi yè尋枝摘葉 |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東西。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 |
yí gēn huàn yè移根換葉 | 比喻徹底變換處境。 | 宋 蘇軾《意難忘 妓館》詞:“怎禁得棲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 |
yù gōu liú yè御溝流葉 | 御溝:皇城外的護城河。皇城外的護城河水中漂流的紅葉。指皇宮中盼望外嫁的宮女。 | 元·無名氏《四喜記·瓊英閨悶》:“黃花初綻,碧梧漸凋,御溝流葉空來到,最難熬。” |
bīng xiāo yè sàn冰銷葉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隋書 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
jí fēng sǎo luò yè疾風掃落葉 | 疾:急速,猛烈。比喻力量強大,進展迅速,所向無阻。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
pò tóng zhī yè破桐之葉 | 比喻已分不可復合的事物。 | 《新唐書 李泌傳》:“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 |
yě yè chàng tiáo冶葉倡條 | 倡:通‘娼’;冶:妖艷。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 唐 李商隱《燕春臺》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
tiān zhī zēng yè添枝增葉 | 見“添枝接葉”。 |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三章第六節:“當時五言詩正是一個新體,有文人便用之來添枝增葉的改寫了一遍。” |
gǎi kē yì yè改柯易葉 | 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 《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
kū zhī bài yè枯枝敗葉 | 敗:衰敗。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韻》:“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 |
cí yǒu zhī yè辭有枝葉 | 枝葉:比喻瑣細的言辭,形容言辭虛美瑣細。 | 西漢·戴圣《禮記·表記》:“辭有枝葉。”孔穎達疏:“但言辭虛美,如樹干之外而更有枝葉也。” |
zhī fù yè zhuó枝附葉著 | 比喻上下關系緊密。亦作“枝附葉連”。 | 《文選 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群穢,夷險芟荒……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 |
cū zhī dà yè粗枝大葉 | 原指花草樹木的枝莖粗壯。原比喻簡略或概括。現多指工作粗糙;做事不認真、不細致;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又比喻不周密、不詳細或比喻粗略的輪廓。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78卷:“《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似六朝時文字。” |
hú zhī chě yè胡支扯葉 | 見“胡枝扯葉”。 | |
zhī yè shuò mào支葉碩茂 | 樹的枝葉碩大茂密,比喻子孫繁盛。 | 東漢·班固《漢書·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葉碩茂。” |
yī yè piān zhōu一葉扁舟 | 扁舟:小船。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形容船小而輕。 | 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
yè gōng hào lóng葉公好龍 | 葉公:春秋時陳國的一個人;好:愛好。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并非真正地愛好它;甚至畏懼它。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 |
zhī fù yè cóng枝附葉從 | 枝葉附從于樹干。比喻依附的部屬。 | 《文選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指曹操)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必當梟夷,至于枝附葉從,皆非詔書所特禽疾。” |
yáng chuān sān yè楊穿三葉 |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原謂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mǔ dān suī hǎo,quán zhàng lǜ yè fú chí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在旁協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著嗎?” |
zhī fù yè zhuó枝附葉著 | 比喻上下關系緊密。亦作“枝附葉連”。 | 《文選 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群穢,夷險芟荒……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 |
qiū fēng luò yè秋風落葉 | 秋風掃盡了落葉。比喻一掃而光,不復存在。 | 宋·洪邁《夷堅志·齊先生》:“人言秋風落葉,此真是也。” |
yī yè zhàng mù一葉障目 |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bào zhī shí yè抱枝拾葉 | 猶言舍本逐末。 |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 |
yè luò huī gēn葉落歸根 | 樹葉飄落;掉在樹跟旁。古時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現比喻不忘本源。也作“落葉歸根”。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慧能大師》:“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
jí fēng sǎo qiū yè疾風掃秋葉 | 比喻力量強大、行動迅速,象暴風掃除落葉一樣。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晉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
cū zhū dà yè粗株大葉 | 粗:粗疏,粗略。原比喻簡略或概括。現比喻工作粗糙,做事不認真細致。 | 明·文征明《題沈石田臨王叔明小景》:“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株大葉,草草而成。” |
lián zhī dài yè連枝帶葉 | 見“連枝分葉”。 | 明·無名氏《龍門隱秀》第三折:“誰想俺嫂狠兄毒心意歹,全不想共根同蒂,連枝帶葉,把我似乞兒般搶出門來。” |
tiáo rù yè guàn條入葉貫 | 比喻深入精微,融會貫通。 | 漢·王充《論衡·薄葬》:“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知審知。” |
zhī yè fú shū枝葉扶疏 | 扶疏:繁茂紛披的樣子。形容樹木長勢良好;頗為繁盛。也可用來形容家族繁盛;子孫滿堂。還可用來形容文章內容充實。 | 漢 揚雄《解嘲》:“顧默然而作《太玄》五千言,枝葉扶疏,獨說數十余萬言。” |
zhī yè fú sū枝葉扶蘇 | 見“枝葉扶疏”。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 |
shù gāo qiān zhàng,yè luò guī gēn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后還是要回歸故土。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八回:“常言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不大。” |
yè sǎn bīng lí葉散冰離 | 離:離散。樹葉飄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處的人或物分散消失。 | 《宋書·劉穆之王弘傳論》:“而祖宗之遺典,群公之舊章,莫不葉散冰離,掃地盡矣。” |
huān miáo ài yè歡苗愛葉 | 歡:歡喜。指歡樂恩愛的感情。 | 清·洪昇《長生殿·補恨》:“單則為一點情根,種出那歡苗愛葉。” |
mǔ dān suī hǎo,quán píng lǜ yè fú chí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在旁協助。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也不像兩個人打,就如一對猛虎爭餐,擂臺上流做一團。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zhī fēn yè sàn枝分葉散 |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廣。同“枝布葉分”。 | 唐楊炯《為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于臺省,駟馬諼諼于里闬。” |
hóng yè tí shī紅葉題詩 | 唐代宮女良緣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緣的巧合。 | 宋·劉斧《青瑣高議·流紅記》 |
zhī duì yè bǐ枝對葉比 | 枝葉相對并列。比喻駢體文對偶句式。 |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cí wú zhī yè詞無枝葉 | 詞:言詞,詞句。形容文字簡煉,無枝蔓之辭。 |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理義撮要,詞無枝葉。” |
yǒu zhī yǒu yè有枝有葉 | 形容真切詳盡。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防御驚得呆了道:‘慶娘見在房中床上臥病,郎君不信可以去看得的。如何說得如此有枝有葉?又且這釵如何得出世?真是蹊蹺的事。’” |
zhī fù yè lián枝附葉連 | 見“枝附葉著”。 |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姜維]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裴松之注引晉·常璩《華陽國志》:“維惡黃皓恣擅,啟后主欲殺之。后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于失言,遜辭而出。” |
zhī yè páng dié枝葉旁牒 | 牒:記載宗族的譜牌。比喻旁系親屬。 | 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為何明棄儲君,翻尋枝葉旁牒。” |
mǔ dān huā hǎo,zhōng xū lǜ yè fú chí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幫助。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有了銀錢,卻又只怕沒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
chāng tiáo yě yè倡條冶葉 | 倡:通‘娼’;冶:妖艷。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 宋 歐陽修《玉樓春》詞:“南園粉蝶能無數,度翠穿紅來復去。倡條冶葉恣留連,飄蕩輕于花上絮。” |
yǔ tiáo yān yè雨條煙葉 | ①雨中的柳條,煙霧中的柳葉。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纏綿。 | 宋·晏殊《浣溪沙》詞:“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宋·晏幾道《浪淘沙·麗曲醉思仙》詞:“秾蛾疊柳臉紅蓮。多少雨條煙葉恨,紅淚離筵。” |
zhī yè fú shū支葉扶疏 | 形容樹木長勢良好,頗為繁盛。也形容家族繁盛,子孫滿堂,還可形容文章內容充實。 | 東漢·班固《漢書·武五子傳》:“高皇帝,覽蹤跡,觀得失,見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規土連城,布王子孫,是以支葉扶疏,異姓不得間也。” |
zhòng xī lèi yè重熙累葉 | 同“重熙累洽”。 | 《舊唐書·音樂志四》:“三光再朗,庶績其凝。重熙累葉,景命是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