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廬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灑向那江面。
白云漂浮在九條大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裊裊煙霧。
昔日的陶潛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現在可以耕田勞動了嗎?
注釋
躍上蔥蘢四百旋:蔥蘢,草木青翠茂盛,這里指山頂。
四百旋:廬山盤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處轉彎。旋:盤旋。
冷:冷漠。
江天:江和天。
九派:見《菩薩蠻·黃鶴樓》九派注?!妒涀⑹琛繁尽渡袝び碡暋贰熬沤弊ⅲ骸敖诖酥萁绶譃榫诺??!泵骼钆数垺稇衙髑洹罚骸霸フ拢ń衲喜┪魍试崎g,九派長江九疊山。”毛澤東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說:“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p>
浪下三吳: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區,具體說法不一。這里泛指長江下游。毛澤東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說:“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陶令:陶淵明。曾作彭澤令88天。
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一漁人溯著溪流而上,發現盡頭處是一片桃林,將一群秦朝避難者的后代,與塵世隔絕;他們在山中過著自給自足,無憂無慮的隱居生活。
“七律·登廬山”鑒賞
賞析
詩開篇一“飛”字靈動異常,一“躍”字威風八面。廬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連綿,氣勢雄偉,詩人卻能讓其“飛峙大江邊”,不僅化靜為動,而且化山石為生命。奇瑰的筆墨讓原本雄偉的廬山瞬間又擁有了一層神奇的色彩。然而正是這奇崛雄偉、郁郁蔥蔥的高山,詩人卻能一“躍”而過“四百旋”的山彎立于高巔,俯視江湖山川、縱覽人間風云,大有成竹在胸、躍躍欲試、睥睨天下的豪情壯志。這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
登上山頂,立于山巔,萬千氣象,都來眼底。成竹在胸的詩人面對眼前詭譎蒼茫的云霧之海,想到的是“小小寰球”舞臺上正演繹著的對中國的孤立、封鎖與背叛,不覺以大鵬蔑視蓬間雀般的眼神報之以一瞥。其時的中國,先有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孤立與封鎖,近有蘇聯單方面宣布與中國簽訂的核協議無效的信義背叛(1959年6月),詩人領導下的國家處境艱難。然而,這樣的“世界風雨”在詩人眼中不過是一場小小的鬧劇。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業,人間真正的希望在這里。詩人之所以有“冷眼向洋”的豪邁與自信,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國家近十年的迅速發展,三是眼下神州勁吹的人民公社“熱風”。政治家的魄力、詩人的激情、個人的稟性讓立于廬山云霧之上、峻嶺之巔的毛澤東不可能不發出此等聲音。
頸聯借想象的翅膀,馳騁于長江上下,西望武漢,九派之上,彩云當空,黃鶴高翔;東眺三吳,波濤滾滾,煙霧繚繞。尾聯以幽默的設問來否定沒有階級斗爭的桃花源存在,要在“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廬山為文人薈萃之地,登臨歌詠之詩層出不窮,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卻步,豈敢再發吟哦,一試身手。但一代大詩家毛澤東就要以他的生活、經驗、才識、豪氣登臨高歌一曲《登廬山》。
此詩起句中的一個“飛”字,用得簡直俊逸壯闊、從容橫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勢挺立 ,詩意與山意渾然莫辨,雙美合而為一齊漾讀者心間。詩人一起筆就與過往詩人不同,一來就以獨有的大氣魄烘托廬山凌空欲飛的英姿。
接著從正面寫出脫穎而出,另寫進山登臨的路線,那路線盤旋環繞,蕩氣回腸,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領朝上,清風送爽的夏日,蒼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臨之趣。接著“冷眼向洋看世界”,詩人直抒胸臆及現實處境,在高山之巔冷漠而不動聲色地看著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所形成的反華包圍圈。都予以“橫眉冷對”,因為詩人之一生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確太多了,但從未被壓垮過。
“熱風吹雨灑江天”,詩人又把目光從國際(向洋)拉回了國內(江天)。這里的“熱風”雖是實寫夏日之風,但可引申為熱情之風,熱烈之風,再往前就可引申為那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大干快上,力爭上游,加緊建設社會主義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巨大情懷。這股巨大的“熱風”已從這里,從詩人屹立的廬山之巔灑向祖國萬里江天。詩人的巨大熱情也在感召著祖國,感召著億萬人民同心協力創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多、快、好、省”的“熱風”旋起來的,在空中若驕陽朗照神州大地。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边@兩句工仗、典麗,“橫、浮、下、起”連環動感,虛實相間,形成立體畫面。而且詩人也對這二句比較滿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給胡喬木的信中談到對這兩句的看法,認為這兩句較好一些。同時還談到寫詩之難,“經歷者如魚飲水,冰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p>
最后兩行使詩歌出現了深刻的寓意。詩人在這里妙用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頌的美文。通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許多象征意義,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義是指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種子虛烏有的社會只有告慰心靈,而在人世間卻永遠無法見到。
創作背景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面對開闊遼遠、云海彌漫的景致,詩人心中涌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毛澤東簡介
近現代·毛澤東的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 毛澤東的詩(48篇)〕猜你喜歡
重贈盧諶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
茍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
中夜撫枕嘆,想與數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誰云圣達節,知命故不憂。
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云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昭谛?,倚寒竹。
綠頭鴨 和馬九皋使君湖上即事
別來時。綠箋猶寄相思。自當年、黃州人去,不煩朱粉重施。翠屏寒、秋凝古色,朱奩空、影淡芳姿。蝶抱愁香,鶯吟怨曲,殘紅一片洗胭脂。更誰汲、香泉菊井。寂寞水仙祠。西泠*、苔衣生滿,懶曳筇枝。尚依依、月移疏影,黃昏翠羽□差。問丹砂、石涵墜井,尋古寺、金匾題詩。歲晚江空,童饑鶴瘦,匆匆舍此欲何之。且重和,四時漁唱,象管寫烏絲。仙翁笑、梅花折得,上鬧竿兒。
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級。
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把茶經香傳,時時溫習。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