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臨近老年最怕蕭瑟衰敗的秋日,曾經的美好時光也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天陰沉沉、岸邊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亂點灘頭、小舟搖搖蕩蕩。
只能用文章表達對時事的擔憂,兩廣的軍糧儲備也讓人發愁。
倚在船邊望像西邊的農田,想到已經連續多年饑荒,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注釋
年光:時光,歲月。
軍儲:軍隊的儲糧。
嶺海:指兩廣。因地處五嶺以南,臨近南海。
洊饑:連續多年的饑荒。有歲:好年成。
棹(zhào):船槳,借指船。西疇:指西邊的田野。
“舟中立秋”鑒賞
創作背景
此詩記立秋日舟中所見所感。連年的饑荒,垂老的身世,眼前荒涼的江景,融于一體,寄托了詩人無限的感痛,真實地透露了清初社會的黑暗。 ?
賞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節.相對于人生來說,又象征著壯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來。所以盡管秋光也很美,卻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劉禹錫那樣豪邁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間,擔任“江西參議”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閏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將進入老年之期。“頃年在官,引疾不許”,在這樣的年齡遇上陰沉的“立秋”天氣,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當年來到臨江府,芷是東風駘蕩的春日。倘說那時還曾滿懷ff春風騎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悅和勤于民事的幾多熱望的話;那么秋風數度,當詩人又在“蕭水、章門三日路”的公務往返中迎來衰颯秋日的時候,卻再沒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歲月蹉跎,年光如流,壯盛有為的四年多,就這樣,逐水”逝去。眼看就要臨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悵惘?此詩開篇以“垂老”映對“秋”節,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嘆,正表現著許多仕人步入衰秋時共有的苦澀之情。
而且詩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風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則船行江河之間,鷗飛白帆之上,雖說也難免會感到“水闊孤帆影,秋歸萬葉聲”的清寥,畢竟還有青峰黛巒可眺、麥氣豆香可賞.現在卻是“陰云”沉沉、“急雨”敲篷,詩人所見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灘舟的顛蕩亂雨之景了。“陰云沈岸草,急雨亂灘舟”二旬,即從眼前實景落筆,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動態畫面。作為詩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點示,詩人此刻的心境已變得怎樣陰郁和紛亂。
施閏章是一位優時憫亂之士,他的思緒,無疑要比尋常的羈旅之客深沉得多。這些年來,國家時局仍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晚明桂王雖已被吳三桂征平,鄭成功、張煌言領導的義師,卻依然堅持著悲壯的抗清斗爭。為了安靖東南,清政府調動重兵,屯駐江浙皖贛一帶。康熙三年秋七月,還發動了鉦臺灣”之役。施閏章對動亂的時局頗為擔憂,在《中秋對月》詩中,即發出了“好酌清尊滿,休教恨白頭。不知今夜月,幾處戰場秋”的嘆息。但身為一介飽讀“詩書”的文士,他對安定蒼生又能有多大作為?“時事詩書拙,軍儲臨海。
施閏章簡介
清代·施閏章的簡介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字尚白,一字屺云,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預修《明史》,進侍讀。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臺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學馀堂文集》、《試院冰淵》等。
...〔? 施閏章的詩(6篇)〕猜你喜歡
蘇武令·塞上風高
塞上風高,漁陽秋早。惆悵翠華音杳,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歸黃閣、未成圖報。
誰信我、致主丹衷,傷時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調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
打馬賦
歲令云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奕者乎!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博奕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蹬之敲;落落星羅,急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游仗義,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庾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癡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鳥道驚馳,蟻封安步。崎嶇峻坂,未遇王良;跼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云遠,白云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覈其殿最。運指麾于方寸之中,決勝負于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小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四;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因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于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于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辭曰: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