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觀潮”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海的景色在雨中蒙蒙展開,滾滾波濤飛濺到江上觀潮臺。
潮水來時,聲音像千騎馬在奔騰震天動地,氣勢像席卷著群山奔騰而來。
岸的削壁,被潮水拍打時生怕被沖垮;但江中的弄潮兒卻敢于駕著輕舟,隨著潮頭起伏騰躍,在水上回旋。
“鴟夷子皮”里,伍子胥的尸首猶有遺恨,錢塘江的怒潮永遠使人感到悲哀。
注釋
錢塘:錢塘江,浙江的下游。
臺:指觀潮的臺。
絕岸:陡岸。
溯洄:逆流而上。
鴟夷:皮袋,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據《吳越春秋》等記載,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而被疏遠、賜死。伍子胥臨死時,囑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或者把頭割下來懸掛在南城門上,以便看到吳國的滅亡。吳王大怒,下令用鴟夷把他的尸體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后來伍子胥化為錢塘江潮潮神。
“錢塘觀潮”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自然景觀的詩,該詩描繪了錢塘江洶涌澎湃的聲勢。詩人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極力描寫潮聲之大,水勢之猛,寫實中滲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動,體現了作者非凡的語言駕馭能力。最后把錢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氣勢,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滿遺恨,表達了作者對伍子胥充滿深深的同情、惋惜與慨嘆。
首聯,緊扣雨中觀潮之特點,以雨為背景,突出“濤飛江上臺”,為下文進一步描繪錢塘江潮的磅礴聲勢作鋪墊。
頷聯,以千萬匹駿馬飛馳而來比喻錢塘江潮震天動地的濤聲,以其仿佛席卷著群山奔騰而來比喻江潮不可抵擋的氣勢,與宋代詞人潘閬的詞句“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酒泉子》“長憶觀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將狀寫潮涌之聲勢與吟詠弄潮兒的弄潮之氣魄結合起來。宋代詞人周密的散文《觀潮》有一段描寫弄潮兒的文字:“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著墨無多,卻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弄潮兒披發紋身、手持彩旗、濤頭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絕。施閏章的這兩句詩描寫弄潮兒,用語更少,別具一格。它寫弄潮兒,卻不明言,而以“輕舟”借代。駕馭“輕舟”的正是勇敢矯健的弄潮兒,故寫“輕舟”,也即寫弄潮兒。不寫斯人,而斯人自見,這是其精妙之處。江潮洶涌澎湃,“絕岸愁傾覆”,可“輕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這里,詩人未具體描寫弄潮之場面,而以“愁”與“故”相對照,突出了錢塘江潮驚濤拍岸的氣勢,更襯托出了弄潮兒迎潮而上、不畏艱險的氣魄,可謂這兩句詩的又一妙處。
尾聯,發詩人觀潮之慨。史載,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殺 害,他逃奔吳國,先佐吳王闔閭伐楚國,后又佐吳王夫差(闔閭之子)打敗越國。最終,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迫伍子胥自殺,并下令將其尸首裝入“鴟夷革”拋進江中。后來傳說伍子胥怨恨吳王夫差,死后驅水為濤,因而,錢塘江潮又有“子婿朝”之稱,詩偉聯發詩人觀潮之后的感慨,由觀潮聯想到伍子胥及其傳說,為伍子胥的冤死而鳴不平,筆墨煥然,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秋,詩人因在家閑居無事,曾赴杭州一帶旅游,這首五律即描寫此行所親見的錢塘江八月大潮的雄壯聲勢,錢塘江乃名聞天下的奇觀,每逢農歷八月十八前后,杭州灣錢塘江口涌潮襲來。波濤萬丈,氣勢磅礴,令人驚心動魄,觀潮以在浙江海寧所見最為壯觀,故錢塘潮一名“海寧潮”,此詩所寫即海寧之所見。
施閏章簡介
明代·施閏章的簡介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字尚白,一字屺云,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預修《明史》,進侍讀。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臺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學馀堂文集》、《試院冰淵》等。
...〔? 施閏章的詩(6篇)〕猜你喜歡
摸魚兒·東洲桃浪瀟湘小八景詞之三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學春花靨,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幾許浮萍,舊夢迷殘絮。棠橈無數。盡泛月蓮舒,留仙裙在,載取春歸去。
佳麗地,仙院迢迢煙霧。濕香飛上丹戶。醮壇珠斗疏燈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訴。君不見桃根已失江南渡。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摸魚兒·詠蟲
古墻陰、夕陽西下,亂蟲蕭颯如雨。西風身世前因在,盡意哀吟何苦。誰念汝。向月滿花香,底用凄涼語。清商細譜。奈金井空寒,紅樓自遠,不入玉箏柱。
閑庭院,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欄好,無奈心期先誤。愁謾訴。祇落葉空階,未是消魂處。寒催堠鼓。料馬邑龍堆,黃沙白草,聽汝更酸楚。
田家即事
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
老農要看此,貴不違天時。
迎晨起飯牛,雙駕耕東菑。
蚯蚓土中出,田烏隨我飛。
群合亂啄噪,嗷嗷如道饑。
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
撥食與田烏,日暮空筐歸。
親戚更相誚,我心終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