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寄嚴蓀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我分別后,你的閑情雅趣寄托在何處呢?如今因為思念你,我早已形容憔悴、異于當初,那飄零的心事只有殘月和落花懂得。
我生來不知江南之路,在夢中卻分明來到了你的家鄉梁溪,剛要與你訴說離別后的諸般情形,卻被一聲雞叫驚醒。夢中溫馨的情誼也已消逝。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五十八字,平韻格。
嚴蓀友:即嚴繩孫,字蓀友,號秋水,無錫人。詞人好友。
初鶯早雁:初鶯,借喻春暮之時。早雁,借指秋末之日。此謂春去秋來,無日不相思念友。
“生小”二句:意謂自己生來不知江南之路,卻夢里到了梁溪。梁溪,原系太湖一支流,此處代指蓀友的家鄉無錫。
分攜:分手攜手,謂聚散,側重指分離。
香消夢冷:謂一夢醒來。香消,形容夢中溫馨的情誼消逝了。夢冷,夢斷、夢醒。
“臨江仙·寄嚴蓀友”鑒賞
賞析
此詞是詞人寄贈好友之作,表達對好友的相思相憶之情。上闋寫詞人因思念好友而形容憔悴,其孤獨落寞之感只有殘花知曉;下闋說自己為了尋覓友人,以至于夢魂踏上了通往江南的陌生道路與友人相聚。詞人與好友不得相見,便想借美夢與好友傾訴心跡,其情誼之深,可見一斑。
上片寫春去秋來,他沒有一天不在思念好友嚴繩孫,以至于形容憔悴,與以前判若兩人。但他心中這種孤獨寂寞之感,除了零落的殘花落絮,再無人能知曉。
下片寫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夢幻,竟夢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蓀友的家鄉,如此虛擬之筆很浪漫,很感人。但好夢難留,他剛要與好友傾訴別后的相思之意,卻突然從美夢中醒來,只聽得窗外傳來一聲雄雞的鳴叫聲,天邊已經顯出了魚肚白,令人不勝悵惋。詞人與好友不得相見,便想借美夢與好友傾訴心跡,對好友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其深摯的友情,深切的懷念,在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創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初夏,嚴蓀友南歸。據此詞“生小不知江上路”句與嚴蓀友《祭文》中“昨年扈從,兄到吳門,歸與吾言,里俗何喧,前人所夸,舉不足論”句,足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納蘭足跡未至江南。故此詞當作于嚴氏南歸后二年里,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秋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冬之前。再根據“如今憔悴”、“飄零”、“殘月落花”等句,可知此詞作于盧氏亡故后。張草紉《納蘭詞箋注》:“此詞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盧氏去世后,故曰‘如今憔悴異當時’。”這就可進一步定此詞作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秋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之間。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秭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
少年不得意,落拓無安居。
愿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
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
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
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天門九重謁圣人,龍顏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
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
龍駒雕鐙白玉鞍,象床綺食黃金盤。
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
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
前門長揖后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
愛君山岳心不移,隨君云霧迷所為。
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
別后遙傳臨海作,可見羊何共和之。
東平與南平,今古兩步兵。
素心愛美酒,不是顧專城。
謫官桃源去,尋花幾處行?
秦人如舊識,出戶笑相迎。
醉留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