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嘉州凌云寺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寺院高出飛鳥之外,青青峰頂戴著紅樓。
順著峭壁來到半空,心中歡喜登上山頭。
只覺宇宙頓時開闊,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氣朗遠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煙氣籠罩氣象開闊,樹木蔥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斷世間緣分,永遠去那塵外漫游。
旋風陣降吹過虎穴,陣雨時時飄下龍湫。
寺院之間云氣蒙蒙,夏日也覺涼風颼颼。
俯視近處城池環繞,眺望遠處三二漁舟。
眼前勝景難以望盡,天宮之上盡可久留。
身為一官本不足道,辭官離去又覺憂愁!
注釋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樂山縣。凌云寺:為嘉州名勝,傍山而建,下有鑿山而成的彌勒菩薩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寫寺之紅色閣樓傍山峰而建,遠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緣。躋(jī):登。
⑸殆:大概,這里有只是之意。闊:深廣。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處三江會合處。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約六十里處。
⑻迥(jiǒng):遠。曠:空闊。煙景:風景。豁:明朗開闊。
⑼陰森:幽暗陰郁的顏色。棕楠:棕櫚樹、楠樹。
⑽割:棄。區中緣:塵世緣分。
⑾回風:旋風。虎穴:與下文“龍湫”均未詳其處。
⑿片雨:陣雨。當:臨。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⒁颼颼(sōu):陰冷貌。
⒂回合:回環盤曲。郭:外城,此處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勝概:錦繡山河的美麗風光。端倪:邊際。
⒅天宮:天上宮殿,此處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詎(jù):豈。
“登嘉州凌云寺作”鑒賞
賞析
作此詩時,詩人已屆暮年,雖然歷經坎坷但壯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風依稀可見。
開頭兩句,“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仍保留盛年時的風格。寫凌云寺高聳之貌,借飛鳥青峰映襯,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壯麗。飛鳥與青峰,從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凌云寺卻高出飛鳥,躍出青峰。起筆遒勁,形象傳神。把寺上紅樓比喻為戴帽,凌云寺儼然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偉,現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臨,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頭”的喜悅,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憑高遠眺,開闊眼界,拓寬胸襟。因而在詠寺之高以后,緊接著語氣一轉,抒發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從寫寺過渡到寫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煙景,就顯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盡收眼底。寫峨眉山,一詠一嘆,用了六句。“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煙景豁,陰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氣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狀貌:山嶺蜿蜒起伏,如波濤滾滾;遼遠的云霧似裊裊青煙,使山景空曠浩茫;棕樹楠樹漫山遍野,蓊郁陰森,一派肅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著直抒胸臆,發出慨嘆:“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詩人眼界高遠空闊,觸景生情,故有此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詩人看破凡塵,對紛擾的世俗產生了厭倦情緒,希望超凡脫俗,云游塵外。有了這番念頭,才把眼光轉向佛寺內部和佛寺的周圍環境。
“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虎穴洞、龍湫潭都在附近,山風回旋,細雨濛濛,這是寺上的氣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颼颼。”間間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氣襲人,這是寺中氣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風帆,撒于江面,這是寺下景象。
寫罷諸景,又是一番慨嘆:“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寺美景無邊,詩人很想在這寶剎天宮之中長留久住。然而,雖然“一官詎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終只落得滿腹憂愁。詩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暢,這在此時的一些詩作中屢有反映。這首詩中說“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結,正概括了這一時期詩人的心境。
此時詩人的情緒,顯得有些消沉、悲觀,寫作手法上也與先前不同,不是一氣寫景,高調抒情,而是邊詠邊嘆,一詠三嘆,錯綜起伏。這大約與安史亂后唐朝江山頹敗、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有關聯。
創作背景
杜鴻漸于大歷二年(767)六月,罷去劍南西川節度使職,岑參亦離開幕府,轉赴嘉州為刺史,抵達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觀覽,寫下此詩。 ?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的詩(21篇)〕猜你喜歡
契丹歌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
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間紅。
大胡牽車小胡舞,彈胡琵琶調胡女。
一春浪蕩不歸家,自有穹廬障風雨。
平沙軟草天鵝肥,胡兒千騎曉打圍。
皂旗低昂圍漸急,驚作羊角凌空飛。
海東健鶻健如許,韝上風生看一舉。
萬里追奔未可知,劃見紛紛落毛羽。
平章俊味天下無,年年海上驅群胡。
一鵝先得金百兩,天使走送賢王廬。
天鵝之飛鐵為翼,射生小兒空看得。
腹中驚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經宿食。
秋興賦
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高閣連云,陽景罕曜,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游處。仆野人也,偃息不過茅屋茂林之下,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夙興晏寢,匪遑卮寧,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于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于時秋也,故以“秋興”命篇。其辭曰:
四時忽其代序兮,萬物紛以回薄。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夫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難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
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游氛朝興,槁葉夕殞。于是乃屏輕箑,釋纖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天晃朗以彌高兮,日悠陽而浸微。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月瞳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聽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獨輾轉于華省。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仰群俊之逸軌兮,攀云漢以游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茍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識其躁靜。
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龜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綠水。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余稅。泉涌湍于石間兮,菊揚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鰷之澼澼。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歲。
游廬山記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艤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后,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后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嘯于嶺背,由隧來風,上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始知云之障,自遠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于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圓來,大笑排闥而入,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云,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