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李孝光的詩 > 大龍湫記

      大龍湫記

      [元代]: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二十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大龍湫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間,我曾經跟隨老先生來觀賞大龍湫瀑布,正逢陰雨連綿,日夜不停。這一天,大風從西北刮起,才見到太陽出來。大龍湫的水勢正大,進入山谷,還不到五里多路,就聽到巨大的聲響從谷中曲折傳出。跟隨者都膽戰心驚。望見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勢,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過二百步,接著見到此峰變得好像是兩腿互相支撐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豎立著的大屏風了。它的頂峰裂開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兩只螯足,不時地搖動,游人心神緊張而不敢再往里走。我們轉身沿著南山腳,向偏北方向走去,回頭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樹立的玉圭了。而后轉彎進入東山,抬頭就看見大水從天上直落到地上,一點也不沾掛四邊石壁,有時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剎那間又迸落如雷霆萬鈞。東山腳下有諾詎那庵,相距五六步遠,山風橫吹過來,瀑水就飛射到人的身上。走進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會飛濺入屋,好像暴雨來了一樣。瀑水向下沖擊大水潭,轟然震響如同萬人擊鼓。游人互相拉手說話,只看見嘴巴張開,卻聽不見話音,于是相視大笑。老先生說:“壯觀啊!我走遍天下,沒有見過如同這樣的瀑布。”

      從此以后,我每年都會來一次。來時,常在九月。因為在十月,瀑水就減少,不能像以前所見到的那樣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來,到諾詎那庵外的石橋上,漸漸有水流聲可以聽到。于是順著石橋下去,走出亂石叢,才看見瀑布垂掛著,水氣噴溢升騰有如青色的云煙,忽大忽小,而水聲也漸漸宏壯急迫起來。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沖擊,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紅光。石間沒有絲毫的泥土氣息,生長于此的樹木本該瘦瘠,卻反而像翡翠鳥和野鴨的羽毛那樣碧綠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魚,聽到石頭被水沖擊轉動的聲音,就舒緩地搖尾游向遠處,悠閑徘徊,就像避世的隱士那樣。家僮此時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來的瀑水。瀑水忽然飛舞著向人們撲來,勢頭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們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們解衣脫帽放在石上,互相牽拉著手,想爭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聲呼叫笑鬧。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幾十只黃猿,聽到笑鬧全都驚惶不安,攀緣著山崖頂端橫臥的樹木魚貫而下,窺視著游人啼叫。我們放眼觀賞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現在的瑞鹿寺。這時太陽已經落下,青蒼的樹林里堆滿了落葉,往前走時,人們已迷失了路徑,只見明月當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注釋

      大龍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狀若長龍,為雁蕩三絕之一。在雁蕩山西谷,是聞名全國的瀑布,位于浙江東南部的雁蕩山上。雁蕩山,在浙江省樂清、平陽縣境內,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國東南風景區。

      大德七年:大德,為元成宗鐵穆耳年號。大德七年為公元1303年。

      嘗:曾經。

      苦雨:久下成災的雨。積:留滯。

      是:這。

      轉:震動。

      心掉:心顫。掉:搖動,顫動。

      楹:柱子。

      股:大腿。倚:靠著。

      又如樹大屏風:又像樹立的巨大屏風。

      顛:頂。谽(hān)谺(xiā):山谷空曠的樣子。

      兩螯(áo):指蟹的第一對胸肢,末端開合如鉗。此處比喻巨石。

      兀(wù)兀:心情緊張而小心翼翼的樣子。

      緣:沿,循。

      山趾:山腳下。

      樹圭(guī):立珪。樹:立。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

      東崦(yān):東山坡。

      著:著。

      盤桓:徘徊,逗留。

      震霆:響雷。

      巖:山崖。

      諾詎(jù)那庵:羅漢庵。

      諾詎那:為十六尊羅漢之一。庵:寺廟。

      相去:相距。

      去:距離,離開。

      搗:沖擊,擊撞。

      萬人鼓:萬人擊鼓。

      相持語:指彼此握著手講話。

      相持:相握,相執。

      顧:視,看。

      是后:此后。

      一歲或一至:一年或許來一次。或:也許,或者。

      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

      水縮:指瀑水減少。縮:減縮。

      不能如向所見:不能像以前所見到的那樣。

      向:從前,往昔。

      石矼(gāng):石橋。

      渤渤:噴溢四散的樣子。

      鳴:發出聲音,指水聲。

      洼:低凹。

      反紅如丹砂:反映出來的紅光像丹砂的顏色。反:同“返”。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事物。

      產木宜瘠(jí)反碧:長出來的樹本該干瘦,卻反而油光碧綠。瘠:瘦。

      滑如翠羽鳧(fú)毛:樹皮光滑如同翠鳥的羽和野鴨的毛。

      翠:翡翠鳥。鳧:野鴨。

      斑魚:身上有斑點花紋的魚。

      洋洋:舒緩的樣子。

      回緩:徘徊徐行。

      避世:隱居不出仕。

      家僮:僮仆。

      益:更加。

      相持扼掔(wàn):指與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沖走。

      扼:用力掐住。

      掔:堅固,牢固。

      挽:牽引,拉。

      偃(yǎn)木:倒伏著的樹木。

      窺人:偷著看人。

      瑞鹿院:雁蕩山中的一座寺院。

      宛宛:宛然,好像。

      故人:老朋友。

      謂:稱作。

      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為其號,“公”是對他的尊稱。此人的具體情況不詳,當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長輩,故一再尊稱為“老先生”。從現知的李孝光交游情況來看,此人可能是達兼善的父親。他曾任臺州錄事,其后即在臺州安家。

      “大龍湫記”鑒賞

      賞析

      這是篇游記。此記將兩次游賞大龍湫所見揉合于一文,一值秋霽,一當冬旱,瀑布的景色不同,亦各有情趣。初游,作者從遠處聽到湫水駭人的洪大聲音著筆,到形如大柱、屏風的巨石,故作曲折跌宕,而突然傾出如雷霆、暴雨、從天迸落的大瀑布,風驟水飛,氣勢如萬馬奔騰。再次游,作者筆下的情調,如緩韻輕歌,繪瀑布只丹青數筆,而以水在石上映紅、斑魚、黃猿、蒼林、落葉,映襯大湫的溢如蒼煙、鳴聲壯急之美。全文文筆瀟灑俊爽,平敘中有突兀,輕淡里著色彩。終篇以明月如故人作結,情趣盎然。

      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作者在秋冬兩季游大龍湫的見聞。

      第一部分寫其初游時的感受。在這一段中,作者具體描寫沿路的見聞。其寫水聲之大,撼人心魄,與蘇軾的《石鐘山記》中“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的寫法相似。只是蘇文是實寫,而此處則是虛寫,借水聲之大來渲染水勢,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接著又從視覺的角度對沿路山景進行描摹,種種奇山異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為奇異紛披的山石傳神寫照,描寫頗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風、蟹螯等,巧妙地表現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態,而且動靜相間:“作人俯勢”是動,“如大楹”是靜;“兩股相倚立”是動,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則為靜中之動。動靜相間,所表現出的意象更為紛繁多姿。

      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對大龍湫進行側面的烘托之后,就對瀑布進行直接描摹。先極寫瀑布之高,仿佛從天而降,再狀瀑布的夭矯凌空之態,然后寫它迸落深潭,發出如殷殷雷聲般的震耳聲音:視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視,極有層次地寫出了眼前瀑布那種盤旋飛舞,轟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極言瀑布落深潭時轟鳴聲音之大。瀑布凌空飛下,激起橫射的山風,水沫隨風飄灑,猶如暴雨驟至。這是瀑布將落未落時的雄偉氣象。

      接著寫瀑布入潭,用一“搗”字,非常傳神地表現出瀑布的雄勁之勢,體現了作者煉字之精。瀑布搗入深潭,轟鳴聲猶如萬人奮擊鼙鼓那樣驚天動地。先寫瀑布,繼寫水聲,仍是從視聽兩方面落筆。水聲給作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強調:先是“聞大聲轉出谷中”;繼而親臨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萬人鼓”那樣雄壯;最后又以“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來進行反襯和渲染,淋漓盡致地突出了大龍湫飛瀑的磅礴氣勢。

      以上所寫,是作者追記初游龍湫時的見聞,描繪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見到的大龍湫奇景,下面則轉而描寫旱季的大龍湫。雨季的大龍湫,其基調是“雄奇喧騰”,而旱季大龍湫的基調則是“明麗幽靜”。瀑布不再是那種夭矯凌空、聲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現出“渤渤如蒼煙,乍小乍大”的飄緲變幻之狀;水聲也變得回環潺諼,需要走上鄰近的石橋,方能聆其清音。雖然不復能看見雄奇之景,卻別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連忘返。這一段,側重描寫大龍湫四周的景物,與上一段突出描寫瀑布本身不同。這里作者描繪出一幅明麗幽靜的畫面,以展示大龍湫旱季的美麗。

      圍繞著瀑布,他從動靜兩方面來寫景:潭上清石與水氣相映,紅如丹砂;山石之間樹木蔥蘢,碧綠細潤,如翠羽鳧毛。紅綠兩色,交相映襯,使這些靜態的景物,更為生色。又以魚和猿兩種動物來寫這里環境的自在悠然,遠離塵囂。魚的閑暇逍遙點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時也寫出了潭水的清瑩透澈。猿猴“窺人而啼”這一場面,著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靜謐。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襲前人以聲寫靜的手法,通過動靜兩組畫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龍湫清雅如畫的美。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的游興到薄暮還未盡,直至月出東山,依然徜徉在灑滿月色的曲徑上。這是詩的意境,詩意盎然的結尾,使文章余味無窮。

      這一篇游記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記敘了兩次游歷,通過不同季節的所見所聞,全面地展現了大龍湫的風姿。二者互補,將大龍湫的奇偉變幻盡收筆下;二美合璧,將大龍湫的奇麗景象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在結構上通篇用對比法:上一段寫大龍湫的雄奇喧騰,展現出的是壯美的畫面;下一段寫大龍湫的明麗幽靜,展現出的是優美的畫面。雨季出游,著重寫沿途的見聞及瀑布的磅礴氣勢;旱季重來,著重寫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寫是線狀的,下一段描寫是點狀的。上一段詳寫的,下一段則一帶而過;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則工筆細描。猶如秋冬兩季大龍湫景色的不同一樣,文章的上下兩段也迥異其趣,充分體現出作者文筆的騰挪變幻之妙。

      創作背景

      大龍湫與靈峰、靈巖被稱為雁蕩山風景三絕。雁蕩山位于浙江東南樂清縣境內,以山水奇秀著名,號稱東南第一山。在雁蕩諸景中,大龍湫尤為出名,從高約一百九十米的連云嶂凌空而下,宛如銀河飛瀉,十分壯觀。隨著季節、晴雨和風力的變化,大龍湫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李孝光為元代浙江樂清人,曾長期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秋,李孝光跟隨南山公觀賞了大龍湫瀑布,后來每年他都會前去游覽。這篇文章正是某年冬天他在游覽之余所寫。

      李孝光簡介

      元代·李孝光的簡介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后代學者多稱之“李五峰”。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趨時尚,與楊維楨并稱“楊李”。早年隱居在雁蕩五峰山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廣。至正七年(1347)應召為秘書監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1350)辭職南歸,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歲。著有《五峰集》20卷。

      ...〔? 李孝光的詩(1篇)

      猜你喜歡

      夜宿石門詩

      南北朝謝靈運

      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

      暝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

      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

      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

      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

      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


      宴詞

      唐代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游龍門奉先寺

      唐代杜甫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虛籟 一作:靈籟)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四和香·麥浪翻晴風飐柳

      清代納蘭性德

      麥浪翻晴風飐柳,已過傷春候。因甚為他成僝僽?畢竟是春迤逗。

      紅藥闌邊攜素手,暖語濃于酒。盼到園花鋪似繡,卻更比春前瘦。


      晚游六橋待月記

      明代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水龍吟·落葉

      宋代王沂孫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凄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涯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螀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東湖四景為大尹本齋王侯賦四首 其一

      元代楊載

      朝來千騎出城闉,為向東湖踏早春。

      素練羃林云氣薄,明珠穿草露華新。

      山花獻笑開檐畔,海鳥忘機戲水濱。

      記取當年賢太守,及時為樂與斯民。


      浣溪沙·錦樣年華水樣流

      清代納蘭性德

      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病余常是怯梳頭。

      一徑綠云修竹怨,半窗紅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簾鉤。


      芙蓉曲

      元代薩都剌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

      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

      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浦中夜泊

      唐代白居易

      暗上江堤還獨立,水風霜氣夜棱棱。

      回看深浦停舟處,蘆荻花中一點燈。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91亚洲自偷在线观看国产馆|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亚洲午夜av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亚洲码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avtt亚洲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