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丹鳳門登眺”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深紅的城闕登臨眺望,雨后的遠空景朗天開,金明池畔高聳著排排綠樹,傍晚的寒風吹得它左右搖擺。
長虹向兩邊垂頭暴飲,大海快要被一口吸干,離群的老雁呼喚著侶伴,在秋空更顯得無限悲哀。
世界的劫火有時而至,到時一切將歸于變化毀滅,就如那號稱神岳的嵩山,有什么辦法能讓它飛來?
處身這亡國的窮途末路,自覺已流不出更多淚水,且莫再倚傍落日的余暉,悵然地眺望舊時的吹臺。
注釋
丹鳳門:汴京(今開封)宮城北門。
絳(jiàng)闕(què):深紅色的城樓,這里指丹鳳門樓。絳,深紅色。闕,城樓。霽(jì)景:雨后的睛朗景色。
金明:即汴京宮苑中的金明池。
長虹下飲:既是描寫雨后虹霓垂拱天際的景色,又是用來象征蒙古軍的肆虐中原。古人認為虹霓是一種不祥的兩頭怪物,常探頭到溪澗中飲水。故,詩中用它來比喻蒙古軍。
劫火:原指佛教中所說的世界毀滅時的大火,后來也用來指亂世的災火。
“神嵩”句:意思是說汴京地處平原,四無屏障,因而幻想嵩山飛來護衛汴京。神嵩(sōng),即嵩山。武則天曾改中岳嵩山為神岳。
吹臺:在河南祥符縣東南六里,相傳為春秋時音樂家師曠奏樂之臺。阮籍《詠懷八十二首》的第三十一首有“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之句,悲嘆魏亡。詩人化用阮籍詩意,感于國之將亡,發出了窮途無淚,莫望吹臺的深痛感慨。
“雨后丹鳳門登眺”鑒賞
賞析
這首詩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將眼前的長虹、孤雁與內心的愁思溶合在一起,描繪出帶有濃烈主觀色彩的“海欲竭”“秋更哀”的蒼涼景象,既喻衰亡中的金朝國勢,又喻孤獨憂傷的詩人。末句中的“殘陽”與首句的“霽景”相應,愈顯沉郁、凄涼。全詩結構嚴謹,首尾呼應。
首聯緊扣詩題。“絳闕”點明登臨之地;“霽”點明登臨之時;“遙天”是登高所見;“登眺”二字雖未點出,但已自寓其中。句末“開”字用得極好,此前“黑云壓城城欲摧”那令人窒息的情景及此時烏云乍開,胸中沉悶頓然若釋的心境盡在言外。陰霾廓盡,晴空如洗,萬里藍天,纖細畢現,金碧輝煌的宮闞在虹消雨霽、彩徹云衢的美麗景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迷人。然而,久久盤旋在詩人胸中的郁結并未隨之盡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意向把詩人的視線很快拉回,纖細畢現的晴空反而使他更清楚地看清了周圍飽受兵燹之后的瘡痍。在滿目瘡痍中,尤引詩人注目的是金明池那正被秋風吹蕩,處于一片蕭瑟凋零中的高樹,一種故國喬木、銅駝荊棘之悲油然而生。該聯賦中有比,象中含興,以下諸聯緊扣“雨后”“登眺”四字,圍繞亡國之悲,賦陳其象,因象見意,皆由此生發。
頷聯首句之“長虹”,本來是非常美麗的景物,然詩人“以我觀物”,故續之以“下飲海欲竭”。該句以“海”喻金國,以“長虹”喻蒙古軍。著一“欲”字,以預示金國必亡,人民將被屠戮殆盡的悲慘命運。對此,詩人悲戚愁慘,哀慟萬分。而此時恰又有一群大雁呱呱南飛,凄唳的叫聲,使蕭殺的金秋更添了幾分凄涼的氣氛。傳說雁群中領頭的,都是失去配偶的老雁,因孤苦伶仃,再加知前途艱險,故其叫聲分外凄涼。詩人此時際遇與“老雁”相近。上年,老妻病故;本年,幼女夭亡,國家的前途又復如此,故于老雁的叫聲尤感揪心。同時,此處也有以秋雁哀鳴,來喻中原人民的流離失所,奔走呼號的意思。詩人遠目飛鴻,心影相隨,際遇之悲,國衰之痛,充溢宇內。
登臨的所見所聞,莫不生悲;國事家事,皆不堪言。詩至此,似乎再說已屬多余。然而詩人畢竟是大手筆,頸聯又掉筆言其所思,使詩極盡波瀾起伏之致。詩人由明池聯想到昆明池,又由昆明池之黑灰聯想到剛停的暴雨及暫時平息了的戰亂,遂幻想劫火亦有終歸息滅的。但幻想不等于現實,盡管詩人不甘亡國,想入非非,可這一廂情愿一經理智撞擊,便化為烏有,于是對句又言“神嵩何計得飛來”。“神嵩”(中岳嵩山)絕無從數百里之外飛來汴京之理,無救兵可求進而期望中岳來作屏障,可見詩人絕望之極。句中不說“無計”而說“何計”,著“何”字表現出詩人在絕望之中反復掙扎的幾多情思。
尾聯以阮籍自況。是時詩人久于悲痛,淚已無多,不堪眺望吹臺,只有追懷往事,感念“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徒增悲傷了,故有“莫傍”二字。可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從這自我克制、收斂之辭中,更能體味到詩人淚往心里流那凄婉哀絕的悲傷,收到曲折有致,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創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八月,詩人應召入朝,任尚書都省掾,全家也隨同遷居汴京。是時,戰爭形勢日益惡化,蒙古軍三路齊發,右翼直指金朝首都汴京。第二年正月,金兵在鈞州(在今河南禹州)三峰山全軍潰敗,蒙古大軍趁勢長驅直入,于三月包圍了汴京。四月,金哀宗遣使求和,這才得以解圍。蒙古退兵之后,詩人趁雨后天晴,登上汴京官城的北門丹鳳門眺望四處,只見兵燹過后,滿目瘡痍。詩人想到國家將亡的命運,想到圍城期間三女阿秀的病夭,國恨家愁一齊涌來,心中不由得哀痛欲絕,揮筆寫下了這首詩篇。
元好問簡介
金朝·元好問的簡介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元好問的詩(100篇)〕猜你喜歡
齊天樂·送童甕天兵后歸杭
相逢喚醒京華夢,吳塵暗斑吟發。倚擔評花,認旗沽酒,歷歷行歌奇跡。吹香弄碧,有坡柳風情,逋梅月色。畫鼓紅船,滿湖春水斷橋客。
當時何限俊侶,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卻載蒼煙,更招白鷺,一醉修江又別。今回記得。再折柳穿魚,賞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說。
浣花溪記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