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雨”譯文及注釋
譯文
老態龍鐘的隱士不熟悉農事耕作,大開窗戶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陰晴變化。
屋前的江流與屋后的山嶺云氣無阻,連綿起伏的山脈與層層翠染的幽林送來隆隆雨聲。
水域吹來的風壓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烏云翻涌的山脊明明滅滅。
我不嫌棄居所破敗漏雨,正好借此風雨洗刷軍隊的兵甲刀槍。
注釋
山客:隱士。晉葛洪《抱樸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群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
龍鐘: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
不解耕:這里指不熟悉農事。
開軒:開窗。
危坐:古人以兩膝著地,聳起上身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嚴肅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云氣:云霧,霧氣。
萬壑(hè)千林:形容眾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溝。
海:這里指暴雨。
山角:山的轉角向外突出處。
晦(huì):昏暗不明。
乾(gān):“干”字的異體字,干燥。
甲兵:盔甲和兵器。
“觀雨”鑒賞
賞析
詩首聯點明了詩人此時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行為;頷聯寫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頸聯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對局勢的企望;尾聯用典,寫觀雨感受,表現對抗金勝利的渴望。該詩雖然寫的是雨景,但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關注。
“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點明了詩人此時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行為?!吧娇汀笔窃娙俗灾^,“客”點明處境,“龍鐘”寫詩人精神狀態;“不解耕”表明詩人不會(懂)農桑。這里,與其說作者在介紹自己,不如說他在述說那個不幸的時代。寓居異鄉,是因為國破家亡;精神疲憊,是因為顛沛流離;不事農桑,是由于在這戰亂擾攘的年代無法進行和平生產。首聯的出句,寫出了詩人對這個特定時代的鮮明態度,是因,是“客”;對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現了詩人鄭重的神態及沉重的心情?!瓣幥纭笔沁\用雙關,既是天氣的變化,也是當時抗金時局的動態。這又與前面的“不解耕”自然銜接,“觀雨”與“時局”二者圓和無跡。
“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寫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江壑林嶺,風起云涌,雨聲陣陣。詩人既寫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現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緒:廣大地域的風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個國家顛覆播遷的寫照。這里不單寫雨景,也是在寫時局,最高統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勢如破竹,這里的“云”“雨”又是兩層含義巧妙的融會在一起。
盡管云雨的猛烈遮蔽萬物,雨中的萬物并沒有全然屈服,時局也并非黑暗一片。烏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搖搖欲墜的危局中也有一絲生機(這里主要是指當時的長沙守帥向子湮的積極抗金舉動)。頸聯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對局勢的企望。竹枝頑強地挺立著,高高的山角上、大風吹掀處露出了光明。這里詩人對雨勢變化觀察的細致入微,表明他對現實的高度關注。
尾聯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詩句,對句也是老杜的“凈洗甲兵長不用”詩句的化用,在此均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個典故:武王伐殷時,天降大雨,姜太公說:“這是上天在為我們洗刷兵甲,助我伐紂!”我大宋王朝如果興兵伐金,也可以借助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個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當然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積極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戰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奮進的輿論氛圍等等,與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壓迫勢力、飄搖欲墜的危勢等等是不同的(這也是廣義的“雙關”)。這是作為意象的多義性決定的,更是詩人關心時局、希望政局好轉的本意決定的。
當然,全詩還運用了擬人、對仗等辭格,使得氣韻雄沉;但關鍵還是雙關的應用,把眼前的自然現象、把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觀感與對現實的焦灼而深刻的思慮天衣無縫般地有機融為一爐,拓寬了詩歌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內涵,氣足神完,極具審美意義,是陳與義現存詩中的精品。
創作背景
《觀雨》作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兵在東南戰線攻破臨安(今杭州)、越州,繼而從海上追擊宋朝皇帝,高宗從明州逃至溫州。在兩湖(湖南湖北)一線,金兵于1130年春天進逼湖南長沙。當年二月長沙守帥向子湮積極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形勢略有好轉。詩人在卞京(今河南開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陽,此時正住在貞牟山上。一場夏雨翩然而降,詩人的思緒也隨著雨絲在紛飛。該詩雖然寫的是雨景,但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關注,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
陳與義簡介
宋代·陳與義的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陳與義的詩(11篇)〕猜你喜歡
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短歌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墜。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專征,為仲尼所稱。
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鬃铀鶉@,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狈蚰芤源笫滦∫?。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惫旅孔x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芍^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