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競相怒放,春意正濃。身邊一壺美酒,手中一支釣竿,世上這樣自由快樂的人有幾個?
注釋
漁父:詞調(diào)名,又名“漁父詞”、“漁歌子”,單調(diào),正體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浪花:一作“閬(láng)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隊春:指桃李盛開,由近及遠(yuǎn),好像隊列有序一樣排列著。
一竿身:一根釣竿。身,一作“輪”,一作“鱗”。
快活:一作“世上”。
儂(nóng):我,江南口語。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題畫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是詞人為南唐內(nèi)供名畫家衛(wèi)賢繪制的《春江釣叟圖》所題。 ?
賞析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據(jù)《南唐書·后主紀(jì)》載:“文獻(xiàn)太子惡其有奇表,后主避禍,惟覃思經(jīng)籍。”由此,也有人認(rèn)為,這首詞是“后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并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xiàn)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也有道理。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就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fēng)”,寫漁父的快樂逍遙。從詞意上看,此詞耽于隱逸、格調(diào)不高,當(dāng)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隊”后著一“春”字,不僅顯示出桃李的生機(jī),而且又透出別樣的俏皮,繪出明暢絢麗的意境。這兩句寥寥數(shù)字便將畫中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畫中的主人公漁父,趁著春江水漲,駕一葉小舟,隨水順風(fēng)而下;好風(fēng)推舟行進(jìn),輕舟分浪飛駛,浪花迎面而來,如濺起千里雪;漁父心中開懷,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兩岸桃紅李白,列隊相隨,花樹多情,漁父恬暢。
余下三句描寫了漁父的裝束,是點睛之筆,寫出了漁父淡泊瀟灑的人生境界。兩個三字句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也是錘煉的結(jié)果:“一壺酒”寫出漁父的精神狀態(tài);“一竿綸”點明漁父的職業(yè)和身份。單說“一壺酒”,也許還可以聯(lián)想到別的人;但緊跟著說“一竿綸”,則肯定是漁父無疑了。末句突現(xiàn)高峰——“世上如儂有幾人”,這句話是漁父的自述:在塵世上,像我這樣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這位釣叟,無風(fēng)波之險,而有自然之樂,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樂趣。他擺脫世俗的羈絆,避開名利的枷鎖,自在逍遙,令人羨慕不已。
這首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
李煜簡介
五代·李煜的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shù)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李煜的詩(81篇)〕猜你喜歡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yù),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jì)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qiáng)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jì)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qiáng)敵爭,倘更為禍?zhǔn)肌9抒晁畱?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yáng)州更募,亦復(fù)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lǐng)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shù)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yù)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shù)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shù)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qiáng)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jù)有當(dāng)州,孤復(fù)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qiáng)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dāng)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dāng)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zhí)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fù)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qiáng),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jì),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zé)也。
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xué)飛術(shù)。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內(nèi)宴奉詔作
三十年前學(xué)六韜,英名常得預(yù)時髦。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
庭前昨夜秋風(fēng)起,羞睹盤花舊戰(zhàn)袍。(睹 一作:見)
悲憤詩
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海內(nèi)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zé)o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長驅(qū)西入關(guān),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dāng)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復(fù)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fù)非鄉(xiāng)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dāng)復(fù)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dāng)發(fā)復(fù)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dú)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zhuǎn)轍。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fù)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fù)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yuǎn)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fù)強(qiáng)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fù)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綠頭鴨 和馬九皋使君湖上即事
別來時。綠箋猶寄相思。自當(dāng)年、黃州人去,不煩朱粉重施。翠屏寒、秋凝古色,朱奩空、影淡芳姿。蝶抱愁香,鶯吟怨曲,殘紅一片洗胭脂。更誰汲、香泉菊井。寂寞水仙祠。西泠*、苔衣生滿,懶曳筇枝。尚依依、月移疏影,黃昏翠羽□差。問丹砂、石涵墜井,尋古寺、金匾題詩。歲晚江空,童饑鶴瘦,匆匆舍此欲何之。且重和,四時漁唱,象管寫烏絲。仙翁笑、梅花折得,上鬧竿兒。
法惠寺橫翠閣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
吳山故多態(tài),轉(zhuǎn)側(cè)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dú)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