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宴奉詔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三十年前我就熟讀了兵書《六韜》,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豪。
曾經因為國家危難披金甲征戰不辭辛勞,而今依然位低身閑,也不愿賣掉心愛的寶刀。
膀臂強健,尚嫌鐵弓弓力太軟;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戰地上高飄的煙云。
昨夜庭前秋風乍起,敵人入境侵擾,苦惱不能策馬疆場,羞看這帶有團團花紋的舊戰袍。
注釋
內宴奉詔作:《宋史·曹翰傳》題作《退將詩》。內宴,皇帝設于宮內的宴會。詔,皇帝的命令。
六韜:古代兵書名。傳說為周朝呂尚(即太公望)所作。實為漢人依托。全書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部分,故稱《六韜》。
時髦:指一時的杰出人物。
金甲:戰場上用作護身的盔甲,這里指代戎馬生涯。
賣寶刀: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賣刀,仍盼為國再立新功。
臂健:膀臂強健,形容力氣很大,不服老陣云戰地的云氣這里含有戰陣之意。
弓力:弓的張力。
陣云:戰地煙云。
秋風起:比喻上陣殺敵的時刻。古時作戰常常選擇在秋天所謂“沙場秋點兵”即指此而言。
盤花:回旋的花紋,繡在戰袍上。
盤花:戰袍上的團狀花紋。
“內宴奉詔作”鑒賞
賞析
此詩抒寫詩人自己空懷武藝韜略卻投閑置散,不得建功立業的苦悶心情,躍現出一位渴望為國建立新功的老將形象;同時亦反映出宋朝建國后,最高統治者猜忌武將、重文抑武的真實情況。全詩感情充沛,語出自肺腑,筆力雄健,風格豪邁爽朗,對仗工整自然,用典貼切。
“三十年前學六韜,英名常得預時髦。”從青年時期寫起,頗有一種自豪感,曹翰說他自己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好學上進,孜孜不倦,研讀《六韜》,精通兵法,一心從軍為國建立戰功。由于懂得軍事,深知戰略,故能使自己的英名與當時的一些俊杰列在一起這里的“常得”二字,寫出了自信、自慰自豪的心情。此聯起得自然、平實,為后面的鋪敘、議論先開個好頭。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承前而升華,是傳誦一時的名聯,這兩句被寫入《宋史·曹翰傳》,曾受到宋太宗的贊賞。其精彩之處,不僅在于它對仗工整精妙,渾然天成,更在于它形象地概括了兩個不同的時代,深含感慨。在國難當頭之際,他頂盔貫甲,馳騁沙場,英勇對敵;當國泰民安的時候,盡管官俸不高,生活貧困,但也舍不得賣掉伴隨自己殺敵立功的寶刀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說,在戰時需要武器,在和平時也不能丟掉武器,有備無患,以防萬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對不賣寶刀加以深化,寫眼下自身狀況,論武藝,自己雖然步入晚年,但身體依然強健,臂力過人,刀馬嫻熟,尚覺鐵弓弓力太軟,不足以用論韜略,自己深通陣法,胸藏兵機,善于攻防。據《宋史·本傳》所載,曹翰幾次率兵征討,多獲勝利,立了不少戰功。可見這一聯所寫并非夸大之辭,基本上符合他的自身實際,體現了一種老當益壯的精神,和當年的老將廉頗、馬援有些相似。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睹盤花舊戰袍。”以委婉之辭,傾訴心曲,怨而不怒。曹翰所歷三朝,為一代名將在這金風蕭瑟,“沙場秋點兵”的時刻里,作者不能身赴邊陲,征討對敵,而在宮中參加內宴,只能低頭看自己舊戰袍上的“盤花”,所以產生慚愧之感。這里的羞”字用得很準確,它生動地表現了將軍本色和老人的拳拳愛國之情,太宗為之“惻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此詩塑造了一位渴望為國建立新功的老將形象;同時亦反映出宋朝建國后,最高統治者猜忌武將、重文抑武的真實情況。全詩語出肺腑、感情充沛,筆力雄健,風格豪邁爽朗。
創作背景
據《宋詩紀事》卷二引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載:曹翰隨太祖平定江南有功,歸后戍衛禁宮,數年不得升遷一日,太宗在宮內設宴,曹翰因是武官,未得參與,于是他向太宗說道:“臣少亦學詩,亦乞應詔。”太宗笑而許之,說:“卿武人,宜以刀字為韻。曹翰拿起筆來,頃刻間便作好此詩。太宗覽后,為之“惻然”下令將曹翰“驟遷數級”。
曹翰簡介
宋代·曹翰的簡介

曹翰(924年—992年),大名(今河北大名東)人,北宋初年名將。曹翰初隸后周世宗帳下,從征高平與瓦橋關。轉仕北宋后,又從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年),為均州刺史兼西南諸州轉運使,督運軍餉供應入蜀大軍,先后參預鎮壓全師雄及呂翰領導的叛亂。開寶年間,主持塞河有成績。又參與平南唐,攻克江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從太宗滅北漢,旋從攻契丹。次年,為幽州行營都部署。以私市兵順,流錮登州。雍熙年間,起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分司西京。淳化三年(992年),曹翰去世,追贈太尉,謚號武毅。
...〔? 曹翰的詩(1篇)〕猜你喜歡
紅樓夢十二曲·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
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