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99 個禮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情誼深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yī guān lǐ yuè衣冠禮樂 |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 |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
zhì xīn cháo lǐ至心朝禮 | 至心:誠心。指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釋道》:“《晉書·王嘉傳》:‘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按,道經云‘至心朝禮’,本此。” |
lǐ shē níng jiǎn禮奢寧儉 | 禮義過多而煩雜,不如儉約些。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
sān chá liù lǐ三茶六禮 |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 士昏禮》。 |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
lǐ xián xià shì禮賢下士 | 禮:以禮相待;對待有禮貌;賢:指賢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謙居于別人之下;以示對人尊敬;士:舊指有知識學問的人。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舊時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員尊敬和 重視人才。 | 《新唐書 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
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禮輕情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dǎo dé qí lǐ導德齊禮 |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lǐ yì lián chǐ禮義廉恥 | 有禮節;講道義;尚廉潔;知羞恥。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范。 | 管仲《管子 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mù lǐ chén cān暮禮晨參 | 謂早晚禮佛參禪。 |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三折:“我每日家暮禮晨參。你道是暮禮晨參,怎如俺野眠浪宿。” |
lǐ xián jiē shì禮賢接士 | 禮:表示敬意;接:接納。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去結交或接納。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三年為蜀帥,惠化大行,不事威儀,禮賢接士。” |
lǐ yí zhī bāng禮儀之邦 |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現在卻連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見面,還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點文化也沒有。” |
tōng shū dá lǐ通書達禮 | 謂通詩書,懂禮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原來田氏是東村田貢元的女兒,倒有十分顏色,又且通書達禮。” |
zhī shū zhī lǐ知書知禮 | 有才學,懂禮儀。 | 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
jiā wú cháng lǐ家無常禮 | 謂家人之間平居不必拘禮。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行者道:‘孩兒,家無常禮,不須拜;但有甚話,只管說來。’” |
fén xiān lǐ bài焚香禮拜 | 焚香:點燃香火。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靈行禮跪拜。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
ào màn shǎo lǐ傲慢少禮 | 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3回:“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
é cún lǐ fèi鵝存禮廢 | 存:保存。指古代禮節形式已經消亡,僅存食物。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如今卻把這奠雁的古制化雅為俗,差個家人送來,叫作通信,這就叫做鵝存禮廢。” |
shī lǐ rén jiā詩禮人家 | 世代讀書以傳統封建禮教為行為準則的人家。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他是詩禮人家,又有莊田地土,頗過得日子。”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
lǐ shùn rén qíng禮順人情 | 指禮是順乎人之常情,人與人共處必須遵守的規范。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卓茂傳》:“律設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無怨惡。” |
lǐ fèi yuè bēng禮廢樂崩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混亂,動蕩不寧 | 漢·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 |
shí lǐ zhī shū識禮知書 |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屬,寂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達禮 | 謂有學問懂禮儀。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況甥女雖系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禮,有才有德,不減古之列女,豈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zhī shū shí lǐ知書識禮 | 有文化,懂禮貌。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
bó wén yuè lǐ博文約禮 |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zhī shū tōng lǐ知書通禮 | 有才學,懂禮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6回:“看了柴進、燕青出言不俗,知書通禮,先自有八分歡喜。” |
bēi lǐ hòu bì卑禮厚幣 | 卑禮:謙恭的禮節;厚幣:厚重的幣帛。比喻聘請人員的鄭重殷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世家》:“惠王數敗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
gōng ér yǒu lǐ恭而有禮 | 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來而不往非禮也 | 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kuí lóng lǐ yuè夔龍禮樂 | 夔龍:虞舜的兩個大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
fēn tíng kàng lǐ分庭抗禮 | 庭:庭院;抗:對等;相當;抗禮:行平等的禮。古時賓客和主人相見;分別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對方以平等或對等的關系相處;不分上下。有時比喻互相對立或搞分裂、鬧獨立。 | 莊周《莊子 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
màn tiáo sī lǐ慢條斯禮 | 見“慢條斯理”。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0回:“一個風火事,還象尋常慢條斯禮兒的。” |
fù ér hào lǐ富而好禮 | 禮: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富有而又彬彬有禮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ào màn wú lǐ傲慢無禮 | 指態度傲慢,不講禮貌。 | 《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 |
shī shū lǐ yuè詩書禮樂 | 古代儒家六經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fén xiāng dǐng lǐ焚香頂禮 | 猶焚香禮拜。 | 《西湖佳話·六橋才跡》:那杭州百姓,前番受過他的恩惠,今又聽得他來,不勝歡喜,大家都打點焚香頂禮遠接。” |
lǐ wú bù dá禮無不答 | 禮:禮數。一方以禮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禮相報。 | 《禮記·燕義》:“君舉旅于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 |
é shǒu jiā lǐ額手加禮 | 表示敬意。 | 章炳麟《與上海國民黨函》:“外人之額手加禮者,今且相與鄙夷。” |
kè jǐ fù lǐ克己復禮 | 克: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
qiān jīng yǐn lǐ牽經引禮 | 援引經典。 | 《北齊書·杜弼傳》:“高祖罵之曰:‘眼看人瞋,乃復牽經引禮!’叱令出去。” |
bēi cí hòu lǐ卑辭厚禮 | 卑:謙抑。指言辭謙遜,禮物豐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 |
dǐng lǐ mó bài頂禮膜拜 |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0回:“這句話傳揚開去,一時哄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 |
kē tóu lǐ bài磕頭禮拜 | 磕頭: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碰地。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禮。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行禮。 |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你只望著大安州磕頭禮拜。” |
shī lǐ fā zhǒng詩禮發冢 | 冢:墳墓;發冢:盜墓。儒生們用詩禮之教來盜墓。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
jiǎn bù zhòng lǐ儉不中禮 | 指節省太過而不合于禮 | 《詩經 唐風 蟋蟀序》:“《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之。” |
fán lǐ duō yí繁禮多儀 | 繁:多而雜。禮節繁復儀式過多。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
yǐ lǐ xiāng dài以禮相待 | 禮:儀禮;應有的禮節;待:對待;接待。用應有的禮節來對待別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宋江以禮相待,用好言撫慰。” |
lǐ huài yuè bēng禮壞樂崩 | 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范。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 《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
jiā cháng lǐ duǎn家長禮短 | 同“家長里短”。 | 《西游記》第四二回:“他問我甚么家長禮短,少米無柴的話說,我也好信口捏膿答他。” |
màn tiáo sī lǐ慢條廝禮 | 見“慢條斯理”。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那春梅只顧不進房來,叫了半日,才慢條廝禮,推開房門進來。” |
lǐ shì qīn xián禮士親賢 | 禮: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識的人,親近有才德的人。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禮士親賢急訪求,卑辭枉駕會儒流。” |
màn téng sī lǐ慢騰斯禮 | 見“慢條斯理”。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既是明天一黑早要復命的,怎么還你們慢騰斯禮的呢?” |
děng lǐ xiāng kàng等禮相亢 |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 漢 劉向《說苑 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 |
zhāo xián lǐ shì招賢禮士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宋·陳亮《酌古論·曹公》:“……光輔漢帝,招賢禮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
lǐ yuè bēng huài禮樂崩壞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 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后》:“莊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
fēn tíng kàng lǐ分庭伉禮 | 見“分庭抗禮”。 |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
zhé jié lǐ shì折節禮士 | 屈己待人,尊重有見識有才能的人。 | 《明史·張居正傳》:“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禮士。” |
shī lǐ zhī jiā詩禮之家 | 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 明·郎英《七修類稿》卷十六:“因仍茍且,多為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此是耶!” |
lǐ wéi qíng mào禮為情貌 | 意謂一個人的禮儀容止為內心的顯現。情,情意;貌,容儀。貌和情互為表里。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 |
chén cān mù lǐ晨參暮禮 | 早晚參拜。 | 元·鄭光祖《梅香》第一折:“從今日起,那有心彈琴講書,只索每日晨參暮禮,將此香囊供養者。” |
cháng zhāi lǐ fó長齋禮佛 | 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
gān yán hòu lǐ甘言厚禮 | 甜美的言辭,厚重的禮品。亦作“甘言厚幣”。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悉斬送彌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賊。” |
shāo xiāng lǐ bài燒香禮拜 | 敬奉神佛的一種儀式。 | 《晉書·佛圖澄傳》:“王度疏斷,漢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 |
fán wén rù lǐ繁文縟禮 | 繁:雜而多;文:儀式;縟:繁重。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余的事項。 | 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謁清宮,朝太廟,繁文縟禮,予心懵然。” |
jù ào wú lǐ倨傲無禮 | 倨傲:傲慢。指人高傲自大,對人沒有禮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8回:“且說唐玄宗因內監馮神威奏言安祿山不迎接詔書,倨傲無禮,心中甚怒。” |
jiàn lǜ dǎo lǐ踐律蹈禮 | 指遵循禮法。 | 《北齊書 文宣帝紀》:“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 |
lǐ bù qīn shòu禮不親授 | 授:給予。古代認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相授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董祀妻傳》:“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 |
màn tiáo sī lǐ慢條絲禮 | 見“慢條斯理”。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你問他,我去時還在廚房里雌著,等他慢條絲禮兒才和面兒。” |
zhāo cān mù lǐ朝參暮禮 | 參:參拜;禮:表敬意。早晚參拜。形容態度虔誠。 | 明·無名氏《女姑姑》楔子:“貧僧遠離貪嗔癡惡,朝參暮禮,上報四重恩,下資三涂苦,唯愿大眾檀那早登彼岸。” |
fán wén rù lǐ煩文縟禮 | 繁瑣而不必要的禮節。 | 《朱子語類》卷二四:“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周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 |
shī lǐ chuán jiā詩禮傳家 | 謂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詩禮傳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傾逝。” |
rù lǐ fán yí縟禮煩儀 | 指煩瑣的禮儀。 | 明 唐順之《與王堯衢書》:“其于塵俗奔走、縟禮煩儀之事,既以其溷擾而獨避之。” |
lǐ ràng wéi guó禮讓為國 |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zhī wén dá lǐ知文達禮 | 達:懂得。有才學,懂禮儀。 | 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你既這等知文達禮,曉得敬重我……便饒你性命。” |
yán zhī yǒu lǐ言之有禮 | 說的話有道理。 | |
lǐ xián yuǎn nìng禮賢遠佞 | 禮:表示敬意;遠:疏遠;佞:善于運用花言巧語獻媚的人。敬重有才德的人,遠離巧言獻媚的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0回:“趙盾等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 |
míng méi zhèng lǐ明媒正禮 | 猶言明媒正娶。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回:“老爺老奶奶明媒正禮與大爺娶的正頭妻,上邊放著老爺老奶奶,誰敢休?” |
jìng xián lǐ shì敬賢禮士 | 禮:以禮相待,尊重。士:古時稱有學問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學識出眾的人。 | 《晉書·張軌傳》:“實子安遜,學尚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為郎中。” |
lǐ duō rén bù guài禮多人不怪 | 對人多行禮儀,人不會怪罪。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1回:“橫豎‘禮多人不怪’,多作兩個揖算得什么!” |
xū wén fú lǐ虛文浮禮 | 沒有意義的,表面應酬的禮數。 | |
qīng báo wú lǐ輕薄無禮 | 指輕佻浮薄,不知禮儀。 | 明·葉憲祖《鸞鎞記》:“那溫庭筠這等輕薄無禮,小人也為著一事,丞相爺差去見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場。” |
lǐ xiān yī fàn禮先壹飯 | 指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壹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也指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 | 《國語·越語上》:“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亦作“禮先一飯”。 |
ài lǐ cún yáng愛禮存羊 | 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zhī shū dá lǐ知書達禮 |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 《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 |
xū wén rù lǐ虛文縟禮 | 虛:虛假;縟:繁復,繁瑣。虛偽的儀式,繁瑣的禮節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蓋英倫爾時,虛偽滿于社會,以虛文縟禮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輒謂之惡人。” |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禮之用,和為貴 | 和:和諧,協調。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和諧為本。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
dūn shī shuō lǐ敦詩說禮 | 敦:敦厚。詩:《詩經》。誠懇地學《詩》,大力講《禮》。舊時統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溫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禮的規定辦事。 | 許地山《在費總理的客廳里》:“假使人來查辦,一領他們到這敦詩說禮之堂來看看,捐冊、帳本、褒獎狀……他們還能指摘什么?” |
lǐ xiān yī fàn禮先一飯 | 見“禮先壹飯”。 | 清·錢謙益《答王于一秀才論人》:“以仆禮先一飯,為識路之老馬。” |
bīn bīn yǒu lǐ彬彬有禮 | 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樸兼備貌。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3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禮。” |
lǐ huài yuè quē禮壞樂缺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缺:殘破,廢缺。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 《梁書·徐勉傳》:“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準。” |
lǐ qīng rén yì zhòng禮輕人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shī lǐ zhī xùn詩禮之訓 | 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
fù lǐ kè jǐ復禮克己 | 克:克制,約束;克己:約束自己。指約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禮 | 《晉書·李充傳》:“室有善言,應在千里,況乎行止,復禮克己。” |
lǐ bēng yuè huài禮崩樂壞 | 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 清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
lǐ shàng wǎng lái禮尚往來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qǐng kè sòng lǐ請客送禮 | 宴請客人,饋贈禮物。 | 鄧小平《軍隊整頓的任務》:“有的部隊請客送禮,修建樓堂館所。” |
xiān lǐ hòu bīng先禮后兵 |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