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ān xīn lè yì甘心樂意 | 甘心:心里樂意。心里完全愿意,毫不勉強。 | 老舍《四世同堂》:“但是為了錢先生的恢復健康,就是冬天沒有皮袍穿,他也甘心樂意。” |
hóng yì miǎo zhǐ閎意眇指 | 宏大微妙的意旨。 | 《漢書·揚雄傳下》:“今吾子乃抗辭幽說,閎意眇指,獨馳騁于有亡之際,而陶治大爐,旁薄群生,歷覽者茲年矣,而殊不寤。” |
chā qiáng rén yì差強人意 | 差:稍微地;強:振奮。原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形容某人某事還不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
yì rě qíng qiān意惹情牽 | 惹:引起。牽:牽掛。引起情感上的纏綿牽掛。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zhān qíng gù yì瞻情顧意 | 因有交情而互相照應或通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關礙處。” |
kuài xīn mǎn yì快心滿意 | 見“快心遂意”。 | 《豆棚閑話·藩伯子散宅興家》:“說到傷心之處,恨不在地下挖他做官的起來,像伍子胥把那楚平王鞭尸三百,才快心滿意哩。” |
shēng yì àng rán生意盎然 |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樣子。 | |
quán quán zhī yì惓惓之意 | 惓惓:懇切。誠懇的心意。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知章奉意,到家宣諭李白,且備述天子惓惓之意。” |
xīn dī yì jǔ心低意沮 | 情緒消極低沉。 | 漢·申屠蟠《為侯氏女玉奏記外黃令》:“今聞玉幽執牢檻,罪名已定,皆心低意沮,悵恨長嘆。” |
chū qí bù yì出其不意 | 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意料到。原指作戰時;在對方料想不到或沒有準備時;進行突然襲擊。現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bù hǎo yì sī不好意思 | ①表示礙于情面而只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為情。 | |
èr xīn sān yì二心三意 | 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樁正事,豈有二心三意?” |
gāo qíng yuǎn yì高情遠意 | 見“高情遠致”。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西昆體》:“義山詩世人但稱頌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
bù yǐ wéi yì不以為意 |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對人、對事抱輕視態度。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
xīn láo yì rǒng心勞意冗 | 同“心勞意攘”。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昨夜個愁沒亂更長漏永,今日個神恍惚心勞意冗。” |
shén yáo yì duó神搖意奪 | 神:精神;意:心意;搖、奪:形容不能自持。神情為某件事物所吸引,不能自持。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畫壁》:“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思,身忽飄飄,如駕云霧。” |
tián bù wéi yì恬不為意 | 處之泰然,滿不在乎。 | 宋·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豈有仁圣在上,群賢并用,而肯恬不為意乎。” |
fàng yì sì zhì放意肆志 | 縱情而無所顧忌。 | 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
zì yì wàng xíng恣意妄行 | 恣意:任意,隨意;妄行:胡作非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 《漢書 杜周傳》:“曲陽侯要前為三公輔政,知趙昭儀殺皇子,不輒白奏,反與趙氏比周,恣意妄行。” |
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言有盡而音意無窮 | 語言有窮盡而含意沒有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 |
fēng qíng yuè yì風情月意 | 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同“風情月思”。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回:“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云愁;臉如三月桃花,暗帶著風情月意。” |
yī xīn xiàng yì依心像意 | 猶言稱心如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或者不拘那里天有緣在,等待依心像意尋個對得我來的好女兒為妻,方了平生之愿!”又卷四:“張廩生如此算計,若是后來依心像意,真是天沒眼睛了。” |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dé yì wàng xiàng得意忘象 | 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 | 忘記物象,得到真諦。 | 南朝·齊·劉邙《答竟陵王子良書》:“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 |
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禮輕情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yì sī yì sī意思意思 | 指略表心意或表面是那么回事。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第一趟上門來看老伯母,總要意思意思,新茶陳火腿,是我自己的孝敬。” |
xiàng xīn rú yì像心如意 | 順心如意。 | 《黃金世界》第一回:“只要于己有一絲的好處,且把良心歪到半邊,千方百計,竭力鉆謀,便像心如意了,還不住手。” |
xīn huāng yì jí心慌意急 | 同“心慌意亂”。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燈又半明半滅,又看見玉姐吊在梁間,心慌意急。” |
gé gāo yì yuǎn格高意遠 | 謂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 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xīn lǐng yì huì心領意會 | 見“心領神會”。 | 鄒韜奮《經歷》:“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著這個名詞,總是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
yì qì yáng yáng意氣洋洋 | 見“意氣揚揚”。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85回:“見其夫為晏子趕車,擁蓋策馬,意氣洋洋,甚自得也。” |
xīn huī yì lěng心灰意冷 |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
èr yì sān xīn二意三心 | 形容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堅定。 | 元 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你道順德者吉,逆天者兇,我怎肯二意三心,背義忘恩,有始無終。”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鳴 | 鳴:表達。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陳瑯《玉獅堂傳奇·回流記·罷宴》:“笑他井底響繁蛙,得意自鳴,甘居人下。” |
yán hé yì shùn言和意順 | 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們兩口兒言和意順,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
xīn gū yì qiè心孤意怯 | 謂心虛而膽氣不壯。 |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士卒本將,一朝相失,心孤意怯,難以有功。” |
shén gōng yì jiàng神工意匠 | 形容建筑、繪畫等構思精妙,非人力所能為。 | 趙樸初《平等院》詩:“豈只是象教莊嚴繼盛唐?更別有神工意匠。”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kè yì qiú gōng刻意求工 | 刻意:用盡心思;工:精致、完好。用盡心思使文章或工藝品更精巧。 |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二卷:“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 |
zhǔ qíng zào yì主情造意 | 指為首的、主謀的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把白勝押到廳前,便將索子捆了,問他主情造意。” |
shén lǐng yì zào神領意造 | 謂用心神領會和創造藝術形象。 | 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神領意造,恍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 |
chuàng yì zào yán創意造言 | 猶立意遣詞。 | 唐·李翱《答朱載言書》:“六經之詞也,創意造言,皆不相師。” |
yòng xīn yòng yì用心用意 | 猶言專心致志。 | 姚雪垠《長夜》九:“其實他并不想曉得正文中講些什么,他只在聚精會神地,用心用意地,向密密的方塊字群中尋找他所要尋找的一個字。” |
qíng tóu yì qià情投意洽 | 謂雙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 明·劉璋《飛花艷想》第一回:“三人談笑飲酒,正說得情投意洽,忽見抱琴進來道:‘外面劉相公來訪。’三人聽見,各不歡喜。” |
yì guǎng cái shū意廣才疏 | 意:意愿,志向。志向遠大,但才能淺薄。指志大才疏。 | 宋·楊萬里《陳公墓志銘》:“臣素不識浚,亦聞其人意廣才疏,雖有勤王之節,安蜀之功,然其敗事亦不少。” |
xīn ruǎn yì huó心軟意活 | 軟;溫和。比喻自己沒有一點主見,就是相信別人的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金桂聽見他婆婆如此說,怕薛蟠心軟意活了,便潑聲浪氣大哭起來。” |
hóng yì miào zhǐ閎意妙指 | 見“閎意眇指”。 | 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
qiǎn cí cuò yì遣辭措意 | 指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lǐ qīng rén yì zhòng禮輕人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dé yì mén shēng得意門生 | 最受老師欣賞的學生。門生;古代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他雖和咱們滿洲漢軍隔旗,卻是我第一個得意門生。” |
zì yì wàng wéi恣意妄為 | 任意胡作非為。恣意:任意;隨意;妄為:胡作非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20回:“吳主皓自改元建制,至鳳凰元年,恣意妄為,窮兵屯戍,上下無不嗟怨。” |
yì qì fēng fā意氣風發 | 意氣:意志和氣概;風發:形容俊偉豪邁。形容氣概豪邁;精神振奮。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發。” |
hóng qíng lǜ yì紅情綠意 | 形容艷麗的春天景色。 | 宋 文同《約春》詩:“紅情綠意知多少,盡入涇川萬樹花。” |
chèn xīn rú yì趁心如意 | 完全合乎心意。亦作“稱心如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后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 |
xīn yōng yì lǎn心慵意懶 | 情思倦怠,精神萎靡。 | 明·沈采《千金記》第四十出:“出乎無奈,每日做生活,做得心慵意懶。”: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多福]多時聽得母親三言兩語,絮絮聒聒,已自心慵意懶。” |
qiǎn cí zào yì遣詞造意 | 同“遣辭措意”。 | 吳晗《學習集·葬花詩和<白頭吟>》:“雖然文字不同,但遣詞造意,卻是有一脈相通之處的。” |
yán jìn yì yuǎn言近意遠 | 同“言近旨遠”。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
yán jiǎn yì gāi言簡意該 | 見“言簡意賅”。 | 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夫《論語》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多矣,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 |
wēn qíng mì yì溫情蜜意 | 見“溫情密意”。 | 楊朔《三千里江山》:“一個男人家,做什么婆婆媽媽的,做出些溫情蜜意,也不怕難為情?” |
chūn fēng dé yì春風得意 | 春風:春天和煦的風;得意:愿望得到滿足時的高興心情;和暖的春風使人覺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進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稱進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謀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歡暢。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ē yì shùn zhì阿意順旨 | 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順旨:順從君主意圖。曲意逢迎,順從君主的意圖。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人規戒》:“漢人于交友故舊,動存規戒,其不肯阿意順旨,以限于非義,此風凜然可喜。” |
yì wèi shēn cháng意味深長 | 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 宋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
guò yì bù qù過意不去 | 心里感到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那婦人頓羹頓飯,歡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過意不去。” |
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比喻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無意(多指男女戀愛)。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五十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
mìng cí qiǎn yì命辭遣意 | 亦作“命詞遣意”。運用文詞表達思想。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80卷:“然亦須得其命辭遣意方可。” |
zhuó yì zāi huā huā bù fā,wú yì chā liǔ liǔ chéng yīn著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 著意:用心。有心栽種的花沒開,無意插下的柳枝卻成了一片柳蔭。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沒得到,不經意的卻意外地取得了收獲。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蔭。” |
dé yì zhī zuò得意之作 | 指自己認為非常滿意的作品。 | 曹靖華《哪有閑情話年月》:“作者仿佛要為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
cū xīn dà yì粗心大意 | 粗:粗疏。形容做事不細心;不謹慎;馬馬虎虎。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忽然靈機一動,心中悟將過來:‘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進去,他怎得出來?’” |
huí xīn zhuǎn yì回心轉意 | 回、轉:掉轉、扭轉;心、意:心思。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chèn xīn kuài yì稱心快意 | 滿足心意。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若得如此,亡魂俱稱心快意了。” |
chèn xīn mǎn yì稱心滿意 | 稱心如意。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稱心滿意,就死何恨。” |
chèn xīn rú yì稱心如意 | 稱:符合;稱心:符合心愿。完全符合心意。 | 宋 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洞天誰道在、塵寰外。” |
duàn zhāng qǔ yì斷章取意 | 見“斷章取義”。 | 唐·張鷟《游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 |
yì duàn ēn jué意斷恩絕 | 情義和恩情斷絕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做兒的會做兒,做夜的會做爺,子父每無一個差遲,生各札的意斷恩絕。” |
yì qì yáng yáng意氣揚揚 | 意氣:意志;氣概;揚揚:得意昂揚的樣子。形容十分得意或氣概高昂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guǎ qíng báo yì寡情薄意 | 缺少情意。 | 《水滸傳》第一一○回:“公孫勝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來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
yì xīng suǒ rán意興索然 | 索然:全無,空盡。興致全無。形容一點興致也沒有。亦作“興致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xìng jìn yì lán興盡意闌 | 興:興致,興味;闌:殘,盡。興致和情趣都沒有了。 |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等到興盡意闌,便各自回去睡覺。” |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 |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dé yì wàng yán得意忘言 | (語言是表達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記住言辭了。現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 莊周《莊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èr sān qí yì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專一,反復無常。 |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外為御難,內實乞罪,既不見赦,而屠各二三其心,臨陣叛戾。” |
xīn huāng yì luàn心慌意亂 | 心里慌亂;沒有主意。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后,心慌意亂。” |
qíng zhì yì jìn情至意盡 | 指對人的情誼已經到極點。 | 唐 孔穎達疏《詩 大雅 板》:“我老夫教諫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盡,何為汝等而未知?” |
zhū yì zhī fǎ誅意之法 | 誅:懲罰,責備。以意圖和動機論罪,不問實際結果如何。也指深刻的議論。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集注:“夾子之言,亦《春秋》誅意之法也。” |
qì mǎn yì dé器滿意得 | 驕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毛成翼長,蟬蛻泉壤,便自軒昂,目不步足,器滿意得,視人猶芥。” |
má bì dà yì麻痹大意 | 麻痹:一種病態;身體某部分肢體失去知覺。比喻對事物現象不經心;失去警覺;粗心大意。 | 巴金《堅強戰士》:“我要當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 |
kōng tán kuài yì空談快意 | 快意:使內心感到痛快。信口開河地高談闊論,卻不付諸行動,只是為了口頭痛快。 | 毛澤東《論持久戰》:“或者只是空談快意,并不準備真正去做。” |
yǎn yì xīn qī眼意心期 | 期:期望。眼中意會,心中期許。指嘴上雖然沒說話,但雙方的目光交流,心意相通。 | 唐·韓偓《青春》詩:“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終擬約秦樓。” |
xiàng xīn shì yì像心適意 | 隨心所欲。 |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畔房小姐]自恃是太師爺的女兒,凡事像心適意,敢作敢為。” |
tóng xīn yī yì同心一意 | 心志一致。 |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ē yì gǒu hé阿意茍合 | 阿:迎合,曲從;茍:茍且;茍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愿,無原則地附和。 | 東漢 班固《漢書 公孫劉車王楊蔡陳鄭傳贊》:“阿意茍合,以說其上。” |
màn bù jīng yì漫不經意 | 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 郭沫若《文藝論集 <瓦特 裴德的批評論>》:“有時不能瑩然徹底而變化,好像漫不經意地在四處爆發著一個優美的結晶。” |
chèn xīn xiàng yì趁心像意 | 猶言稱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滿足,遂。趁,通“稱”。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論起吳衙內,只算做半饑半飽,未能趁心像意。” |
zhí wén hài yì執文害意 | 謂拘泥于字面而損害內容。 |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 |
xīn máng yì jí心忙意急 | 猶心慌意亂。 | 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一折:“見一人急高呼驟征踠,慌的我兜戰馬急回還,心忙意急將人盼。” |
ēn duàn yì jué恩斷意絕 |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 明 無名氏《認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見了你的親娘,莫漏泄,休將我恩斷意絕,可憐我無家無業。” |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cí jiǎn yì gāi辭簡意賅 | 簡:簡練;賅:完備。言辭簡練,意思完備。 | 《清史稿·刑法制》:“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意賅,易致舛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