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ān gào tóu zhù三告投杼 | 比喻流言數(shù)傳能使人信而轉(zhuǎn)疑。 | 《戰(zhàn)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覽四 | 比喻說話拉扯,沒有中心。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覽四。” |
yǐ jiǔ sān fēn zuì倚酒三分醉 | 倚:倚仗。仗著喝點酒就裝出醉態(tài)來。形容借一點因由,故意擴大事態(tài)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4回:“賈璉見了人,越發(fā)‘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風(fēng)來,故意要殺鳳姐兒。” |
sān wǔ chéng qún三五成群 | 三個一伙;五個一群;指幾個人在一起。 | 明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
yóu xì sān mèi游戲三昧 | 原為佛家語,意思是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也比喻事物的精義、決竅。后指用游戲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 | 宋 陳巖肖《庚溪詩話》下卷:“東坡謫居齊安,時以文筆游戲三昧。” |
sān bù liǎng jiǎo三步兩腳 | 快速行走貌。 | 周立波《民兵》:“她靸著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cè)鋪的跟前。” |
yī bō sān zhé一波三折 | 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xiàn)比喻文章的結(jié)構(gòu)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 《宣和書譜 太上內(nèi)景神經(jīng)》:“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 |
sān cáo duì àn三曹對案 | 指審問對質(zhì)。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第一殿秦廣大王即差鬼使催請陛下,要三曹對案。” |
rì shàng sān gān日上三竿 | 太陽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樣高。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 宋 楊億《勸石集賢飲》詩:“日上三竿宿霧披,章臺走馬帽檐欹。” |
tuī sān tuī sì推三推四 | 同“推三阻四”。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7回:“你這家伙膽小怕死,還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個人也敢去!” |
sān huí wǔ cì三回五次 | 多次。 | 元·戴善夫《風(fēng)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
sān xǐ chéng dōu三徙成都 | 相傳舜三度遷移,百姓慕德而從,所至處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舜有膻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有十萬家。” |
èr sān qí jié二三其節(jié) | 二三:指不專一。三心二意,沒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專,反復(fù)無常。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語曰弈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二三其節(jié),可以推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 |
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三折肱,為良醫(yī) | 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成為內(nèi)行。也指高明的醫(yī)道。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jūn zǐ sān jiè君子三戒 | 戒:戒規(guī)。君子有三條戒規(guī):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斗;老年時戒貪圖。 | |
zhé bì sān gōng折臂三公 | 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jiān)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yīng)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
diū sān wàng sì丟三忘四 | 見“丟三落四”。 |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sān nián wǔ zǎi三年五載 | 載: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長的幾年時間。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 |
sān jiāng qī zé三江七澤 | 泛指江河湖澤。 | 唐·李白《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
yī guó sān gōng一國三公 |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quán)不統(tǒng)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 | 見“挑三揀四”。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為你黑間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這么個媳婦,你還挑三嫌四的。” |
yī shí sān kè一時三刻 | 同“一時半刻”。 | 清·李漁《凰求鳳·夥媒》:“機緣湊,把愁腸暫丟,便難成,也一時三刻展眉頭。” |
èr táo shā sān shì二桃殺三士 | 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jīng)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 |
lián èr bìng sān連二并三 | 同“連三接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只見兩邊鋪面排山也似價開著,大小客店也是連二并三。” |
sān yáng kāi tài三陽開泰 | 《周易》稱爻連的為陽卦,斷的為陰爻,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 | 《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
yī rì sān suì一日三歲 | 《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后以“一日三歲”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 《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liǎng miàn sān dāo兩面三刀 | 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兩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是這鄭州城里第一個賢慧的,倒說我兩面三刀,我搬調(diào)你甚的來。” |
sān wèi yī tǐ三位一體 | 比喻三個人、三件事或三個方面聯(lián)成一個整體。 | 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為什么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xiàn)抗戰(zhàn)’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 |
huǒ mào sān zhàng火冒三丈 |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憤怒。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 |
èr mǎn sān píng二滿三平 | 同“三平二滿”。 | 宋·陳亮《三部樂·七月送丘宗卿使虜》詞:“小屈穹廬,膽二滿三平,共勞均佚。”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wèi kě quán pāo yī piàn xīn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sān fēn sì rén,qī fēn sì guǐ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詈詞。罵人長相難看。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āi sān dǐng wǔ挨三頂五 | 形容人多,連接不斷。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窮馬周遭際賣塠媼》第五卷:“但見紅塵滾滾,車馬紛紛,許多商販客人馱著貨物,挨三頂五的進店安歇。” |
tí jiàn sān xún蹄閒三尋 | 指馬奔走時,前后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同“蹄間三尋”。 | |
jìng yī zhōu sān徑一周三 | 徑:圓的半徑;周:圓的周長。即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比為1:3,比喻兩者相差很遠(yuǎn)。 | 《周髀算經(jīng)》上卷:“勾股圓方圖。”漢 趙爽注:“圓徑一而周三。”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三過家門而不入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陶鑄《崇高的理想》:“如眾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 |
rào liáng sān rì繞梁三日 | 繞梁:在房梁間繚繞飄蕩。(余音)環(huán)繞屋梁旋轉(zhuǎn)三天。形容美妙動聽的聲音。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儷,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wǔ dà sān cū五大三粗 | 形容人高大粗壯,體格魁梧。 | 梁斌《播火記》:“猛回頭,身后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xì)一看是大貴。” |
dú shū sān yú讀書三余 | 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xué)者,……從學(xué)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dāng)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
huì cháng sān chǐ喙長三尺 | 喙:嘴。嘴長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說。 | 莊周《莊子 徐無鬼》:“丘愿有喙三尺。”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逢人且說三分話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sān jié liǎng shòu三節(jié)兩壽 | 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年節(jié)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jié)兩壽。亦用以泛指節(jié)日和生辰。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二回:“三節(jié)兩壽,孝敬上司的錢,雖不敢任情減少,然而總是照著前任移交過來的簿子送的。” |
sān fēn tiān xià yǒu qí èr三分天下有其二 | 泛指勢力強大。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三長兩短 | 比喻意外的災(zāi)禍或事故;現(xiàn)多指死亡。 | 明 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yī)活命。”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揀四 | 形容過分地挑剔。也指對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選。 | 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么不對!” |
sān zhǐ wú lǘ三紙無驢 | 形容寫文章廢話連篇,不得要領(lǐng)。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勉學(xué)》:“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
sān xǐ chéng guó三徙成國 | 見“三徙成都”。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
shì bù guò sān事不過三 | 謂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三月不知肉味 | 三個月之內(nèi)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過其門而不入 |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余音:音樂的余味;絕:斷。形容歌聲高亢、優(yōu)美悅耳,余味無窮。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yáng chuān sān yè楊穿三葉 | 《戰(zhàn)國策·西周策》:“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原謂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 《戰(zhàn)國策·西周策》:“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 |
sān xiě chéng wū三寫成烏 | 同“三寫易字”。 | 清·黃宗羲《辯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憑紙上之語,三寫成烏,豈復(fù)有實事哉。” |
sān fén wǔ diǎn三墳五典 |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別三日,當(dāng)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sān zhé gōng wéi liáng yī三折肱為良醫(yī) | 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自能造詣精深。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lā sān chě sì拉三扯四 | 指談話或議論牽扯無關(guān)的人或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拉三扯四的。” |
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比喻眾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個超群出眾的人。 | 《癸辛雜識》:“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liù jiē sān shì六街三市 | 六街:唐代長安城中的六條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車馬,風(fēng)流人物類京華。” |
yú shēng sān rì余聲三日 |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后因以“余聲三日”形容樂聲余韻無窮,不絕于耳。 |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道三不著兩 | 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桂枝香>》:“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jīng)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三拳不敵四手 | 比喻人少的敵不過人多的。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9回:“人家人多勢眾,有洋槍洋炮,就憑你們這幾個民兵還能頂住?三拳敵不過四手呀!” |
yī jǔ sān fǎn一舉三反 |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后以“一舉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
sān fēn dǐng lì三分鼎立 |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 《魏書 匈奴劉聰?shù)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dāng)?shù)模灰欢恪!?/td> |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yīng)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td> |
yī rì sān yuè一日三月 | 《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 《詩·王風(fēng)·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
sān tiān liǎng tóu三天兩頭 | 隔一天,或幾乎每天。形容經(jīng)常、頻繁。 | 老舍《我這一輩子》:“我三天兩頭的到這里來巡邏。” |
yī rì sān qiū一日三秋 | 一天不見面;就像過了三年。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殷切。 | 南朝 梁 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路邇?nèi)隋冢魤m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
èr sān jūn zǐ二三君子 | 猶二三子。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漢書·楚元王傳》:“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
yī rì sān fù一日三復(fù) | 謂在一天之內(nèi)多次反復(fù)玩味。 | 《梁書·何遜傳》:“沈約亦愛其文,嘗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fù),猶不能已。’” |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當(dāng)另眼相看。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iān sān dǎo sì顛三倒四 | 指錯亂沒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語、做事等條理不清、顛倒混亂;毫無次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
máo lú sān gù茅廬三顧 | 見“草廬三顧”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
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 比喻學(xué)習(xí)或做事沒有恒心;經(jīng)常中斷。不能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xué),不過三日打魚,兩日曬網(wǎng)。” |
bā nàn sān zāi八難三災(zāi)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jīng)常遭遇不幸。 | 元 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zāi),一心齋戒。” |
yī ér èr,èr ér sān一而二,二而三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聯(lián)想開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fù)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wǎng),便可解釋這段悲傷。” |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xiàng gu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形容人長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樣子。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xié)》:“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sān shí sān tiān三十三天 |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wèi)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
sān yíng sān xū三盈三虛 |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xué)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xué)效果好,影響大。 |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 |
sān zhé gǔ wéi liáng yī三折股為良醫(yī) | 股:大腿。幾次折斷大腿,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自能造詣精深。 | 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yī)。予五升詞揚,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 |
dú shū sān dào讀書三到 | 形容讀書十分認(rèn)真。 | 宋·朱熹《訓(xùn)學(xué)齋規(guī)》:“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緊。” |
sān sān liǎng liǎng三三兩兩 | 三個兩個地在一起。形容人數(shù)不多。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四 嬌女詩》:“行不獨自去,三三兩兩俱。” |
suì hán sān yǒu歲寒三友 | 松、竹經(jīng)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 元·白樸《朝中措》:“蒼松隱映竹交加,千樹玉梨花,好個歲寒三友,更堪紅白山茶。” |
xīn guān shàng rèn sān bǎ huǒ新官上任三把火 | 指官員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福軍。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亂燒一通,遲早要犯大錯誤呀!” |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 大聲吆喝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四回:“維持會這些人,每天就在一塊肥吃大喝,紙煙不離嘴,見人開口就是‘媽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風(fēng)。” |
sān mǎ tóng cáo三馬同槽 | 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quán)。也泛指陰謀篡權(quán)。 | 《晉書·宣帝紀(jì)》:“三國魏正始后,司馬懿與其子師昭執(zhí)軍政大權(quán),屏除異己,時有‘三馬同槽’之目。三馬,隱指懿父子三人。” |
sān jiān qí kǒu三緘其口 | 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jǐn)慎;或不開口。緘:封;閉。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cè),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sān lǎo wǔ gēng三老五更 | 相傳古代統(tǒng)治者設(shè)三老五更,以尊養(yǎng)老人。 |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shè)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xué)。” |
chuán sān guò sì傳三過四 | 傳閑話,說是非。 | 石靈《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你在大爹面前,也該遮蓋遮蓋,怎么傳三過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氣!” |
yī suì sān qiān一歲三遷 | 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 《南史 到儰傳》:“懷其舊德,至是一歲三遷。” |
sān cùn jīn lián三寸金蓮 | 金蓮:指纏足婦女的小腳。指婦女的小腳。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九回:“只說那三寸金蓮上那一雙大紅鞋,一看了便也要渾了。”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zhǔn)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左手交銀,右手交人,若三日沒有來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sān zhé qí gōng三折其肱 | 肱:手臂。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自能造詣精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
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 | 原比喻使用詐術(shù);進行欺騙。后比喻經(jīng)常變卦;反復(fù)無常。 |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sān rén wèi zhòng三人為眾 | 數(shù)目達(dá)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shù)。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
sān nián huà bì三年化碧 | 指忠心不泯。 | 先秦 莊周《莊子 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sān shí nián hé xī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 | 三十年前風(fēng)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后卻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yōu)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