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兵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īng lǎo jiàng jiāo兵老將驕 | 老:衰。士兵疲憊,將領(lǐng)驕傲。 | 元·鄭廷玉《楚昭王》第四折:“我想子胥深入敵境,兵老將驕,可不戰(zhàn)而破。” |
lì bīng mò mǎ礪兵秣馬 | 礪:磨礪;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匹。指準(zhǔn)備戰(zhàn)斗。 | 明·朱元璋《皇陵碑》:“礪兵秣馬,靜看頡頏。群雄自乎聲教,戈矛天下鏗鏘。”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紙上談兵 | 在紙上談?wù)撚帽ū捍蛘蹋挥帽1扔鞑唤鉀Q實際問題的空談。 | 老舍《四世同堂》:“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
yù bīng yú nóng寓兵于農(nóng) | 寓:寄寓,包含。指給農(nóng)民以一定軍事訓(xùn)練,平時務(wù)農(nóng),戰(zhàn)時參戰(zhàn)。或指軍隊屯墾。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yǎng)兵為大費,欲復(fù)寓兵于農(nóng)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shèng shí lì bīng盛食厲兵 | 吃飽飯,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戰(zhàn)斗準(zhǔn)備。 | 《商君書·兵守》:“壯男之軍,使勵食厲兵,陳而待敵。” |
bèi jiǎ zhí bīng被甲執(zhí)兵 |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zhí)兵,以衛(wèi)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神兵天將 | 比喻英勇善戰(zhàn)、行動迅捷的軍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5回:“只見風(fēng)盡隨著宋軍亂滾,半空中又是一聲霹靂,無數(shù)神兵天將,殺將下來。” |
shù bīng mò mǎ束兵秣馬 | 猶厲兵秣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精兵簡政 | 精減人員;緊縮機構(gòu)。 | 《南史 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史,精簡人物。” |
yì bù zhǔ cái,cí bù zhǔ bīng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主:掌管。遵從道義就不能掌管錢財,心懷仁慈就不能掌管軍隊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cán bīng bài jiàng殘兵敗將 | 殘:殘余的;不完整的;敗:輸。剩下的士兵;打敗的將官。形容損失慘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戰(zhàn)斗力的軍隊。也作“殘兵敗卒”、“敗將殘兵”。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jiá jiān bīng lì甲堅兵利 | 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 戰(zhàn)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 |
pī jiǎ chí bīng被甲持兵 | 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漢 荀悅《漢紀(jì) 文帝紀(jì)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 |
qiǎn jiāng zhēng bīng遣將征兵 | 見“遣兵調(diào)將”。 | 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七回:“原來魏主嗣欲乘喪南侵,報復(fù)舊怨,因?qū)⑺问穲?zhí)回,即日遣將征兵,進攻滑臺。” |
sā dòu chéng bīng撒豆成兵 | 撒放豆子,變成軍隊。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舊小說戲曲中所說的一種法術(shù)。 | 元 無名氏 《十樣錦》第二折:“變晝?yōu)橐梗龆钩杀瑩]劍成河,呼風(fēng)喚雨。” |
fù guó qiáng bīng富國強兵 | 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
bīng qiáng jiàng měng兵強將猛 | 兵力強盛,將領(lǐng)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4回:“對眾商議,一面差人往威勝晉王處,說宋江等兵強將猛,難以抵?jǐn)常蛱聿盍紝㈡?zhèn)守,庶保無虞。” |
chǐ jiǎ shù bīng櫜甲束兵 | 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潁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
jīng bīng qiáng jiàng精兵強將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lǐng)。形容戰(zhàn)斗力很強的將士。 | 《晉書·郗鑒傳》:“使君若顧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將。” |
fù zhōng jiǎ bīng腹中甲兵 | 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謀略。 | 《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川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shù)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
dú wǔ qióng bīng黷武窮兵 | 濫用兵力,任意征討。 | 《周書 武帝紀(jì)論》:“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jīng)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于良吏。” |
qín bīng dú wǔ勤兵黷武 | 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形容極端好戰(zhàn)。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終于采納范文程和湯若望的政見,放棄了徒恃軍威的‘勤兵黷武’,采取了招降弭亂的‘文德綏懷’。” |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賀平鄴都表》:“當(dāng)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qióng bīng dú wǔ窮兵黷武 | 窮:用盡;竭盡。黷:任意;輕率。出動全部兵力;任意發(fā)動戰(zhàn)爭。形容極端好戰(zhàn)。 | 三國 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所戒。” |
jí wǔ qióng bīng極武窮兵 | 黷武。濫用武力。 | 《周書·韋孝寬傳》:“且君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diào)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構(gòu)怨連禍。” |
wán bīng dú wǔ玩兵黷武 | 輕率無度地使用武力。 | 宋·司馬光《進五規(guī)狀·保業(yè)》:“驕者玩兵黷武,窮泰極侈。” |
qióng bīng jí wǔ窮兵極武 | 動用全部兵力,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形容極端好戰(zhàn)。 | 漢·荀悅《漢紀(jì)·武帝紀(jì)》:“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疲弊。” |
yǎn wǔ xiū bīng偃武休兵 | 見“偃武息戈”。 | 宋·岳飛《乞解軍務(wù)第三札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
yǎn wǔ qióng bīng偃武櫜兵 | 見“偃武息戈”。 | 《北史·高允傳》:“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
bīng xíng guǐ dào兵行詭道 | 兵:用兵;行:使用;詭:欺詐;道:方法。用兵可以運用詭異和詐偽的戰(zhàn)法。 | 先秦 孫武《孫子 計》:“兵者,詭道也。” |
dǐ bīng lì wǔ砥兵礪伍 | 砥:細(xì)的磨刀石;礪:粗的磨刀石,指磨練;伍:隊伍。磨練軍隊。 | 《宋書·沈約自序》:“足下砥兵礪伍,總厲豪彥,師請一奮,氓無貳情。” |
àn bīng shù jiǎ按兵束甲 |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 《赤壁之戰(zhàn)》:“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xùn bīng mò mǎ訓(xùn)兵秣馬 | 兵:士兵;秣:喂養(yǎng)。練好士兵,喂飽戰(zhàn)馬。指做好戰(zhàn)前準(zhǔn)備。 | 《周書·文帝紀(jì)》:“臣自奉詔總平?jīng)鲋畮煟?zé)重憂深,不遑啟處。訓(xùn)兵秣馬,唯思竭力。” |
huàn jiǎ zhí bīng擐甲執(zhí)兵 | 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zhǔn)備戰(zhàn)斗。 |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jī dào liáng,jiè zéi bīng赍盜糧,借賊兵 | 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 |
jiàng yǒng bīng xióng將勇兵雄 | 將:將領(lǐng);兵:士卒;雄:強有力。將領(lǐng)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軍隊?wèi)?zhàn)斗力很強。 |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憑著俺人強馬壯,將勇兵雄,覷劉玄德兵微將寡,一鼓而下,這一去必然平新野樊城。” |
lì bīng mò mǎ勵兵秣馬 |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謂磨好刀槍,喂飽戰(zhàn)馬,準(zhǔn)備戰(zhàn)斗。 |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 |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勝負(fù)兵家之常 | 兵家:軍事家。勝利或失敗是軍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1回:“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數(shù)敗于羽,后九里山一戰(zhàn)成功,而開四百年基業(yè),勝負(fù)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杯酒釋兵權(quán) |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lǐng)的兵權(quán)。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lǐng)的兵權(quán)。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lǐng)們的兵權(quán)。 |
shōu bīng huí yíng收兵回營 | 營:軍隊駐扎的地方。召集正在作戰(zhàn)或值勤的士兵返回軍營。指停止某項工作或活動,把人員召集回來。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7回:“二人大戰(zhàn)三百余合,不分勝負(fù),看看天色已晚,各自收兵回營。” |
bīng xiōng zhàn wēi兵兇戰(zhàn)危 | 指戰(zhàn)事兇險可怕。 | 漢 晁錯《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zhàn),危事也。故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卬之間耳。” |
jiàng yǒng bīng qiáng將勇兵強 | 將:將領(lǐng);兵:士卒。將領(lǐng)和士兵都英勇頑強。形容軍隊?wèi)?zhàn)斗力很強。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將勇兵強有誰及,爭奈待罪犯歇馬在這云州地。” |
míng jīn shōu bīng鳴金收兵 | 用敲鑼等方式發(fā)出信號撤軍。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 |
bīng wén zhuō sù兵聞拙速 | 指用兵打仗當(dāng)求速勝而不計戰(zhàn)法的巧拙。 | 《孫子 作戰(zhàn)》:“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huì bīng wèi xíng諱兵畏刑 | 謂慎于用兵和用刑。 | 宋·張耒《大禮慶成賦》:“諱兵畏刑,后貨食兮。政有損易,茲不易兮。” |
huǎn bīng zhī jì緩兵之計 | 緩:延緩。指作戰(zhàn)時延緩對方進兵的計策。借指使事態(tài)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shè)法應(yīng)付的策略。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9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
dān bīng gū chéng單兵孤城 | 單兵:寡弱無援的軍隊;孤城:孤立無依的城池。形容軍隊及其駐軍的城池孤立無依,勢力單薄,沒有外援。 | 《后漢書·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dāng)匈奴之沖,對數(shù)萬之眾。” |
lì bīng mò mǎ厲兵秣馬 |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zhǔn)備戰(zhàn)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dāng)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bīng bù bī hǎo兵不逼好 | 兵:出兵打仗;逼:威脅;好:指友好國家。不出兵威脅友好的國家。 | 《孔子家語·相魯》:“俘不干盟,兵不偪(逼)好。” |
àn bīng bù jǔ按兵不舉 | 猶按兵不動。 | 元 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著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 無名氏《精忠記 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fēng)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
lì bīng mò mǎ歷兵秣馬 | 磨利兵器,喂飽馬匹。指作好戰(zhàn)斗準(zhǔn)備。 | |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兵敗如山倒 | 兵:軍隊。形容軍隊潰敗就像山倒塌一樣,一敗涂地。 |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73章:“由于主將首先逃走,江西全線孫(傳芳)軍俄然出現(xiàn)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
zú bīng ān rěn阻兵安忍 | 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權(quán);安忍:安于做殘忍的事情。形容行兇作惡而有恃無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yǎn bīng xī jiǎ偃兵息甲 |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zhàn)爭。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xué)。” |
bīng wú xuè rèn兵無血刃 | 指戰(zhàn)事順利,未經(jīng)交鋒或激戰(zhàn)而取得勝利。 | 《北史 序傳 涼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緯世之量。為群雄揚奉,兵無血刃,遂啟霸業(yè),乃修敦煌舊塞。”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bīng yī shí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 | 平時供養(yǎng)、訓(xùn)練軍隊,以便到關(guān)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元 馬致遠(yuǎn)《漢宮秋》第一折:“我養(yǎng)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 |
shèng fù bīng jiā cháng shì勝負(fù)兵家常勢 | 兵家:軍事家;勢:情勢。勝利或失敗是軍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舊唐書·憲宗紀(jì)》:“勝負(fù)兵家常勢,不可以一將失利,便沮或計。” |
yōng bīng zì gù擁兵自固 | 擁有掌握軍隊的權(quán)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 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jì)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 |
xíng bīng bù zhèn行兵布陣 | 行兵:出兵。帶兵出征和布置戰(zhàn)斗陣勢。泛指軍事指揮之術(shù)。亦作“行兵列陣”。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回:“有一將,名繼業(yè),人號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
àn bīng shù jiǎ案兵束甲 | 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zhàn)。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xiū bīng bà zhàn休兵罷戰(zhàn) |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jié)束戰(zhàn)爭。 | 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zhàn)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
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將:統(tǒng)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xiān lǐ hòu bīng先禮后兵 | 先按通常的禮節(jié)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劉備遠(yuǎn)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dāng)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
bīng zài qí jǐng兵在其頸 | 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 《國語 周語中》:“兵在其頸,不可久矣。” |
xǐ bīng mù mǎ洗兵牧馬 | 洗擦兵器,喂養(yǎng)戰(zhàn)馬。指做好作戰(zhàn)準(zhǔn)備。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漢高祖乾佑元年》:“吾洗兵牧馬,坐食轉(zhuǎn)輸,溫飽有余。” |
qiǎn jiāng diào bīng遣將調(diào)兵 | 見“遣兵調(diào)將”。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0回:“你既是昆侖之士,理當(dāng)遣將調(diào)兵,共決雌雄。” |
bài bīng zhé jiàng敗兵折將 | 折:損失。軍士和將領(lǐng)都遭到損失。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6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
bǎi wàn xióng bīng百萬雄兵 | 人數(shù)眾多、威武雄壯的軍隊。同“百萬雄師”。 | 宋 趙葵《南鄉(xiāng)子》詞:“束發(fā)領(lǐng)西藩。百萬雄兵掌握間,召到廟堂無一事,遭彈。” |
zú bīng zú shí足兵足食 | 見“足食足兵”。 | 宋·胡錡《耕祿稿·代田萬頃到任謝表》:“秉戈執(zhí)耒,宜為足兵足食之思;牧馬飯牛,盍講且戰(zhàn)且耕之政。” |
bīng xiāo gé yǎn兵銷革偃 | 銷毀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無戰(zhàn)事。 |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詞》:“垂回兇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fēng)調(diào)。” |
bīng duō jiàng guǎng兵多將廣 | 兵將眾多。形容軍隊人員多,兵力強大。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憑著俺這里兵多將廣,馬壯人強,量吳國姬光到的那里,就怕著他哩?” |
àn jiǎ xiū bīng案甲休兵 | 指停止戰(zhàn)事,休養(yǎng)士卒。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zhèn)趙撫其孤。” |
bài jiàng cán bīng敗將殘兵 | 指戰(zhàn)敗后剩余的兵將。同“殘兵敗將”。 | 明 無名氏《開詔救忠》楔子:“你雖然殺了我一陣,你的軍兵可也盡皆折損了,則剩下這一枝敗將殘兵。” |
bīng yǒng jiàng měng兵勇將猛 | 士兵勇敢,將帥勇猛。形容戰(zhàn)斗力很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訴說宋江等兵勇將猛,折了五將,全軍覆沒,特來懇告元帥,借兵報仇。” |
bīng gē qiǎng rǎng兵戈搶攘 | 兵戈:武器,指戰(zhàn)爭;搶攘:紛亂。形容戰(zhàn)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金史·粘葛奴甲傳》:“時兵戈搶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騎。”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指作戰(zhàn)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bīng gē rǎo rǎng兵戈擾攘 | 兵戈:武器,指戰(zhàn)爭;擾攘:紛亂。形容戰(zhàn)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
bīng gé zhī huò兵革之禍 | 兵革:兵器戰(zhàn)甲,引申為戰(zhàn)爭。指發(fā)生戰(zhàn)爭。 | 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將有急怒之謀,以生兵革之禍。”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強兵富國 | 使兵力強大,國家富足。 | 清·王韜《上當(dāng)路論時務(wù)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為先。”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朝 | 指長期供養(yǎng)、訓(xùn)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yǎng)軍千日,用在一朝”。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許多推故。’”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貴先聲 | 指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勢鎮(zhèn)懾敵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 |
shǒu chàng yì bīng首唱義兵 | 唱:通“倡”,帶頭;兵:戰(zhàn)斗。首先發(fā)動正義的戰(zhàn)爭。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 |
jiāo bīng bì bài驕兵必敗 | 驕兵:恃強輕敵的軍隊。恃強輕敵的軍隊必定失敗。 |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興兵動眾 | 同“興師動眾”。 | 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
gòu yuàn lián bīng構(gòu)怨連兵 | 構(gòu):結(jié)成;連兵:交戰(zhàn)。指因結(jié)怨導(dǎo)致戰(zhàn)爭。 | 《周書·杜杲傳》:“比為疆場之事,遂為仇敵,構(gòu)怨連兵,略無寧歲。” |
chì bì áo bīng赤壁鏖兵 | 鏖:激戰(zhàn)。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quán)聯(lián)合劉備軍隊聯(lián)合抗曹,聯(lián)軍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zhàn)。泛指激烈的戰(zhàn)斗。 | 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zhàn),全仗我東吳力氣。” |
quán mín jiē bīng全民皆兵 | 謂把能參加戰(zhàn)斗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zhǔn)備殲滅入侵之?dāng)场?/td> | 王朔《癡人》:“我知道這種勾當(dāng)已發(fā)展到五花八門、全民皆兵的程度。” |
cái shì liàn bīng材士練兵 | 猶言勇士精兵。 | 銀雀山 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期其中極。”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厲兵 | 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zhàn)斗準(zhǔn)備。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
hán xìn jiàng bīng韓信將兵 | 韓信:劉邦的將軍;將:統(tǒng)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jiě jiǎ shì bīng解甲釋兵 | 解:解除;釋:卸下。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zhàn)斗。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7回:“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甲釋兵,共往觀優(yōu)。” |
qiǎn bīng diào jiàng遣兵調(diào)將 | 猶調(diào)兵遣將。亦作“遣將調(diào)兵”、“遣將征兵” | 《禪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說延州府丞湯思忠遣兵調(diào)將已定,然后自領(lǐng)馬步軍兵,離寨伺候。” |
fù zǐ bīng父子兵 | 指上下親如一家的軍隊 | 戰(zhàn)國·衛(wèi)·吳起《吳子·治兵》:“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dāng),名曰父子之兵。” |
yǎn bīng xiū wén偃兵修文 | 同“偃武修文”。 | 《后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yè),偃兵修文,群帥反旅。” |
shǐ jìn bīng qióng矢盡兵窮 | 矢:箭。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戰(zhàn)斗到兵力喪盡。 | 唐·孫揆《靈應(yīng)傳》:“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盡兵窮,委身折節(jié),肝腦涂地,感動于強秦。” |
bīng gé mǎn dào兵革滿道 |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裝備胡亂遺棄,塞滿了道路。形容戰(zhàn)禍傷亡慘重。 | 漢·王充《論衡·寒溫》:“六國亡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 |
bīng duō zhě bài兵多者敗 | 指兵卒過多的軍隊,常常會吃敗仗,因為兵將各有所恃,號令不齊。 | 清 趙翼《陔馀叢考》:“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差兵過多則號令不齊,氣勢不貫,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
bīng bài jiàng wáng兵敗將亡 | 兵:軍隊。軍隊打敗仗,將官陣亡。形容作戰(zhàn)失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