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兵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pī jiǎ chí bīng被甲持兵 | 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漢 荀悅《漢紀 文帝紀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 |
zhāo bīng mǎi mǎ招兵買馬 | 招收士兵;購買戰馬。形容組織擴充力量。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限他三年內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相機而行,以開征進之路。” |
bīng duō jiàng guǎng兵多將廣 | 兵將眾多。形容軍隊人員多,兵力強大。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憑著俺這里兵多將廣,馬壯人強,量吳國姬光到的那里,就怕著他哩?” |
péi lē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賠了夫人又折兵 | 賠:蝕本;折:虧損。比喻想算計別人;反而遭受雙重損失。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5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shuǐ huǒ bīng chóng水火兵蟲 | 指使古書遭受損毀的四種災害:水災、火災、戰亂和書蠹。也泛指各種天災人禍。 |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
huáng chí nòng bīng潢池弄兵 | 潢池:積水塘;弄兵:玩弄兵器。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 龔遂》:“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xiān lǐ hòu bīng先禮后兵 |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
bīng wú cháng xíng兵無常形 | 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指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 《孫子 計》“兵者,詭道也”三國 魏 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
xuǎn bīng mò mǎ選兵秣馬 | 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
bīng huāng mǎ luàn兵荒馬亂 |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
pái bīng bù zhèn排兵布陣 | 指排列隊伍,布設陣勢。 | 元·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 |
yǎn jiǎ xī bīng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 |
bīng yǒng jiàng měng兵勇將猛 | 士兵勇敢,將帥勇猛。形容戰斗力很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訴說宋江等兵勇將猛,折了五將,全軍覆沒,特來懇告元帥,借兵報仇。” |
liàn bīng mò mǎ練兵秣馬 | 訓練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準備。 | 宋 蘇洵《幾策 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于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
bīng yǐ zhà lì兵以詐立 | 兵:軍事,戰爭;詐:欺騙。用兵作戰要善于用計謀迷惑對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 春秋·齊·孫武《孫子·軍爭》:“兵以詐立,以利功,以分合為變者也。” |
bīng gē qiǎng rǎng兵戈搶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金史·粘葛奴甲傳》:“時兵戈搶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騎。” |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精兵簡政 | 精減人員;緊縮機構。 | 《南史 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史,精簡人物。” |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杯酒釋兵權 |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bīng bù xuè rèn兵不血刃 | 兵:兵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血。指未經激烈的流血戰斗就取得了勝利。 | 先秦 荀況《荀子 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義,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
bīng bù xuě rèn兵不雪刃 | 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 《荀子 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
guó fù bīng qiáng國富兵強 | 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
bīng zài jīng ér bù zài duō兵在精而不在多 | 兵士在于精壯而不在乎眾多。也比喻要求質量而不能只講數量。 | 《五代史平話 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
fēng bīng cǎo jiǎ風兵草甲 | 猶言草木皆兵。 |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
jié róng zhì bīng詰戎治兵 | 指整治軍事。 | 《尚書 立政》:“其克詰爾戎兵。” |
bīng lái jiàng yíng,shuǐ lái tǔ yàn兵來將迎,水來土堰 | 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 元 高文秀《澠池會》楔子:“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 |
qiǎn bīng diào jiàng遣兵調將 | 猶調兵遣將。亦作“遣將調兵”、“遣將征兵” | 《禪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說延州府丞湯思忠遣兵調將已定,然后自領馬步軍兵,離寨伺候。” |
yōng bīng zì gù擁兵自固 | 擁有掌握軍隊的權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 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 |
qiān bīng wàn mǎ千兵萬馬 | 猶千軍萬馬。 | 《南史·陳慶之傳》:“先是洛陽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利兵 | 秣:喂;利:鋒利。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bīng qiáng jiàng měng兵強將猛 | 兵力強盛,將領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4回:“對眾商議,一面差人往威勝晉王處,說宋江等兵強將猛,難以抵敵,乞添差良將鎮守,庶保無虞。” |
qǐ bīng dòng zhòng起兵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
kuì bīng yóu yǒng潰兵游勇 | 指逃散的士兵。 | 李昌《回憶民先隊》:“國民黨部隊的潰兵游勇,帶槍到處搶劫肇事,很影響群眾的抗日情緒。” |
bīng qiáng zé miè兵強則滅 | 指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 | 《列子 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
dān bīng gū chéng單兵孤城 | 單兵:寡弱無援的軍隊;孤城:孤立無依的城池。形容軍隊及其駐軍的城池孤立無依,勢力單薄,沒有外援。 | 《后漢書·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沖,對數萬之眾。” |
bīng wèi xuě rèn兵未血刃 | 猶兵不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為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后,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
bīng bài jiàng wáng兵敗將亡 | 兵:軍隊。軍隊打敗仗,將官陣亡。形容作戰失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 |
shàng bīng fá móu上兵伐謀 |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 |
cái shì liàn bīng材士練兵 | 猶言勇士精兵。 | 銀雀山 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期其中極。” |
nòng bīng huáng chí弄兵潢池 | 《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積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 | 《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厲兵 | 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斗準備。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
cǎo cǎo shōu bīng草草收兵 | 馬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負責任,不細致,不慎重。 | 歐陽山《苦斗》:“張發奎剛占領了那個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許多,正是咱們的人活動的好機會,——你怎么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個赤衛隊員么?” |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神兵天將 | 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5回:“只見風盡隨著宋軍亂滾,半空中又是一聲霹靂,無數神兵天將,殺將下來。” |
gòu yuàn lián bīng構怨連兵 | 構:結成;連兵:交戰。指因結怨導致戰爭。 | 《周書·杜杲傳》:“比為疆場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 |
bīng qiáng mǎ zhuàng兵強馬壯 | 兵力強盛;馬匹肥壯。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斗力。有時也比喻其他的隊伍力量強大。 | 《新五代史 雜傳十三 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么手段,總有相應的對付方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8回:“西門慶道:‘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
qiǎn jiāng zhēng bīng遣將征兵 | 見“遣兵調將”。 | 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七回:“原來魏主嗣欲乘喪南侵,報復舊怨,因將宋史執回,即日遣將征兵,進攻滑臺。” |
lǎo ruò cán bīng老弱殘兵 | 軍隊中年老、體弱、傷殘的士兵。指軍隊中喪失戰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體弱、能力很差的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并婦人出降,彼必不為備,我即以兵繼百姓之后出攻之。” |
zú bīng ān rěn阻兵安忍 | 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權;安忍:安于做殘忍的事情。形容行兇作惡而有恃無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jiè zéi bīng,jī dào liáng借賊兵,赍盜糧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故齊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借賊兵,赍盜糧者也。” |
guàn jiǎ tí bīng貫甲提兵 | 貫:穿;甲:盔甲;兵:武器。身穿盔甲,手提武器。形容殺氣騰騰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兄長既來趕席,如何又勞師動眾?不入水府,扎營在此,又貫甲提兵,何也?”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 養兵:指供養訓練士兵;千日:指長時間。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用兵打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朝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汝安敢出怨言,以慢軍心!”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bīng yī sh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 |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兵戎相見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
cǎo shuài shōu bīng草率收兵 | 比喻馬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結束了。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應當在處理鬧事的過程中,進行細致的工作,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要‘草率收兵’。” |
bīng mǎ bù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 《南皮縣志 風土志下 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
yù bīng yú nóng寓兵于農 | 寓:寄寓,包含。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于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láo jiǎ lì bīng牢甲利兵 | 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 |
bīng gē rǎo rǎng兵戈擾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bīng lǎo jiàng jiāo兵老將驕 | 老:衰。士兵疲憊,將領驕傲。 | 元·鄭廷玉《楚昭王》第四折:“我想子胥深入敵境,兵老將驕,可不戰而破。”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bīng bù bī hǎo兵不逼好 | 兵:出兵打仗;逼:威脅;好:指友好國家。不出兵威脅友好的國家。 | 《孔子家語·相魯》:“俘不干盟,兵不偪(逼)好。”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強兵富國 | 使兵力強大,國家富足。 | 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為先。” |
jiā bīng bù xiáng佳兵不祥 |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惡也。” |
àn jiǎ xiū bīng案甲休兵 | 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
chǐ jiǎ shù bīng櫜甲束兵 | 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潁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
xuǎn shì lì bīng選士厲兵 | 士:軍士;厲:磨;兵:武器。挑選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戰前準備。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孟秋紀》:“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
bīng wēi jiàng guǎ兵微將寡 | 微、寡:少。兵少將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他兄弟雖多,兵微將寡。” |
qín bīng dú wǔ勤兵黷武 | 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終于采納范文程和湯若望的政見,放棄了徒恃軍威的‘勤兵黷武’,采取了招降弭亂的‘文德綏懷’。” |
zhèn bīng zé lǚ振兵澤旅 | 見“振兵釋旅”。 | 《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興兵動眾 | 同“興師動眾”。 | 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
zhèn bīng shì lǚ振兵釋旅 | 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 《史記·周本紀》:“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
tiān bīng tiān jiàng天兵天將 | 舊指天上的軍隊和將領。也比喻本領高強的人們。 | 清 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 開場》:“那鯀卻生的兒子,神通廣大,伏虎降龍,手下天兵天將,那等利害。” |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勝敗乃兵家常事 |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 清 洪昇《長生殿 賄權》:“我想勝敗乃兵家常事,臨陣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
qióng bīng dú wǔ窮兵黷武 | 窮:用盡;竭盡。黷:任意;輕率。出動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 三國 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所戒。” |
bīng bù yàn zhà兵不厭詐 | 詐:蒙騙。用兵作戰可以經常使用偽裝;以迷惑對方。在兵法中被稱作詐。比喻在作戰時戰勝敵人;要靠謀略。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
cùn bīng chǐ tiě寸兵尺鐵 | 喻微小的武力。 | 宋·蘇軾《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鐵,而天下屏息,莫敢或爭。” |
bīng bù wū rèn兵不污刃 | 猶兵不血刃。 |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貴先聲 | 指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勢鎮懾敵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 |
zhì bīng yǐ xìn治兵以信 | 治兵:管理軍隊,訓練軍隊。指要用信義來統馭軍隊 | 《握奇經·八陣總述》:“治兵以信,求勝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
jiàng yǒng bīng qiáng將勇兵強 | 將:將領;兵:士卒。將領和士兵都英勇頑強。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將勇兵強有誰及,爭奈待罪犯歇馬在這云州地。”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燒。戰爭就像玩火,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停止就會燒死自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
bīng mǎ wèi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 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
jiāo bīng zhī jì驕兵之計 | 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
jiě jiǎ shì bīng解甲釋兵 | 解:解除;釋:卸下。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斗。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7回:“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甲釋兵,共往觀優。” |
dòu ér zhù bīng斗而鑄兵 | 見“斗而鑄錐”。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一本作“斗而鑄兵”。 |
shī lǎo bīng pò師老兵破 | 指用兵的時間太長,兵士勞累,士氣低落。 | |
bīng yǐ zài jǐng兵已在頸 | 頸:頸項。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夷吾曰:‘此輩兵已在頸,尚欲累人耶?’” |
xiā bīng xiè jiàng蝦兵蟹將 | 古代神怪小說里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嘍羅。 | 明 吳承恩《西游記》:“東海龍王敖廣急忙起身,與龍子龍孫、蝦兵蟹將出宮。”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短兵相接 | 兵:武器。短兵:指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地面對面搏斗。形容敵我相近;戰斗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斗爭。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bīng gé mǎn dào兵革滿道 |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裝備胡亂遺棄,塞滿了道路。形容戰禍傷亡慘重。 | 漢·王充《論衡·寒溫》:“六國亡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 |
bīng wén zhuō sù兵聞拙速 |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 《孫子 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bīng chē zhī huì兵車之會 | 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 《穀梁傳 莊公二十七年》:“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 |
rén yì zhī bīng仁義之兵 |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
fù guó qiáng bīng富國強兵 | 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
lín nàn zhù bīng臨難鑄兵 |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xùn bīng mò mǎ訓兵秣馬 | 兵:士兵;秣:喂養。練好士兵,喂飽戰馬。指做好戰前準備。 | 《周書·文帝紀》:“臣自奉詔總平涼之師,責重憂深,不遑啟處。訓兵秣馬,唯思竭力。” |
fù guó jiāng bīng富國彊兵 | 使國家富裕,軍力強盛。亦作“富國強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