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兵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òu yuàn lián bīng構怨連兵 | 構:結成;連兵:交戰。指因結怨導致戰爭。 | 《周書·杜杲傳》:“比為疆場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 |
bīng mù huò jié兵拏禍結 | 見“兵連禍結”。 | 《宋史·陳良祐傳》:“今遣使乃啟釁之端,萬一敵騎犯邊,則民力困于供輸,州郡疲于調發,兵拏禍結,未有息期。” |
bīng bù yàn quán兵不厭權 | 見“兵不厭詐”。 | 《后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愿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兵敗如山倒 | 兵:軍隊。形容軍隊潰敗就像山倒塌一樣,一敗涂地。 |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3章:“由于主將首先逃走,江西全線孫(傳芳)軍俄然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
zhì bīng yǐ xìn治兵以信 | 治兵:管理軍隊,訓練軍隊。指要用信義來統馭軍隊 | 《握奇經·八陣總述》:“治兵以信,求勝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
yǎn jiǎ xī bīng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 |
jí wǔ qióng bīng極武窮兵 | 黷武。濫用武力。 | 《周書·韋孝寬傳》:“且君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構怨連禍。” |
shǒu chàng yì bīng首唱義兵 | 唱:通“倡”,帶頭;兵:戰斗。首先發動正義的戰爭。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短兵相接 | 兵:武器。短兵:指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地面對面搏斗。形容敵我相近;戰斗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斗爭。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bīng bù bī hǎo兵不逼好 | 兵:出兵打仗;逼:威脅;好:指友好國家。不出兵威脅友好的國家。 | 《孔子家語·相魯》:“俘不干盟,兵不偪(逼)好。” |
bīng lián huò shēn兵連禍深 | 兵:指戰爭。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 唐·陸贄《冬至大禮大赦制》:“兵連禍深,變起都邑,六師播蕩,九服震驚。”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 養兵:指供養訓練士兵;千日:指長時間。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用兵打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朝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汝安敢出怨言,以慢軍心!” |
wán bīng dú wǔ玩兵黷武 | 輕率無度地使用武力。 | 宋·司馬光《進五規狀·保業》:“驕者玩兵黷武,窮泰極侈。” |
jiě bīng shì jiǎ解兵釋甲 |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利兵 | 堅甲:堅固的鎧甲;兵:兵器。堅固的盔甲;銳利的兵器。也指裝備精良的部隊。 | 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無罪之國。” |
àn bīng shù jiǎ按兵束甲 |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 《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bīng lián huò jiē兵連禍接 | 指戰事、災禍連續不斷。 | 孫中山《誥誡東江叛軍通令》:“數年以來,閩、粵、湘生民涂炭,曹吳二賊,實為禍首,近復啟釁浙奉,兵連禍接,本大元帥已明令諸將出師北伐。” |
bīng guì shén sù兵貴神速 | 貴:可貴;神速:特別迅速。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為貴。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郭嘉傳》:“太祖將征袁尚……嘉表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
yòng bīng rú shén用兵如神 | 用兵:指揮軍隊作戰。形容善于用兵;指揮作戰變化莫測。 | 晉 虞溥《江表傳》:“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
àn jiǎ xiū bīng案甲休兵 | 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
bīng mǎ bù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 《南皮縣志 風土志下 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
bèi jiǎ zhí bīng被甲執兵 |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
jīng bīng yǒng jiàng精兵勇將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現受汝寧郡都統制,手下多有精兵勇將。” |
bīng huāng mǎ luàn兵荒馬亂 |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
dǐ bīng lì wǔ砥兵礪伍 | 砥:細的磨刀石;礪:粗的磨刀石,指磨練;伍:隊伍。磨練軍隊。 | 《宋書·沈約自序》:“足下砥兵礪伍,總厲豪彥,師請一奮,氓無貳情。” |
cǎo shuài shōu bīng草率收兵 | 比喻馬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結束了。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應當在處理鬧事的過程中,進行細致的工作,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要‘草率收兵’。” |
huò jié bīng lián禍結兵連 |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
qín bīng dú wǔ勤兵黷武 | 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終于采納范文程和湯若望的政見,放棄了徒恃軍威的‘勤兵黷武’,采取了招降弭亂的‘文德綏懷’。” |
yǎn bīng xiū wén偃兵修文 | 同“偃武修文”。 | 《后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修文,群帥反旅。”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chǐ bīng cùn tiě尺兵寸鐵 | 比喻微小的武力。 | 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昔者王莽乘西漢之衰,不用尺兵寸鐵而移漢祚,翟義起兵討之,未成而身死。” |
xiōng yǒu jiǎ bīng胸有甲兵 | 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備。比喻胸懷韜略。 | 明·沈采《千金記·遇仙》:“才兼文武,慚非伊呂之儔;胸有甲兵,頗讓孫吳之術。” |
zú bīng ān rěn阻兵安忍 | 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權;安忍:安于做殘忍的事情。形容行兇作惡而有恃無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pái bīng bù zhèn排兵布陣 | 指排列隊伍,布設陣勢。 | 元·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 |
àn jiǎ qǐn bīng按甲寢兵 |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 晉 司馬彪《九州春秋 傅干》:“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定土分封,論功行賞。” |
fēn bīng bǎ shǒu分兵把守 | 分散兵力,到處防守。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4回:“二城俱已收復,分兵把守,諸事停妥。” |
bīng qiáng àng yǒng兵強將勇 | 兵力強盛,將領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 |
bīng wén zhuō sù兵聞拙速 |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 《孫子 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xuǎn shì lì bīng選士厲兵 | 士:軍士;厲:磨;兵:武器。挑選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戰前準備。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孟秋紀》:“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
qiáng jiàng zhī xià wú ruò bīng強將之下無弱兵 | 弱:軟弱。比喻好的領導能帶出好的部屬。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強將之下無弱兵。恁樣的姐姐須得恁樣的梅香姐,方為廝稱。” |
bīng duō jiàng guǎng兵多將廣 | 兵將眾多。形容軍隊人員多,兵力強大。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憑著俺這里兵多將廣,馬壯人強,量吳國姬光到的那里,就怕著他哩?” |
cǎo cǎo shōu bīng草草收兵 | 馬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負責任,不細致,不慎重。 | 歐陽山《苦斗》:“張發奎剛占領了那個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許多,正是咱們的人活動的好機會,——你怎么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個赤衛隊員么?” |
shàng bīng fá móu上兵伐謀 |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 |
chǐ jiǎ shù bīng櫜甲束兵 | 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潁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bīng xiāo gé yǎn兵銷革偃 | 銷毀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無戰事。 |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詞》:“垂回兇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調。” |
xùn bīng mò mǎ訓兵秣馬 | 兵:士兵;秣:喂養。練好士兵,喂飽戰馬。指做好戰前準備。 | 《周書·文帝紀》:“臣自奉詔總平涼之師,責重憂深,不遑啟處。訓兵秣馬,唯思竭力。” |
fēng bīng cǎo jiǎ風兵草甲 | 猶言草木皆兵。 |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
xiōng zhōng bǎi wàn bīng胸中百萬兵 | 比喻胸懷雄謀大略。 | 元·王實甫《西廂記·崔鶯鶯夜聽琴》第二折:“憑著你滅寇功,舉將能,兩般兒功效如紅定,為甚俺鶯娘心下十分順,都只為君瑞胸中有百萬兵。” |
bīng yǐ zài jǐng兵已在頸 | 頸:頸項。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夷吾曰:‘此輩兵已在頸,尚欲累人耶?’” |
shī lǎo bīng pí師老兵疲 |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時間太長,兵士勞累,士氣低落。 | 《魏書 許謙傳》:“慕容無道,侵我疆場,師老兵疲,天亡期至。” |
yōng bīng wán kòu擁兵玩寇 | 玩:忽視。掌握軍隊,但不認真對待敵人。 | 《清史稿·策楞等傳論》:“策楞輩擁兵玩寇,其病正坐此。” |
xuǎn bīng mò mǎ選兵秣馬 | 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
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bīng wèi xuě rèn兵未血刃 | 猶兵不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為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后,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勝敗乃兵家常事 |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 清 洪昇《長生殿 賄權》:“我想勝敗乃兵家常事,臨陣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
huáng chí nòng bīng潢池弄兵 | 潢池:積水塘;弄兵:玩弄兵器。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 龔遂》:“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tiān bīng jiǎn zào添兵減灶 | 嗇兵員,反而減少行軍飯灶。指偽裝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騙對方。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
shù bīng mò mǎ束兵秣馬 | 猶厲兵秣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強兵富國 | 使兵力強大,國家富足。 | 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為先。” |
shí bā bān bīng qì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種武器。亦比喻多種技能。 | 清 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六十回:“馬靜一瞧,大殿前擺著家伙,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bīng jīng liáng zú兵精糧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紙上談兵 |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 老舍《四世同堂》:“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神兵天將 | 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5回:“只見風盡隨著宋軍亂滾,半空中又是一聲霹靂,無數神兵天將,殺將下來。” |
yè bīng qì jiǎ曳兵棄甲 | 拖著兵器,丟掉鎧甲。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 陳毅《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棄甲暗投降。” |
shōu bīng huí yíng收兵回營 | 營:軍隊駐扎的地方。召集正在作戰或值勤的士兵返回軍營。指停止某項工作或活動,把人員召集回來。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7回:“二人大戰三百余合,不分勝負,看看天色已晚,各自收兵回營。” |
juàn jiǎ shù bīng卷甲束兵 | 卷起鎧甲,收起兵器。 | |
shǐ jìn bīng qióng矢盡兵窮 | 矢:箭。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戰斗到兵力喪盡。 | 唐·孫揆《靈應傳》:“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盡兵窮,委身折節,肝腦涂地,感動于強秦。” |
jiá jiān bīng lì甲堅兵利 | 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 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 |
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借寇兵,赍盜糧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秦·李斯《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
sā dòu chéng bīng撒豆成兵 | 撒放豆子,變成軍隊。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舊小說戲曲中所說的一種法術。 | 元 無名氏 《十樣錦》第二折:“變晝為夜,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呼風喚雨。” |
pī jiǎ zài bīng被甲載兵 | 身穿鎧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裝,披堅執銳。 | 唐·韓愈《畫記》:“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 |
àn bīng shù jiǎ案兵束甲 | 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bīng wú cháng xíng兵無常形 | 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指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 《孫子 計》“兵者,詭道也”三國 魏 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
bīng wú dòu zhì兵無斗志 | 士兵缺乏作戰的決心和勇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且說曼伯殺入左軍,陳兵原無斗志,即時奔散,反將周兵沖動。” |
qiǎn jiāng diào bīng遣將調兵 | 見“遣兵調將”。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0回:“你既是昆侖之士,理當遣將調兵,共決雌雄。” |
àn bīng bù jǔ按兵不舉 | 猶按兵不動。 | 元 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著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 無名氏《精忠記 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
shàn jiǎ zhì bīng繕甲治兵 | 繕甲:修治鎧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 《詩經·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么手段,總有相應的對付方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8回:“西門慶道:‘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紙上譚兵 | 譚:同“談”。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 清·魏源《圣武記》第13卷:“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
xiè jiàng xiā bīng蟹將蝦兵 | 古代神怪小說里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婁羅。 | 趙樸初《如夢令·蔣匪幫“反攻大陸”》:“隔岸蚊喧蠅哄,蟹將蝦兵齊動。” |
bīng qiáng jiàng měng兵強將猛 | 兵力強盛,將領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4回:“對眾商議,一面差人往威勝晉王處,說宋江等兵強將猛,難以抵敵,乞添差良將鎮守,庶保無虞。” |
láo jiǎ lì bīng牢甲利兵 | 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 |
yōng bīng zì gù擁兵自固 | 擁有掌握軍隊的權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 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 |
gǔ mǎ lì bīng谷馬礪兵 | 猶言秣馬厲兵。 | 宋 陳師道《贈張文潛》詩:“秋來待試丞相府,谷馬礪兵吾甚武。” |
qiǎn bīng diào jiàng遣兵調將 | 猶調兵遣將。亦作“遣將調兵”、“遣將征兵” | 《禪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說延州府丞湯思忠遣兵調將已定,然后自領馬步軍兵,離寨伺候。” |
qiǎn jiāng zhēng bīng遣將征兵 | 見“遣兵調將”。 | 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七回:“原來魏主嗣欲乘喪南侵,報復舊怨,因將宋史執回,即日遣將征兵,進攻滑臺。”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燒。戰爭就像玩火,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停止就會燒死自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
hán xìn yòng bīng,duō duō yì bàn韓信用兵,多多益辦 | 比喻越多越好。同“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明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
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兵:兵器;揭:舉。砍來木棍當兵器,舉起竹竿當旗幟。比喻武裝起義。 | 漢·賈誼《過秦論上》:“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xíng bīng liè zhèn行兵列陣 | 行:調動;列:排列。調動軍隊,排布陣勢。泛指軍事指揮藝術。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
bīng lǎo jiàng jiāo兵老將驕 | 老:衰。士兵疲憊,將領驕傲。 | 元·鄭廷玉《楚昭王》第四折:“我想子胥深入敵境,兵老將驕,可不戰而破。” |
lì bīng mò mǎ礪兵秣馬 | 礪:磨礪;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匹。指準備戰斗。 | 明·朱元璋《皇陵碑》:“礪兵秣馬,靜看頡頏。群雄自乎聲教,戈矛天下鏗鏘。” |
yù bīng yú nóng寓兵于農 | 寓:寄寓,包含。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于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shèng shí lì bīng盛食厲兵 | 吃飽飯,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戰斗準備。 | 《商君書·兵守》:“壯男之軍,使勵食厲兵,陳而待敵。”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精兵簡政 | 精減人員;緊縮機構。 | 《南史 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史,精簡人物。” |
yì bù zhǔ cái,cí bù zhǔ bīng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主:掌管。遵從道義就不能掌管錢財,心懷仁慈就不能掌管軍隊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cán bīng bài jiàng殘兵敗將 | 殘:殘余的;不完整的;敗:輸。剩下的士兵;打敗的將官。形容損失慘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戰斗力的軍隊。也作“殘兵敗卒”、“敗將殘兵”。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pī jiǎ chí bīng被甲持兵 | 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漢 荀悅《漢紀 文帝紀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