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船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官吏運兵捉民船,大船花錢得免捉中船。
中船躲入蘆葦港,小船不知底細唱著歌走遠。
官府昨下文書官吏如虎,迎風搖槳急追趕。
船夫捉襟露肘捉住頭,背如土牛挨皮鞭。
船小無用苦哀求,爭執不休路人圍觀。
前船見狀不敢行,懂事的船工急忙給官吏來湊錢。
船戶家家破費十千,等候官吏查點慢如年。
開船回走仍繳通行費,另外還攤派雇船的錢。
你沒看見嗎,
官府的大船沒動用,插旗鳴鼓停靠在碼頭邊。
注釋
行:樂府和古詩的一種體裁,多在鋪敘之中暗寓諷嘆。如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魏晉樂府有《燕歌行》、《從軍行》。
載:運。
買脫:給官吏送錢,逃避被捉應差之禍。
郡符:郡里發下來的文書命令。
肘(zhǒu):臂節彎曲之處,這里指手臂。土牛:即春牛,用土筑成。古代在立春前一日有迎的儀式,由人扮作勾芒神,用鞭子抽打土牛,叫做“鞭春”。
苦辭:苦苦地哀告。
洶洶:吵鬧的聲音大。
篙(gāo):撐船用的竹竿。
壞十千:破費了許多錢。十千:十貫錢,這里是指數目很大,并非實指。
候如年:等候很長的時間。
“發回”句:把捉去的船只放回,官差還得要“常行費”。常行費:按例應送的錢。
門攤:指按戶攤派的捐稅。云雇船:說是作代雇船只的費用。云:說。
官舫:官家的船只。舫(fǎng):船。嵬(wéi)峨:高大的樣子。
馬頭:即碼頭,水邊專供停船的地方。
參考資料:
1、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古典詩歌基本解讀 古詩觀止 18 清詩詞觀止 上[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10.第29頁
2、劉琦,郭長海,呂樹坤譯注. 清詩三百首譯析[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02.第19頁
“捉船行”鑒賞
賞析
《捉船行》這首詩,反映了地方官吏在江南水鄉借口軍運,四處捉船、橫加勒索、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詩分前后兩個部分,共五層:第一層寫官差捉船,第二層寫吏役如虎,第三層寫篙師斂錢買行,第四層寫勒索樣之多,第五層寫官舫停泊碼頭。
“官差捉船為載兵”,詩首句即點明捉船的因由,原來是“載兵”去鎮壓抗清武裝,暴虐不仁之舉更是為的殘民以逞之行。“捉”字,與“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中“捉”,用法相同,寫足了官差的橫行,政治的黑暗。“為載兵”,點明了捉船目的,同時,也反映出清朝統治者調遣軍隊、鎮壓抗清斗爭的罪惡行徑。接著,就大船、中船、小船分別言之:大船買脫,中船潛避,小船無知,則被捉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中“且”字,表明蘆港潛避,是暫時的,終歸逃脫不了吏役的魔掌。這就告訴人們:大船、中船、小船都在魚肉之列。這一層是總述。
以下三層,具體寫吏役如虎、橫加勒索的情景:先寫府里征用船只的文書下達后,吏役火速般地下村捉船敲詐勒索,村人窮得衣不蔽體,哪里會有錢供他們敲詐,只能忍受著鞭杖之苦。“快”“進”“急”,形容吏役聞風而動,爭先恐后之狀。“露肘”,見出村人窮困至極。“背似土牛”,用了一個典故。《魏書·甄琛傳》:“趙修小人,背似土牛,殊耐鞭杖。”“土牛”,古時迎春用的土制春牛,以鞭捶打,謂之鞭春。此處用以比喻吏役象鞭捶土制春牛一樣鞭打村人。接下去,寫村人苦哀求,而吏役氣勢洶洶,往來船只,也只好送錢買放。“前頭船見不敢行”,從側面顯示出“吏如虎”不送錢,將被捉去。再下去,寫勒索名目繁多,花樣翻新。“仍”“另”表明除了查點錢,還有“常行費”與“門攤”,因而“船戶家家壞十千”。在這三層里,既有對吏役的鞭撻,又有對聚斂的抨擊,更有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尤其可貴的是:詩人把官吏比作吃人的老虎,把村人比作耐鞭的土牛,其內在含意更深遠了
“君不見”三字,盛唐詩歌行體多用之,或以領起下文,或以推開意境意思都比較虛,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兵車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高適《燕歌行》)等。此處則是用以表轉折,由第一部分寫私船慘遭勒索,轉入第二部分寫官舫逍遇自在:“官舫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馬頭住”“嵬峨”,形容官舫雄偉高大,氣勢非凡,暗含貶意。這些嵬峨的官舫,插上官家旗幟誰也奈何不得,終日停泊碼頭,無所事事、惟尋歡作樂而已。
這首詩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對比。運用對比,來揭露社會現實中種種矛盾,特別是揭露勞動人民與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最得力不過的了。詩歌以絕大篇幅描寫官吏如,船戶遭殃,最后筆鋒一轉,描寫官舫無用處,打鼓插旗,這就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由于結尾處用了“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等詞語,對比的效果,更加顯著。這種對比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詩經·小雅》中“或燕燕居息,或盡癢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北山》)等。白居易是善于用對比的,有農民“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與統治者“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重賦》)的對比,還有“紅樓富家女”與“綠窗貧家女”(《議婚》)的對比,等等;而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懷五百字》),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由此可以看出吳偉業詩法盛唐和元白之一斑。
創作背景
清代初期,戰爭頻仍,船民除受繁苛的租稅剝削外,其船只還常常遭官府強行扣壓,被征往運輸士兵。船民們為了營生,只好被迫向差官輸納銀錢以求得解脫,再一次受到無理的盤剝。作者得睹船民百姓的苦難,而作此詩記述這種現象。吳偉業簡介
清代·吳偉業的簡介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 吳偉業的詩(11篇)〕猜你喜歡
捉船行
官差捉船為載兵,大船買脫中船行。
中船蘆港且潛避,小船無知唱歌去。
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槳追風搖急櫓。
村人露肘捉頭來,背似土牛耐鞭苦。
苦辭船小要何用,爭執洶洶路人擁。
前頭船見不敢行,曉事篙題斂錢送。
船戶家家壞十千,官司查點侯如年。
發回仍索常行費,另派門攤云雇船。
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彭插旗馬頭住。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打麥
打麥打麥,彭彭魄魄,聲在山南應山北。
四月太陽出東北,才離海嶠麥尚青,
轉到天心麥已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雞叫雨云如墨。
大婦腰鐮出,小婦具筐逐,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為樂,敢憚頭枯面焦黑!
貴人薦廟已嘗新,酒醴雍容會所親;
曲終厭飫勞童仆,豈信田家未入唇!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升斗求市人。
麥秋正急又秧禾,豐歲自少兇歲多,
田家辛苦可奈何!
將此打麥詞,兼作插禾歌。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出,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后代人,以此為明規。
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人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后,愿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胡十八·刈麥有感
其一
八十歲老莊家,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偏俺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開鐮,閃的個嘴著地。陪了人工陪飯食,似這般忒癡,真個是罕希。急安排種豆兒,再著本還圖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花戶每比糧。賣田宅無買的,典兒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時收麥年,麥罷了是一儉。今年無麥又無錢,哭哀哀告天,那答兒叫冤?但撞著里正哥,一萬聲可憐見。
江夏行
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
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
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
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
一種為人妻,獨自多悲凄。
對鏡便垂淚,逢人只欲啼。
不如輕薄兒,旦暮長相隨。
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
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
秋日田家雜詠
西風八九月,積地秋云黃。
力田已告成,計日宜收藏。
刈獲須及時,慮為雨雪傷。
農家終歲勞,至此愿稍償。
勤苦守恒業,始有數月糧。
嗟彼豪華子,素餐厭膏粱。
安坐廢手足,嗜欲毒其腸。
豈知民力艱,顆米皆琳瑯。
園居知風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獲稻時,粒粒脂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