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詩十首·選二”譯文及注釋
暫無譯文及注釋提交譯文
“本事詩十首·選二”鑒賞
賞析
蘇曼殊,中國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為僧,又三次還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還俗,甚至連僧衣僧鞋都來不及更換,又以一個和尚的身份與詩人的氣質回到塵俗之中。作為對社會改良充滿希望的熱血青年,他時而激昂,西裝革履,慷慨陳辭,為革命而振臂高呼;時而頹唐,身披僧衣,逃身禪壇,在青燈黃卷中尋找精神的安慰。這兩首《本事詩》充分表現出了蘇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內心矛盾。
柳無忌曾指出蘇曼殊的《本事詩》十首都是他為其所鐘愛的日本歌伎百助楓子所寫,但蘇曼殊的身世特別,又投身佛門,自知生死無常,不能給百助以家庭的安頓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終未能與百助結婚。此處所選的第一首詩就道出他內心的這種矛盾。 “烏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傳說中的神女烏舍來比喻百助,說她步履輕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膚又如雪似玉;“親持紅葉索題詩”是指百助對他詩才的愛戴和一片深情,此處用“紅葉題詩”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經歷。然而,詩人已經出家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盡道,雖然鐘情百助,也只好對這美妙動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詩的最后兩句正透露出詩人的矛盾:淚本是有情之物,詩人偏把淚說成是無情;相逢是愛的開始,但卻留下了恨的遺憾。詩人模仿唐人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改“未嫁”為“未剃”,一方面說明他內心深處真愛百助,另一方面又蘊含了無限的無奈與哀婉。
第二首詩則寄寓了詩人的凄涼身世以及對前程充滿彷徨迷惘的孤獨感。“春雨樓頭尺八簫”首先創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細雨中詩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樓上,正聽著百助用尺八簫吹奏著《春雨》曲,竟引出詩人無盡的鄉思。“春雨”既指現實中的春景又指簫聲所吹曲名,一語雙關。“何時歸看浙江潮?”既指簫聲引起他對故國的思念,亦可指他掛念著當時國內的革命思潮。“芒鞋破缽無人識”則點出詩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詩人的凄楚身世。“踏過櫻花第幾橋!”則道出了生命的傷感和人生似夢的感謂。日本的櫻花絢麗而短暫,詩人在漫天的櫻花飄灑中孤獨前行,亦是一斷鴻飄零,不知歸往何處。蘇曼殊以一種夢幻般的詩境表達了他于鄉愁的惆悵和對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詩,極其典型地體現出了蘇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游“詩僧”的形象。讀此二詩,這位才情橫溢、浪漫奇幻、集亢奮與憂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之中。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時間,蘇曼殊只在人間度過了三十五個春秋,便在貧病中辭世,他以絢爛的生命澆灌出中國近現代文壇的一朵奇葩。
蘇曼殊簡介
清代·蘇曼殊的簡介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 蘇曼殊的詩(1篇)〕猜你喜歡
買陂塘·歸鴉
倚柴門、晚天無際,昏鴉歸影如織。分明小幅倪迂畫,點上米家顛墨。看不得。帶一片斜陽,萬古傷心色。暮寒蕭淅。似捲得風來,還兼雨過,催送小樓黑。
曾相識。誰傍朱門貴宅。上林誰更棲息。郎君柘彈休拋灑,我是歸飛倦翮。飛暫歇。卻好趁江船,小坐秋帆側。啼還啞啞。笑畫角聲中,暝煙堆里,多少未歸客。
三絕句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絕句漫興九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