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舟中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飄泊到湖南為客,已過了整整一個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銜泥筑巢了。
以前你入我故園中曾經認識了我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卻遠遠地看我為陌生人。
可憐你到處筑巢為家,卻沒有定居之所,與我飄飄蕩蕩,托身江湖沒有什么不同。
桅桿上暫時同我說話,還是要飛起而去,穿花貼水飛去,我不禁淚越發濕了衣巾。
注釋
湖南:洞庭湖之南,這里即指潭州。動經春:動不動便又經歷了一個春天。動,不知不覺。
兩度新:杜甫從大歷四年(769)春來到潭州。到現在已是第二個存天,已是第二次見到燕子銜泥了。
故園:指詩人在洛陽、長安的舊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這天是人們祭神祈求豐收的日子。遠看人:指仍然認識自己,遠遠地望著自已。
巢居室:指燕子處處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窩。
托此身:指詩人自己的到處漂泊求地安身。
檣:船桅。
沾巾:指詩人見燕子如此多情而動心落淚。
“燕子來舟中作”鑒賞
鑒賞
詩的前四句總寫客舟逢燕。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詩人流落湖南不覺得已迎來第二個春天。“新”對“泥”而言。燕子于春季常銜水邊濕泥,筑其新巢。“兩度新”也就是說詩人在這里已兩見燕子銜泥筑巢了。古人與動植物的直接接觸遠比現代人密切,對動植物的觀察也很仔細。他們習慣于根據各種生物的特性,賦于它們不同的象征意義。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鳴叫與飛舞又使人聯想到閑適安居的歡樂。杜甫很喜歡燕子,他雖然“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終辛苦經營,像筑巢的燕子一樣,為給自己創造安穩的生活環境而不懈地努力。在這些日子里,體態輕盈的燕子曾伴詩人度過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詩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泥融飛燕子,沙暖臥鴛鴦。”(《絕句》)“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絕句漫興》)這一切都生動地留在詩人的記憶中。如今詩人在漂泊無定的時刻又看見了燕子,當然會產生他鄉逢故舊的感覺。
“舊人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這兩句是對燕子形象的描繪。“舊人故園”,突出詩人對燕子一往深情。“嘗識主”,是詩人對燕子的推測。在詩人的心目中,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鄉同室而居的燕子,它還記著自己的主人,遠道來舟中相會,不覺為之一喜。“遠看人”既畫出了燕子對詩人的同情與疑問,也流露出詩人的無限感慨。在這煙水渺渺之處,前途茫茫之際,詩人無依無靠,獨有燕來相就,倍感身世的凄涼。然而,燕縱識主,一葉扁舟,終不似昔日故園的有屋可巢,故爾,燕子既欲親近,又懷疑豫,只是遠遠看看。這里的“識”與“看”都寫的是燕子的動作、情態,也都涉及詩人。其實這只是詩人自己的想象,是詩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動態,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后四句,對燕自傷。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巢居室”是說燕子筑巢于人家,因為南北無定,所以令人可憐。接著就點破憐燕正是哀己。詩人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先是舉家徙秦州(今甘肅天水)東柯谷,投奔一個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嚴武,卜居浣花溪畔。大歷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幫助下定居西閣。十年間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實在和燕子的“處處巢居室”沒有兩樣。如今竟至于無人可依、無地可居,教人嘆息。
“暫語船播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那被詩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領會了詩人的意思,“暫語船墻”,向詩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發現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應該選擇壘巢的“居室”,它忽然又變得漠然無情,隨即起而飛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識的主人,貼水低飛,繞船盤桓,無情而似有情,可愛亦復可惱,終于翻然穿花而逝,給詩人留下空虛、惆悵和寂寞,詩人不覺老淚橫流了。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燕子來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詩人臨終的哀鳴。在這首詩里,深沉真摯的人性借輕盈的燕子的形象表達出來,樸實、親切而感人至深。這“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形象,經宋代晏殊的點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歷代唐詩和杜詩的選本都很少選這首詩。其實這首詩的藝術成就并不低于為人們所稱道的《秋興》、《詠懷古跡》諸篇。傳統的欣賞標準是無一字無來處,是一飯之間未嘗忘君。而這首詩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無一字有來處,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它完全不同于那些從概念出發的、以物喻理的詠物詩。也不同于那些摹擬象貌、堆砌典故的詠物詩,詩人在這首詩里完全擺脫了機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過內在聯系,把人的感情賦于物,使物我達到契合無間的境界,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詩沉郁風格的另一特點。在這首詩中,詩人眼中隱藏著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隱藏著詩人的不幸,燕子與詩人的差別仿佛在詩中消失了,從整個畫面中只能發現那傾訴不盡的辛酸、詩人頗傾的形容,以及一顆苦難的心的低語。杜甫之所以為大詩人,正在于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甘苦哀樂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銳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細致人微地再現它們。而善于描繪自然萬物的詩人,同時也就是技藝高超的自畫像大師,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創作背景
此詩為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在長沙所作。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出三峽,在江湘之間漂泊了一年。投奔失敗只好以船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歷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長沙)附近的湘江上。七律《燕子來舟中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猜你喜歡
鸚鵡賦
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有獻鸚鵡者,舉酒于衡前曰:“禰處士,今日無用娛賓,竊以此鳥自遠而至,明彗聰善,羽族之可貴,愿先生為之賦,使四座咸共榮觀,不亦可乎?”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其辭曰:
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金精之妙質兮,合火德之明輝。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故其嬉游高峻,棲跱幽深。飛不妄集,翔必擇林。紺趾丹觜,綠衣翠衿。采采麗容,咬咬好音。雖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異心。配鸞皇而等美,焉比德于眾禽?
于是羨芳聲之遠暢,偉靈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隴坻,詔伯益于流沙。跨昆侖而播弋,冠云霓而張羅。雖綱維之備設,終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閑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懼,撫之不驚。寧順從以遠害,不違迕以喪生。故獻全者受賞,而傷肌者被刑。
爾乃歸窮委命,離群喪侶。閉以雕籠,翦其翅羽。流飄萬里,崎嶇重阻。逾岷越障,載罹寒暑。女辭家而適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賢哲之逢患,猶棲遲以羈旅。矧禽鳥之微物,能馴擾以安處!眷西路而長懷,望故鄉而延佇。忖陋體之腥臊,亦何勞于鼎俎?嗟祿命之衰薄,奚遭時之險巇?豈言語以階亂,將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匪余年之足惜,愍眾雛之無知。背蠻夷之下國,侍君子之光儀。懼名實之不副,恥才能之無奇。羨西都之沃壤,識苦樂之異宜。懷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稱斯。
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轡。嚴霜初降,涼風蕭瑟。長吟遠慕,哀鳴感類。音聲凄以激揚,容貌慘以憔悴。聞之者悲傷,見之者隕淚。放臣為之屢嘆,棄妻為之歔欷。
感平生之游處,若塤篪之相須。何今日之兩絕,若胡越之異區?順籠檻以俯仰,窺戶牖以踟躕。想昆山之高岳,思鄧林之扶疏。顧六翮之殘毀,雖奮迅其焉如?心懷歸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茍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讬輕鄙之微命,委陋賤之薄軀。期守死以報德,甘盡辭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彌久而不渝。
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
問子游何鄉?戢翼正徘徊。
言我寒門來,將就衡陽棲。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遠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頹。
常恐傷肌骨,身隕沉黃泥。
簡珠墮沙石,何能中自諧。
欲因云雨會,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
公子敬愛客,樂飲不知疲。
和顏既已暢,乃肯顧細微。
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為且極歡情,不醉其無歸。
凡百敬爾位,以副饑渴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