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從黃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蘆溪的路程,過了萍鄉之后,路面漸漸低平。
村子錯落有致,時不時聽到有雞鳴狗叫聲傳入耳中;出生不久的小鵝和小鴨在河兩岸悠閑覓食。
如絲細雨綿綿而下沾濕行人衣,田地間青綠的秧苗齊整整地就好像是誰用剪刀修剪過一樣。
這里的風土人情跟湖南很相似,谷雨過后,處處都是犁鏵翻土的農耕景象。
注釋
絲繅:這里是形容細雨如絲。
“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鑒賞
賞析
查慎行的這首七言律詩,語言清新、明快、簡潔、質樸;寓意率真、自然流暢,無引經據典,讀來倍感親切;采取以景入詩,借景寓情的手法,對眼前所見景物信手拈來,無不稱妙;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中有畫,畫里藏詩;中二聯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稱奇!
題目“湘東驛遵陸至蘆溪”,說的是仲春時分,詩人自“湘東驛”的“黃花渡”下船后經陸路到達蘆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陸”,指沿著陸路,走陸路。“驛”,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的人和過往官員中途換馬或歇宿的地方;“湘東驛”,即是湘東(今湘東區,距萍鄉城約40里)的“黃花渡”。蘆溪,清朝時的一個鎮子,位于萍鄉東部。現為蘆溪縣;從題目上來看,詩人開門見山地就把此次要寫的范圍鎖定在萍鄉到蘆溪這一段路上的見聞。詩人為什么要鎖定寫這一路上的見聞?是什么引發了他如此高的興致?具體要表達什么?他又要向世人與后人傳遞著什么信息呢?這不由得使我對他這首詩后面的內容產生了更強烈的興趣。
首聯“黃花古渡接蘆溪,行過萍鄉路漸低”。萍鄉,當時稱萍鄉縣(即現在的江西省萍鄉市)。開頭兩句平白如話,銜接自然,因為從湘東到萍鄉不是他要寫的重點,所以就一筆帶過,手法嫻熟,真是葉落無痕,風過無聲!此句大意是:“我從黃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蘆溪的路程,過了萍鄉之后,路面漸漸低平”。這里要說明的是,萍鄉是在湘東與蘆溪之間,地勢略高于兩地,萍鄉的水的流向在我們當地叫“兩邊倒”,一邊水往西經湘東流入湘江,另一邊的水往東經蘆溪流入贛江。正好是一東一西,故稱“兩邊倒”。同一時代的萍鄉知縣胥繩武也有竹枝詞為證:“東去江西寫官板,西下湘東裝倒劃。中五十里船不到,滿路桐油兼苧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說的就是萍鄉到蘆溪這一段路沒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過萍鄉路漸低”和胥繩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證。
頜聯“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這是詩人所見到的最富有生機的景狀之一。他邊走邊聽邊看:“村子錯落有致,時不時聽到有雞鳴狗叫聲傳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綠草絨絨,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鵝和小鴨在河兩岸悠閑覓食,又是如此的恬靜”。這兩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間人民歷經戰亂后②生活逐步穩定,社會經濟日漸繁榮的實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田園風景畫。
“吠犬鳴雞”側耳聽,“乳鵝新鴨”細一看,通過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靜、清鮮的生活氣息。后一句從新生命的勃勃生機中暗示著一個歷經戰亂后生產發展、人民生活穩定的社會的來到,
從“乳鵝新鴨”可以看出詩人對江南水鄉的欣賞與贊美。作為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覽群書的查慎行來說,對于國家的現況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剛剛穩定他也是了解的。一個“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達了他對戰亂后的社會重建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詩人面對這江南美好風光,借物寓情,賦詩吟唱的這份閑情逸致。
“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繅,煮繭抽絲,這里的絲繅比作春雨,說春雨下得象蠶絲那樣銀絲縷縷、綿綿不斷。上聯寫的是動物,犬與雞,鵝與鴨;此聯寫的是自然現象和植物。進一步展現江南水鄉的特點。“春雨密密細細而下,宛如縷縷銀絲在你眼前飄動,給人以清涼和舒適的感受。一場春雨過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滿了,禾苗長勢喜人,禾苗的高度幾乎與水面平齊,青綠的秧苗齊整整地就好象是誰用剪刀修剪過一樣,清亮悅目。”。雨如絲繅,秧如刀剪,這兩個比喻煞是貼切。原來是這里的優雅、迷人的景致引發了詩人的濃厚興致,我不得不贊嘆詩人對身邊事物觀察的細心程度,又心悅誠服的感嘆詩人表達事物的精確到位。
“猶與湖南風土似,春深無處不耕犁”,湖南,緊臨湘東,在萍鄉的西部。萍鄉與湖南均屬楚地,風俗極為接近。全詩前三聯都是寫景,唯尾聯才得出結論,指出此處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湖南近似。即使是現在,湖南人都還在稱呼江西人為“老表”。這兩句寫出了詩人所感:谷雨過后,處處桃紅柳綠,犁鏵翻土的農耕景象。牛在畫中走,人在畫里游,把江南水鄉的農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詩中沒說一個牛字,也沒點一個人字,但讀來就是牛耕在田、人聲鼎沸熱鬧場景,好一幅如詩如夢的江南春耕圖!果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來感同身受,過目難忘。叫人不得不贊嘆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
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這首詩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詩的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語言清新、明快、簡潔、質樸。“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兩聯堪稱妙對。同時還傳遞著詩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畫面,為了表達這種激動的情感,詩人就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
清朝初期詩人多學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學唐宋,成為清初效法宋詩最有成就的作者。對詩壇影響極大。難怪趙翼在《甌北詩話》里說:“梅村(吳偉業)③后,欲舉一家列唐宋諸公之后者,實難其人。惟查初白才氣開展,工力純熟”,“要其功力之深,則香山④、放翁⑤后一人而已”。
點評
詩人以白描的手法寫沿途所見。犬吠雞鳴、乳鵝新鴨;良苗出水、細雨如絲。春天湘贛一帶鄉村景象被詩人描畫得惟妙惟肖,讀之仿佛身臨其境。質樸自然與提煉之工渾然一體,活化出鄉間風光的神韻。
查慎行簡介
清代·查慎行的簡介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后,為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 查慎行的詩(7篇)〕猜你喜歡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于園
于園在瓜洲步五里鋪,富人于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后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后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園可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