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西湖”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天經過西湖,湖水平靜,宛如浸泡著一湖略帶寒意的碧玉。山色雖說美麗如畫,但想畫時卻難以描畫。
管弦歌鐘之聲處處可聞,才停下又接著繼續奏起。朵朵荷花依次開放,幾只小船在湖中飛快地追逐。
注釋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圓枝”等。雙調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
西湖:指杭州西湖。本名錢塘湖,因其在市區之西,故亦稱西湖。唐宋以來便因湖山景物俱佳而成為游覽勝地。
一天:形容湖面之廣。
寒玉:比喻清冷雅潔的東西,如水、月等。李賀《江南弄》:“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帖寒玉。”此句是描繪秋冬氣象。
難邈(miǎo):即難以描畫之意。韓愈《楸樹》詩有“不得畫師來貌取”句,一本“貌”即作“邈”。朱熹校《昌黎集》于此詩后注云:“貌,音邈。”后晉天福四年寫本漢將王陵變亦有句云:“詔太史官邈其夫人靈在金牌之上。”可知凡是用“貌”作描繪解時,唐宋人皆讀作“邈”,有時亦寫作“邈”。
弦、管:即管弦樂器,這里指演奏樂曲。
歌鐘:樂器名,演奏時打擊用以節歌之鐘。
相次:依次。
藕花:即荷花。西湖荷多,有“十里荷花”之稱。
幾:幾多,多少。
蘭舟:木蘭舟,舟的美稱。
“好事近·西湖”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詞,寫作者秋日游西湖的所見所感。上片描繪西湖水如寒玉、山色如畫的怡人景象;下片寫游湖的盛況,管弦聲飄,游船飛逐,熱鬧非凡。詞人以游覽西湖為立足點,選取山水荷舟、游人歌樂等相關場景,組成一幅夏日全景圖,表現西湖之美與游湖之樂,層層寫來,形象生動。全詞明白如話,淡雅清新,在辛詞中別具一格。
開頭兩句總寫游湖的觀感。“日日過西湖”,寫其游湖次數之多,暗示西湖特別美麗,簡直使人百游不厭,雖沒明言西湖之美,其風物之迷人自不待言。“冷浸一天寒玉”,言湖水清冷,像寒玉一樣,整天沉浸在寒冷的秋色之中,使整個湖變得更加清澈秀麗。如果說開頭兩句寫水光,接下去兩句則寫山色,是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寫的。其中前一句說:“山色雖言如畫”,對西湖的山色從正面加以肯定;而后句則說“想畫時難邈”,意思是說西湖山色如畫,如果要畫的話,再高明的畫家也難以把它美麗的面貌畫出來。這是以畫家的手拙來襯托山色之美,可謂別出心裁。可見西湖山色比畫還美,以虛寫實,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上片寫西湖的水光山色,為下片寫游湖作了很好的鋪墊。
“前弦”二句寫游人之多和歌吹之樂。“前弦后管夾歌鐘”,一個“夾”字,可見弦管并奏,歌聲嘹亮;“才斷又重續”,說明樓館林立,表演此伏彼起。詞人雖然沒說游人如云,也沒說游人如何興高采烈,只寫歌聲不斷,此伏彼起,即“才斷又重續”這一特定場景,以點代面,把游湖的盛況集中地描繪了出來。結尾兩句寫湖上蕩舟。如果說“前弦”二句寫歌吹,寫聽覺形象,而“相次”二句則寫藕花、寫蕩舟,寫視覺形象,言藕花相繼開放,清香四溢,游人蕩舟其間,互相“飛逐”,那是何等開心,那畫面又是何等飄逸,美妙動人。
全詞有靜景的描繪,也有動景的刻畫;有的示之以色,有的訴之以聲;有的用夸張手法,有的用比喻手段,把西湖的山水之美寫得生動活潑,把自己的喜悅之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有人說:“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此詞可見一斑。
創作背景
這首詞輯自《永樂大典》二二六五卷湖字韻,詞集各刊本均未收,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將其附于《念奴嬌·西湖和人韻》之后。據鄧廣銘先生考證,《念奴嬌·西湖和人韻》作于乾道六年或七年(1170或1171):“查稼軒于賦閑居信州前凡三次居官臨安,其任期較長者,厥唯乾道六七兩年任司農寺主簿時,茲姑假定此詞即該期內所作。”故此詞約為辛棄疾初次在臨安任職時所作。
辛棄疾簡介
宋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的詩(58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一曲清商,人別后、故園幾度。
想翠竹、碧梧風采,舊游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
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誤。
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凄迷番作江東樹。
且留他、素管候冰絲,重相和。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