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師”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京城大都的積雪剛剛消融完,幾處叢生的薺菜已經破土而出;偏門出的偏僻小巷行人稀少。
突然一聲清脆的黃鸝叫聲,從柳梢枝頭傳了下來;這是標志著春天來臨的第一個聲音啊!
注釋
薺菜:地方上叫香薺,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瑤家叫“禾桿菜”,河南、湖北等地區叫薺薺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
角門:小的旁門。
“到京師”鑒賞
賞析
“詩家清早在新春。”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在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春天來臨的消息,哪怕只是一點新綠,一聲鳥啼,那種驚喜之情是自不待言的。楊載的這首絕句,正是久冬逢春之時欣喜心情的表露。
“城雪初消薺菜生”點出地點和時令。“城”這里指元代京城大都,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在中國古代封建士子們的眼里,京城往往負載著他們的政治希望,仕途的沉浮榮辱往往決定于停駐京師或是離開京師。因此這個地點的深層意蘊決不能輕易忽略。“初消”指雪剛剛消完,或許還有一些殘留。但嚴寒再也不能籠罩大地了。不是嗎?幾處叢生的薺菜已經沖破開始酥松的凍土,嶄露出勃勃的生機。可能它還很微弱,但在滿目蕭瑟的初春之際,任何一點新綠都是生命勃發的象征,都蘊含著無盡的希望。所以這個細節也不能忽略。
“角門深巷少人行”以環境的寂靜落寞,說明詩人境況的冷落。“角門”指偏門,是詩人到達京師后的寓所之門。“深巷”指偏僻的小巷。有元一代,儒士的地位、出路和境遇始終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在起用儒士為官的問題上存在著民族歧視,以及與此有關的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元代的科舉又時行時廢,科舉制度本身又有諸多不利于漢族士子的規定。因此,漢族士子進仕的機會非常有限。楊載自幼博覽群書,期待“應有聲名達帝前”,但直到四十多歲才以布衣召為國史院編修官。故而初到京師,門前冷落,大有“貧在鬧市無人問”之慨。
然而,就在這寂寞寥落的偏僻小巷里,突然“柳梢聽得黃鸝語”,一聲清脆的鳥鳴,從柳梢枝頭傳了下來,打破了所有沉寂。黃鸝本無情,此時卻有語。這與其說是黃鸝的鳴叫,倒不如說是詩人發自內心深處的一聲歡呼:盡管自己仕途艱難,但現在不是已經奉詔進京了嗎?希望就在眼前!“此是春來第一聲”把詩人心中那驚喜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到處鶯歌燕舞”固然更為繁華熱鬧,但已經沒有“春來第一聲”的新鮮感了。唐代詩人韓愈《春雪》詩中“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兩句,形象地刻畫了剛剛感覺到春天來臨之前的心理狀態。些微淡淡的綠芽,就使人又驚又喜,何況第一聲鳥鳴呢!更何況是善解人意的黃鸝呢。唱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一聲歡呼呢!
楊載所著《詩法家數》一書,曾提到寫景要“景中含意”。本詩所設之景,無一不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的確達到了“景中含意”。“景中含意”也就是情景交融。這首絕句淡淡寫來,似乎毫不經意,但興象自然,意境優美,深得唐人三味,稱得上是元代“宗唐 ”風氣中成功的作品。▲
簡析
京城雪剛剛消融,薺菜已經沖破凍土,嶄露勃勃生機,這一細節蘊含作者對京師的無限希望;“少”字則描寫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靜落寞的環境,這與前面的“生”字形成鮮明對比,也是他愁悶心情的寫照。
一聲清脆的鳥叫聲從柳梢枝頭傳來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靜,仿佛給詩人帶來了人生新的生機。那善解人意的黃鸝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楊載簡介
元代·楊載的簡介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并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 楊載的詩(3篇)〕猜你喜歡
室思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餐食,慊慊常饑空。
端坐而無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郁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詞。
飄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慘慘時節盡,蘭葉復凋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輾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