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瀑布”譯文及注釋
暫無譯文及注釋提交譯文
“詠瀑布”鑒賞
賞析
此詩由唐宣宗李忱與香嚴閑禪師的聯句點化而來。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跡為僧。一日與禪師在廬山觀瀑,禪師有意試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連句而先詠二句曰:“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應聲續作二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無意之間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為的心懷,后來果踐位做了皇帝。太平天國南王馮云山借這組聯句,僅改數字,而境界大不相同。首句“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氣魄宏大,遠勝原句。次句改“到底”二字,表明堅持不懈的決心。這兩句還顯示出瀑布的動勢和高度:瀑布從高高的懸崖上凌空傾瀉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澗,它作出這一壯舉該要冒多大風險,要付出多少辛勞啊!然而,為了奔赴目的地,它卻勇往直前,奮不顧身,不辭辛勞。瀑布跌落潭底后,從底處抬頭仰望,只見一道寬大的銀練垂落而下,迸珠濺玉,這時,方才更加覺察到它的落差是那樣驚人,他的出處是那樣高峻。末兩句詩,則進一層表現出瀑布非凡的氣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邊的溪澗,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然而,這山中溪澗哪里能長期挽留住它哩,縱經千回百折,它也要流進大江長河,匯入浩瀚的大海。“歸”字改作“須”字,隱喻太平軍須農民群眾的“大海”成就偉業,比“歸”字更有深意。作為一位站在歷史潮頭、代表著當時中國農民階級先進思想的革命家,他深信歷史終將肯定自己的行動是“出處高”的,是正義的。平庸安逸的生活豈能束縛他前進的腳步,他終要率領父老弟兄們揭竿而起,沖出山鄉僻壤,匯合成農民起義的大軍,像洶涌的大海的怒濤,翻天覆地,摧毀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這首詩,文辭流暢,語意雙關,明則句句寫瀑布,實則處處寫自己,充分顯示出這位農民領袖高尚的情操、堅定的信念和雄偉的抱負,氣勢豪放,格調高昂,在歷代詠瀑布詩中,實屬立意高、新、深的上乘之作,即與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兩首托物詠志的詩《題菊花》、《菊花》相比,也毫不遜色。馮云山簡介
清代·馮云山的簡介

馮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后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后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歲。
...〔? 馮云山的詩(1篇)〕猜你喜歡
重贈盧諶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
茍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
中夜撫枕嘆,想與數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誰云圣達節,知命故不憂。
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云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綠頭鴨 和馬九皋使君湖上即事
別來時。綠箋猶寄相思。自當年、黃州人去,不煩朱粉重施。翠屏寒、秋凝古色,朱奩空、影淡芳姿。蝶抱愁香,鶯吟怨曲,殘紅一片洗胭脂。更誰汲、香泉菊井。寂寞水仙祠。西泠*、苔衣生滿,懶曳筇枝。尚依依、月移疏影,黃昏翠羽□差。問丹砂、石涵墜井,尋古寺、金匾題詩。歲晚江空,童饑鶴瘦,匆匆舍此欲何之。且重和,四時漁唱,象管寫烏絲。仙翁笑、梅花折得,上鬧竿兒。
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級。
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把茶經香傳,時時溫習。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