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辭”譯文及注釋
譯文
烏云翻騰奔涌啊!鳳凰,你想要回到哪里去?鷹隼橫飛、局勢險惡啊,你難以展翅翱翔。
滿天有飛箭伴著疾風,動則遭險;遍地是荊棘縱橫,你又棲息何方!
忠而忘身啊只招來讒言嫉恨交織如網,無法掙脫啊,像一只受傷的鳳鸞垂著頭,耷拉著翅膀。
淚水橫流啊綿綿不斷,情志郁結啊痛心疾腸。
陽光啊暗淡,虹霓卻閃著淫光;邪氣啊籠罩,昏沉沉一片茫茫!
大聲疾呼,我悲痛的聲音上徹云霄,上下隔絕啊我的誠意不能訴說于君王。
對著上天我披心瀝膽,天帝,請體察我的一片忠腸!
秋風為我低回悲吟,浮云為我黯淡無光。
時局若此啊何必久留人世,乘撫神龍啊游于浩茫。
曠遠無際啊不返人間,英雄失勢啊留待后人思想。
注釋
泱(yāng)郁:形容烏云堆積、奔涌之狀。
橫厲:橫空疾飛。鸞:鳳凰。
矰(zēng):射鳥的箭,系以生絲。浮猋(biāo):空中的疾風。機:中機,被射中。
棧棧:眾多、繁盛之狀。
發忠:奮以效忠。自繞罔:自己編織羅網。
冤頸:垂著頭、曲著頸。庸:何。
萑(huán)蘭:泛濫,形容淚水縱橫。
結愲(gǔ):心緒煩亂、郁結不解。
虹霓:古人認為虹霓是淫邪之氣的表現。
孽(niè):邪氣。杳冥:昏沉、陰暗貌。
嗚謼(hū):鳴冤而呼號。
際絕:交絕,指君臣隔絕。
自列:自述本心。
我察:考察我。
唫(jìn):即“吟”字。
若是:遭到這樣的變故。
攬其須:手握龍須、飛而升天。
曠迥:遼闊遙遠,指死亡。
反亡期:返回無期。
雄失據:國家失去依靠。
“絕命辭”鑒賞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鳥自喻,鸞鳥在烏云滾滾、兇隼橫行的天空中欲飛不能,徘徊不前;飛翔時遭到弓箭的射擊,棲地則常被羅網束縛。這“冤頸折翼”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恐懼時刻遭害的身世象征。同時,鸞鳥所處的險惡環境,也暗示了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的黑暗和周圍人群的兇險。接下由鳥而人,見物傷懷,抒寫心中的憂思。作者在“心結傷肝”的言情之后,通過想像構境再現出自己的困境,最后表達了逃離社會、遠游避禍的人生訣擇。這首詩善于借物構景以顯情,形象而委婉,言少而意深。
此詩主要采用比體抒情寫志,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顯示出作品的特色。開頭四句先寫自己的惡劣處境,詩人自比鸞鳥—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一開始即寫出天空布滿烏云,鷂鷹正無所顧忌地在空中疾飛,鸞鳥則無可奈何地在一旁徘徊,無處可去。詩人以鷹隼與鸞不同處境的對比,暗示兇殘小人的得勢與自己受到的傾壓排擠。他還進一步指出,政敵隨時都可能置自己于死地:快如疾風的箭已安好在弩機上,只要自己稍有不慎,對方便會扳動機關。進既不能,又無法后退:到處長滿荊棘,沒有自己的棲身之地。
在寫足環境之后,接著的四句轉寫自己的不幸遭遇與悲痛心情。從“發忠忘身”到“自繞罔”是一個過程,二者之間是一因一果的關系?!霸╊i折翼庸得往”,具體寫出“繞罔”的慘狀,扭歪了脖子,折斷了翅膀,再也不能自由地飛翔。“涕泣兮萑蘭,心結愲兮傷肝”,是自訴悲痛之辭,是不幸遭遇引起的心靈震顫。詩人忠而得謗,故淚水滂沱,內心煩亂。在以上四句中,“自繞罔”的“自”字,看似對自己不計后果的行為的委婉自責,實際上表現的是詩人對“發忠忘身”、獨力奮斗的自信與自豪?!鞍l忠忘身”四字,尤其是一個“忠”字,是這幾句的重點,也是一篇《絕命辭》的主旨所在。詩人寫作《絕命辭》的良苦用心,無非是為了表明心跡,即使冤死,也希望求得當世與后代人的理解。
詩人雖忠而見誣,但并不就此罷休。以下“虹蜺”等四句,從環境與自身二者的結合上寫出自己的抗爭與進一步的失望?!昂缥U”,指空中水氣受陽光照射出現的彩暈,傳統上認為顏色鮮艷的為雄,稱虹,暗淡的為雌,稱蜺。寫環境的前兩句說,天空虹彩奪目,太陽的光輝反而晦暗不明;邪氣(孽)彌漫,天色幽暗,看不到遠方。這兩句賦中有比,寫景之中兼有象征:“虹蜺”與“孳”象征得勢的邪佞小人,“日微”與“(天色)未開”,象征君王受到小人的蒙蔽。接著的“痛入天”二句說自身。從“嗚謼”二字中可以看出,詩人仍是以鸞鳥自比。鸞鳥在“寃頸折翼”之后,忍痛沖出羅網,直入高空呼叫,但他天大的冤屈無處訴說。詩人以“冤際絕”說自己的冤屈,可見他蒙冤忍辱的深重。在封建社會中,昏君重用小人,常被委婉地說成小人蒙蔽昏君。詩人求告無門,說明漢哀帝早已與群小沆瀣一氣。后來李白在詩中說“為有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詩意正與此相近。
詩人在現實世界中既得不到理解,便轉而求助于自然界冥冥之中的最高統治者“上帝”?!把鎏旃赓庾粤小保傲小笔钦f“陳列其心”(《漢書》顏師古注),也就是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招上帝兮我察”,光是“自列”還不夠,又請天帝來察看。這兩句,相當于常說的“昭昭此心,天日可表”的意思。以下兩句寫天帝的反應:“秋風為我唫,浮云為我陰”?!帮L”、“云”似都受到詩人的忠誠與不幸的感染,發出了吟嘆之聲,天色變得陰暗起來。詩人這樣寫,一方面在于表明自己的至誠足以感天動地,同時也從對面映襯出自己在人間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以及忠貞反遭不幸的悲憤。正是順著這一感情的脈絡,篇末的四句表明了自己對惡濁世道的決絕的態度。
末四句以“嗟”字領起,長聲唱嘆,感慨不盡?!班等羰琴庥瘟簟保浴叭羰恰笨偫ㄉ鲜龅姆N種情況,包括環境的險惡,小人的迫害,帝王的昏瞆,等等;以“欲何留”表明自己已無意于久留于人世。“撫神龍兮攬其須,游曠迥兮反亡期”,形象地寫出將離人世而去的情狀。龍是傳說中騰云駕霧的神物,詩人想抓住神龍的胡須直上九霄,遨游于無邊無際的太空,永遠不再返回。政治黑暗,處境危殆,前途無望,使詩人對人世毫無眷戀之意,故他將死寫得十分超脫,這就愈見其內心的凄苦了。“世我思”是說:日后在天下大亂之時,世人痛定思痛,才會重新想起有過“發忠忘身”但在當時受到誤解的“我”這個人。從末句中不難看出詩人對時局的嚴重憂慮,也表現了他對自己切中時弊的“危言高論”的正確性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此詩在形式上采用句中夾入“兮”字的楚辭體,這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此詩對楚辭的繼承,則不局限于個別用字。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打通天上人間的豐富想象,廣為采用的比喻、象征、夸張的表現手法,以及在精神實質上的大義凜然與孤高自傷,都使此詩十分貼近屈原的作品。具體說來,與屈原《九章》中的《惜誦》尤為接近。整篇《絕命辭》所要表達的,即是《惜誦》開頭四句所陳述的精神:“惜誦(痛惜陳述)以致愍(表達憂痛)兮,發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證)。”《絕命辭》與《惜誦》相關的字句更多,如“矰若浮猋動則機兮”與“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發忠忘身自繞罔兮”與“吾誼先君而后身兮,羌眾人之所仇”,“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與“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以向服(令五帝公平判斷,請六神檢驗是否有罪)”,等等,都可以清楚看出《惜誦》的影響。但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絕命辭》自身的價值。詩人對《惜誦》的學習,是建基于個人獨特的生活體驗之上的“憑情以會通”(《文心雕龍·通變》),是在自己生活實感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的自然化入,而非生搬硬套的阿拙劣仿效?!督^命辭》基本上通篇以鳥自喻的寫法,也是明顯有別于《惜誦》的。這一寫法后來又直接影響到東漢末年著名辭賦家趙壹的《窮鳥賦》的創作。從文學史的角度說,《絕命辭》本身的思想藝術成就固然值得肯定,而其繼往開來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埋沒的。
創作背景
息夫躬因被哀帝男寵董賢讒毀,遣歸封地宜陵。盜賊以為他是豪富,常伺機行盜。為此,息夫躬夜自披發,立于中庭,訴于鬼神,以求平安。有人卻誣他心懷怨恨,祈鬼神降禍于皇帝,于是被捕下獄,氣絕身亡。他被捕前,常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所以事先作了此文,以示其志,作此詩后不久,息夫躬就病死在獄中。
息夫躬簡介
兩漢·息夫躬的簡介

西漢河內河陽人,字子微。少為博士弟子,治《春秋》。哀帝時召待詔,以誣告東平王云祝詛,擢為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眾畏其口,見之側目。建平四年建言恐嚇匈奴之策,為丞相玉嘉、左將軍公孫祿等反對。元壽元年免官,寄居丘亭,被告發懷怨祝詛,下獄死。
...〔? 息夫躬的詩(1篇)〕猜你喜歡
絕命辭
玄云泱郁將安歸兮,鷹隼橫厲鸞徘徊兮。
矰若浮猋動則機兮,叢棘棧棧曷可棲兮。
發忠忘身自繞罔兮,冤頸折翼庸得往兮。
涕泣兮萑蘭,心結愲兮傷肝。
虹霓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開。
痛入天兮鳴謼,冤際絕兮誰語?
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
秋風為我唫,浮云為我陰。
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
游曠迥兮反亡期,雄失據兮世我思。
吊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法惠寺橫翠閣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
吳山故多態,轉側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述懷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嵚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著莼絲碧。無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輪驛騎,斷雁西風急。
英雄輩,事業東西南北。臨風因甚泣。酬知有愿頻揮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年來蹤跡。有多少雄心,幾翻惡夢,淚點霜華織。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
偶檢叢紙中,得花瓣一包,紙背細書辛幼安“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闋,乃是京師憫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戲為也,泫然得句。
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
十年千里,風痕雨點斕斑里。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