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湖天闊”譯文及注釋
譯文
湖南的天空遼闊,我在這里長時間地遙望那深夜的月亮。在深夜的月色籠罩中,猿聲、杜鵑聲的啼叫充滿悲愁。
樂曲終了消沒于群山中,這里自古以來就是離愁別恨聚集的地方。在這離愁別恨聚集之地,有成叢的斑竹,還生長在江邊。
注釋
湖天:此處指湖南的天空。
清湘:湘江之清流。此處指湖南。
望斷:指望了又望,直至望不見還在望。
三更月:深夜之月。
猿聲是淚: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鵑聲是血:相傳周末蜀主望帝,禪位其相鱉靈,化為杜鵑,其聲凄絕,人言此鳥啼至出血乃止。唐人李山甫《聞子規啼》詩云:“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
煙鬟:形容峰巒的青翠。蘇軾《凌虛臺》詩:“落日銜翠壁,暮云點煙鬟。”
斑竹:又稱湘妃竹。竹上有紫黑色斑紋,故名。相傳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湘地,不及而淚下沾竹,故竹斑如淚痕。《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有句云:“當日娥皇女英,灑淚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憶秦娥·湖天闊”鑒賞
創作背景
黃仲則于乾隆34年(1769)冬天到達湖南。他憑吊了汨羅江畔屈原、賈誼的祠堂,登臨衡山,觀賞了南岳風光。名勝古跡,振奮了詩人雄奇的意氣,也引發詩人無限慨嘆。雖然謁見了湖南觀察使王太岳,但并未找到安身之地。終于在第二年春末夏初,懷著憂傷心情,“浮洞庭,由大江以歸”。即將離開湖南時,面對浩浩洞庭,詩人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洞庭湖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正如詩人在《洞庭行贈別王大歸包山》中所云:“洞庭一瀉八百里,浮云貼天天浸水。”詞限于句式,僅用“湖天闊”三字,概括了這種境界。“清湘望斷三更月”,詩人極目回望經過的湘水,依依不舍。“三更月”,言凝望之久,清涼的月光也給人凄涼之感。“猿聲是淚,鵑聲是血”,形容傷感之極。《水經注·江水》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名句,從此猿鳴與眼淚結下了不解之緣。《華陽國志》謂蜀帝杜宇化為杜鵑,聲聲哀鳴,乃至流血。白居易《琶琶行》把兩者合而為一:“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猿聲鵑聲,血淚和流,是古代文學表示悲傷的典型事物。上片泛寫傷感,下片點明離愁。
“清湘望斷”,在久久的凝視中,浮現出湘水女神的形象。屈原《遠游》云:“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湘靈鼓瑟成了人們神往的情景。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對此作過描摹,其著名的結句為“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里的“曲終數點煙鬟沒”,略作變化,曲終人杳,神女隱于湘水之中。煙鬟,指婦女鬢發,借指神女,喻其風神。“數點”,影影綽綽,不甚分明的樣子,托出神妙氣氛。湘水女神相傳是大舜妻子娥皇、女英兩姊妹。舜南巡不返,葬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思念不止,淚下沾竹,成為斑竹(見任昉《述異記》)。因此,“此間自古離愁窟”,娥皇姊妹與舜的生離死別成為千古悲劇,現在尚有“幾叢斑竹,臨江猶活”可證。用一個“活”字說明它曾惹起古今多少黯然銷魂之感。
黃景仁簡介
清代·黃景仁的簡介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黃景仁的詩(15篇)〕猜你喜歡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
太平寺泉眼
招提憑高岡,疏散連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歲月古。
石間見海眼,天畔縈水府。
廣深丈尺間,宴息敢輕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時睹。
如絲氣或上,爛熳為云雨。
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
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
北風起寒文,弱藻舒翠縷。
明涵客衣凈,細蕩林影趣。
何當宅下流,馀潤通藥圃。
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
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
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滿目淺桃深杏,露染風裁。銀塘靜、魚鱗簟展,煙岫翠、龜甲屏開。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萊。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釵。雅俗熙熙,下車成宴盡春臺。好雍容、東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鳳池歸去,那更重來。
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
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襟接袖。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消沈久。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終古,滾滾邊墻走。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
奉使登終南山
常愛南山游,因而盡原隰。
數朝至林嶺,百仞登嵬岌。
石壯馬徑窮,苔色步緣入。
物奇春狀改,氣遠天香集。
虛洞策杖鳴,低云拂衣濕。
倚巖見廬舍,入戶欣拜揖。
問性矜勤勞,示心教澄習。
玉英時共飯,芝草為余拾。
境絕人不行,潭深鳥空立。
一乘從此授,九轉兼是給。
辭處若輕飛,憩來唯吐吸。
閑襟超已勝,回路倏而及。
煙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漸平逢車騎,向晚睨城邑。
峰在野趣繁,塵飄宦情澀。
辛苦久為吏,勞生何妄執。
日暮懷此山,悠然賦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