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楊花”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任憑那楊花凋落盡,哪一個人懂得,把楊花當花看?正是放下門簾避風的時候,人在帳幕里避著春雨,云霧籠罩著飄蕩的旗幡。想尋找那春天的伴侶,只有在夕陽西下時結識了落花。不忍心無聲無息地墜落為泥,將要從低處又重新飛還。
放任瀟灑的性情,只打算凄涼地忍耐著等到春殘。就像和梅花迎著明月照大地,就像伴白雪如花飛滿天,都只落得凄清孤寒。滿懷無限的春恨,做一天愁影繞云山。看到青青池畔,有點點眼淚凝成的斑痕。
注釋
木蘭花慢:詞牌名。此調為柳永所始創(chuàng)。雙調,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韻,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韻,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
盡:任憑。飄零:調落。
解:懂得。
重簾:門簾。
回:避。深幕:帳幕。
護:指籠罩。輕幡:飄蕩的旗幟。
他:那。
斷紅:指落花。相識:結識。
未忍:不忍心。委地:墜落于地。委,墜落。
低:指低處。重:重新。
疏:放任。狂:指瀟灑。情性:即性情。算:打算。
耐:忍耐著。得到:等到。春闌:春殘,春盡。
合稱:都稱著,都落得。清寒:凄清孤寒。
看取:看到。
斑:斑點。
“木蘭花慢·楊花”鑒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托情于無人解、“當花看”的楊花,刻畫了一個遭際坎坷、飄泊無依但又不頹唐消沉的寒士形象;下片表述清高自潔的心志,以及難以排遣的悵恨。全詞意味深厚,寄托高遠;比興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詞作的蘊藉。
一開頭,作者就寫出了自己對楊花的同情。“盡飄零盡了,何人解當花看”,對楊花無人賞識的命運發(fā)出了不平的呼聲。接下來寫楊花的孤獨、寂寞;風躲到重簾幕后,雨回曲在深深帷帳里,云被輕幡遮掩,楊花在整個春景中熱切地尋找伴侶,但尋來覓去,只相識了斜陽下一片衰敗的落花。而這些落花也是轉瞬即逝的。這里作者以幾種事物的避之不見來突出楊花的孤寂。然而楊花個性倔強,不甘心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永久回歸大地,它雖然已徐徐落下,但幾番飄轉沉浮,一會兒又飛騰起來,表現了楊花不甘沉淪的堅強個性,刻畫出它不愿默默消失的內心世界。這兩句對漂泊無依的楊花刻畫得細致入微。
上片在寫實中表達了楊花不甘寂寞的個性,下片更進一步表現了楊花的狂放、傲岸的品格。“疏狂性情,算凄涼耐得到春闌。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這里緊承上片最后兩句,極寫楊花傲岸倔強的個性,這是全詞的高峰。“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天愁影繞云山”仍是將楊花漂泊不定的狀態(tài)擬人化,寫它滿含愁恨、憂傷,繞著云山終日無聲飛舞,心中的這種愁恨和憂傷像影子樣緊緊纏繞著自己。隨著不停地飄飛,這愁恨越聚越重,最后落到“青青池畔”。池畔的斑竹,凝聚著點點淚痕,蘊藏著無數的憂愁,這正吻合了楊花的妻苦心情。最后這兩句在意境上,非常凄婉、深沉、含蓄。
這是一首歌詠楊花的詞,詞中描寫了楊花凄涼、清寒的處境,不忍“無聲委地”的“疏狂”性格,以及它滿腔悲愁的思緒。前人寫楊花,或寫成無情之物;或寫成嬌弱無力的輕浮者的形象,而張惠言這首詞卻寫出了新意。此詞也賦予它以疏狂傲岸的性格,而且歌詠了它不甘寂寞、傲岸倔強的品格,在立意上是新穎巧妙的。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作者未仕之前。張惠言高才博學,早獲時名,十四歲即為童子師。然而科舉場中,卻不順利,八次參加會試,直到三十九歲才中進士,四年后就去世了。登第之前,他長期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由楊花想到了自己凄涼的身世,便寫下了這首詞。
張惠言簡介
清代·張惠言的簡介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于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后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集》。
...〔? 張惠言的詩(6篇)〕猜你喜歡
寒地百姓吟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鐘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
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
金縷曲·詠白海棠
洞戶深深掩。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
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飐。
偏觸動、詞人系念。
昨日微陰今日雨,好春光有限無馀欠。
肯為我,一時暫。
冰綃霧縠誰烘染?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艷。
墻角綠陰欄外影,印上蕓窗冰簟。
隔一片、清陰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
春欲暮,易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