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記得珠簾初卷處”譯文及注釋
譯文
記得當時珠簾剛剛卷起,自己獨自倚靠著欄干,昏昏沉沉已有幾分醉意。荷葉飄零沙沙亂響仿佛悲慘地自言自語,無情的曉風把它們吹落在橫塘路上。
詞客看花心中愁苦不已,荷花墜落香氣飄零,究竟是誰把荷花弄得這樣凄慘。處處池塘飄灑著細雨,明朝荷花的顏色啊將難恢復舊日容顏!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因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風棲梧》《卷珠簾》《一籮金》等。其詞牌始于宋,雙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多以抒寫纏綿悱惻或抒寫心中憂愁的情感。
被酒(bèi jiǔ):猶言中酒、醉酒。
翠葉:指荷葉。姜夔《念奴嬌·詠荷花》詞:“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菰蒲雨。”
橫塘路:地名,在蘇州。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
墜粉:指荷花零落。杜甫詩:“露冷蓮房墜粉紅。”
三十六陂:極言水塘之多。《寰宇志》載:“中牟縣圃田澤為陂三十六。”
“蝶戀花·記得珠簾初卷處”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詠懷之作。此詞上片寫詞人百無聊賴,以酒澆愁的情景,并移情于物,抒寫變法失敗后自己的艱難處境和落寞情懷;下片由寫景轉入抒情,直抒詞人“心意苦”,以及對變法失敗之因的深刻反思,并表示詞人對前途的擔憂。全詞多用比興,意豐境幽,非一般悲秋詞可同日而語。全篇由“心意苦”三字輻射開去,上片側重摹景,下片側重抒情,虛實相映,含蓄婉轉,讀之令人凄然不歡。
上片由描述入手,其景中已見凄苦之狀。“ 記得珠簾初卷處,人倚闌干,被酒剛微醉。”珠簾初卷,中酒微醉之人倚闌憑眺。“記得”二字表明情景已往而今猶記。“初卷”與下文“曉風”,點明時間。人則是微醉依闌之態。這里時地空、人景情俱到,極概括,又極蘊致。
開篇既已露出了傷感,接下去又繼之以純乎寫景之句:“翠葉飄零秋自語,曉風吹墜橫塘路。”此景由“人倚闌干”而來,是為目之所見,而所見則是一片殘荷敗葉,那荷葉飄零了,被曉風吹墜塘邊路上,沙沙作響,仿佛是在訴說著秋來的飄零之苦。“橫塘路”, 用事而不露痕跡,寓含了失歡失意等等難以名狀的苦情。因為那里灑滿了落葉,美人難以重到,則失落、孤寂、幽獨之感便自然含在景中了。
下片“詞客看花心意苦”,承上啟下,直寫情懷。“詞客”回應上片之倚闌人。“心意苦”是為點睛處,說明全篇皆在抒此難言之苦情,而此情已于上片言落葉中隱約可見,但意猶未盡,情猶未了,故此句明點,并轉入深層刻畫。“墜粉零香,果是誰相誤”?這里由幕葉寫到殘花。詞客面對殘花敗績,生出“誰相誤”之聯想,是人誤花期,抑或是花期誤人。如此驚人之謎,不了之思,便將詞客心意之苦合盤托出了。
接下去更轉進一層,以虛筆出之:“三十六陂飛細雨,明朝顏色難如故。”再借典映托,由此及彼,推想明朝處處荷塘,處處細雨,處處凋零。“ 顏色難如故”,道出了惜花憐花怨花等等百般凄苦之情。這是推出一筆去寫,借虛擬之景收煞,將“苦”字續足,極富悠然不盡的情味,發人聯想,啟人美感。
美人香草用以托寄,這是古典詩詞里的常法。此篇托脈之意惟一“苦”字,至于所苦者何,作者并未明指,但其所勾畫之苦況苦境苦情,則是充滿了感人的藝術魅力,極含蓄,極朦朧,耐人尋味,讀者可自行聯想與補足了。
創作背景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梁鼎芬上疏劾李鴻章,被降五級調用。作《蝶戀花·題荷花畫幅》一詞,以寄寓家國身世之悲。此年冬,梁鼎芬自京回到廣州,康有為因和此詞,以慰友人零落棲遲之苦。
康有為簡介
清代·康有為的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 康有為的詩(2篇)〕猜你喜歡
金縷曲·聞杜鵑
少日都門路。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
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桃花前度。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誰不愿,封侯萬戶?寂寞江南輪四角,問長安,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
永遇樂·病中
翠帳春寒,玉爐香細,病懷如許。永晝懨懨,黃昏悄悄,金博添愁炷。薄幸楊花,多情燕子,時向瑣窗細語。怨東風、一夕無端,狼藉幾番紅雨。
曲曲闌干,沉沉簾幕,嫩草王孫歸路。短夢飛云,冷香侵佩,別有傷心處。半暖微寒,欲晴還雨,消得許多愁否。春來也、愁隨春長,肯放春歸去。
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述懷
蛛絲滿甑塵生釜,浩然氣尚吞吳。并州每恨無親故。三匝烏,千里駒,中原鹿。走遍長途,反下喬木。若立朝班,乘驄馬,駕高車。常懷卞玉,敢引辛裾。羞歸去,休進取,任揶揄。暗投珠,嘆無魚。十年窗下萬言書。欲賦生來驚人語,必須苦下死工夫。
記棚民事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擬挽歌辭三首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