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虎門”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虎山、小虎山威風凜凜地雄踞虎門蹲守著海面,萬眾一心抗英激戰,往事不見蹤影。
舊時的炮壘只剩下一堆殘垣,唯見雪白的浪花鋪天過虎門。
注釋
虎門:在廣東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東西有大、小虎山相對如門,所以稱虎門,是海防要塞。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臺屢次挫敗英國侵略軍的進犯。
粵海:指虎門一帶的海面。粵,廣東省的別稱。
重關: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關天培在虎門一帶設置三道防線,所以稱“重關”。
二虎尊:是說大小虎山威風凜凜地蹲在那里監視著海面。尊,同“蹲”。
萬龍轟斗:指林則徐指揮虎門炮臺與侵略軍展開激烈的炮戰。
遺壘:留存下來的堡壘。
“過虎門”鑒賞
賞析
詩中用虎門形勢的雄壯險要和遺壘的殘破頹敗,當年抗擊侵略軍的激烈戰斗和眼前侵略者的囂張狂暴作對照,抒發出憂時傷世的憤慨心情。全詩文辭瑰麗,風格雄渾。
“粵海重關二虎尊”寫景,由遠及近,由海及山,勾勒出虎門的地理形勢。一個“重”字寫出了侵略者難以突破的層層險峻防御關口,而一個“尊”字又寫出了“二虎”不可侵犯的雄偉氣勢。在如此形勢的戰略要地作戰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而且定能大獲全勝。從字面看是寫景,但在寫出這樣的景中已經包含和體現了詩人為什么這樣寫的主觀情緒,“重關”與“二虎”的客觀形勢與勇猛必勝的主觀信念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萬龍轟斗辜何存”,不僅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中以林則徐為首的愛國將士抵抗英軍侵略的英勇戰斗最終未能抵御敵人的入侵,而且在此抵抗敵人的戰斗業績也永遠成為過去,以后再也不會存在和發生。原因是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致使虎門炮臺被英國侵略者轟壞并拆毀防御工事。
詩人用“萬龍轟斗”四字追敘當年的英勇行為,表現了詩人對愛國將土抵抗侵略者的英勇奮戰的贊頌和緬懷,而“事何存”的反問強烈地譴責了清王朝的賣國投降主義政策。縱使有英勇不屈的將土有虎門這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雄關,然而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投降主義政策只能導致引狼入室的結果,使侵略者倍加肆無忌憚、得寸進尺,使中國的危機不斷加深,徹底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至今遺壘余殘石,白浪如山過虎門”,至今遺留下來的唯有殘石斷垣余壘,破敗不堪,一派凄愴蒼涼,只見白浪滔滔、洶涌而過,虎門似乎完全失去了當年的雄風偉力,虎山完全被“白浪如山”的氣勢所吞沒。撫今思昔,觸景生情,感慨無限。但詩人并沒有直言抒發,而是對清朝政府賣國投降政策的嫉憤、對當年輝煌抗戰業績高然無存的哀惋、對民族危亡深切憂患等等復雜情感都寄托在最后這兩句眼前凋零殘敗景象的描述之中。
全詩四句,只有一句言事,其余三句均寫景。同是一個地方、一種環境,但戰前的景象與戰后的景象截然不同,形成虎虎生氣與殘敗不堪的強烈對比,這就在于詩人移情于景所致。詩人對戰與降的態度不同,對戰前和戰后歷史的心情不同,就在不同的景象描寫中即對景象的不同描寫中蘊含著詩人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評價。雖然全詩沒有一句直接抒發感情,但思想感情卻表達得淋滴盡致,盡在景象描述之中,盡在不言之中。
創作背景
公元1887年(光緒十三年)秋,詩人秋游香港,歸途中路經虎口,看到如山的白浪沖刷著鴉片戰爭時的廢壘殘石,勾起了深深的感慨,遂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康有為簡介
清代·康有為的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 康有為的詩(2篇)〕猜你喜歡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
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