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竹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早晨的衣冠穿戴停當,冒著微寒跨鞍上馬動身了,這一動,倒是使疲乏頑鈍的身子得到疏散。
前行中沖開薄薄輕輕的晨霧,看著重重疊疊的山峰就像從霧中閃出。
在稻穗碧綠的原野可以遠遠的看見從農家飄出的像樹一樣直的炊煙,青綠色的溪水輕快地流著,遇到橋灣便產生了波紋。
百鳥和鳴仿佛奏起了悠揚婉轉的迎賓曲,有意無意之間迎著馬背上的我歡呼歌唱。
注釋
竹下:即今安徽休寧西黃竹嶺。
結束晨妝:早晨的衣冠穿戴停當。
破小寒:冒著微寒。
小寒,清秋時節。
散疲頑:松散一下極度的疲勞。
沖:沖開。
放:閃出。
碧穗:像谷類植物的花果或果實生長的青綠色部分。
吹:通“炊”,燒火做飯。
清禽百囀(zhuàn):清晨百鳥和鳴。
有情無思:有意無意之間。蘇軾《水龍吟》寫楊花日:“思量卻似,無情有思。”
“早發竹下”鑒賞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先點明出發時的情景:穿好晨裝,跨馬出行。“破小寒”,點出季節是清秋。“散疲頑”,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務之后。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緊張的工作之余,能有機會到郊野散散步,會感到特別輕松愉快。詩人正是懷著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品賞竹下之景的。
詩人跨著馬兒沿著山道行進,迎面而來的,一是霧,二是山。霧,不是渾沌一片,而是“薄薄輕輕”,虛無縹緲。山,不是孤峰獨峙,而是“重重疊疊”,連綿不斷。“薄薄輕輕霧”,“重重疊疊山”,十個字,寫出了皖南山區清秋黎明時特有的朦朧美。但是詩人所領略到的還不止于此。他坐在馬背上看山中霧、霧中山,別有一番情趣:馬在漫卷的輕霧中“得得”穿行,恍若沖開一道道輕紗似的幃幔;那從輕霧中閃出的重重疊疊山,仿佛是從幃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態從身邊閃過。“沖”,使流動的霧,化動態為靜態;“放”,使靜止的山化靜態為動態。兩者相生相映,構成了一幅撲朔迷離、奇趣橫生的畫面。
隨著峰回路轉,詩人的眼前又出現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彎。”上句寫炊煙,下句寫溪水。碧穗般的炊煙從樹頂上筆直地升起,綠綢似的溪水從小橋下彎彎地流過。這兩句畫意甚濃。炊煙,樹叢,溪水,小橋,上下相映襯,一碧一綠,一直一彎,一靜一動;在色彩、線條和態勢上構成了錯綜變化之美,使整個畫面玲瓏剔透,有聲有色。寫“炊煙”突出“當樹”,寫“溪水”突出“趁橋”,展現出山村特有的風貌:山林茂密,村戶人家的房屋、煙囪,被周圍的高大樹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煙從樹頂上升起;溪澗縱橫,全靠一座座小橋連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終傍著小橋流逝。此聯傳出了這幅山村黎明圖的神韻。炊煙“當樹直”,暗示無風,同時還會使人聯想到那炊煙下莊戶人家生活的安寧與平靜。“彎”字,又把那繞山穿橋的小溪身影勾劃出來;一個“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寫活了。
這首詩攝取的最后一個鏡頭是林間百鳥的晨歌。鳥兒是山棟的主人,它們迎著馬背上的詩人歡呼歌唱,百囀千聲。“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在這美妙動聽的“迎賓曲”聲中,詩人心馳神醉,鳥兒們是真的有情還是出于無意,他恍恍傯惚難以分清了。
前人論詩云:“作詩要有情有景,情與景會,便是佳詩。”這首紀游詩便是“情與景會”的佳作。詩人不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準確地描摹出來,而且把自己的主觀體驗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選用“沖”、“放”、“當”、“趁”等點睛的字眼,使諸多景物情態畢露;詩人觀景時的愉悅心情,也就從景物的情態中透露出來了。
創作背景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范成大中進士。次年任職徽州(今安徽歙縣)司戶參軍,共歷六七年之久。此詩即寫于徽州任內。
范成大簡介
宋代·范成大的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 范成大的詩(16篇)〕猜你喜歡
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