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望海”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昆明湖的波濤在南方稱雄,金光燦爛的昆明湖水蕩漾著與銀河相通。
平鋪萬里吞吐著富饒之地,下達千尺深處直接蛟龍的水宮。
天外煙霧彌漫的山巒四處點綴,云氣繚繞中高樹一片渾蒙。
乘著木筏破浪前進不是我想做的事,已經砍下竹子做成魚竿準備陪伴釣魚翁。
注釋
昆陽:舊縣名,今并入云南省晉寧縣,在昆明湖的南面。
海:指昆明湖,在昆明市西南,又稱滇池。
昆明:即昆明湖。
南紀:南方。
金碧:指被陽光照射,金光燦爛的昆明湖水。
滉漾:水波動蕩的樣子。
象馬國:意指富饒的地方。
空濛(méng):形容煙嵐雨霧,迷茫的樣子。
乘槎(chá):乘筏。
狎(chá):親近,親昵。
“昆陽望海”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前三聯寫望中所見,氣象雄渾闊大而略帶凄迷色調。尾聯由寫景轉入抒情,表達遭貶后的政治失意之情。詩先對昆明湖的寬廣與秀麗作一總介紹,然后從不同角度作全面的、立體的描繪。最終由雄奇而轉入低沉,抒發自己壓抑的胸懷。全詩辭句華瞻,意象生動,描寫景色壯麗雄闊,抒寫情懷委曲婉轉,景麗而情深。
詩由“望海”之“望”字層層鋪開。首聯寫昆明湖總的特點。湖水寬廣壯闊,波濤翻滾,為南國諸湖之首。而湖水平靜之時,清波蕩漾,泛出金碧光彩,絢麗奪目,仿佛與那美妙的銀河相通。一句是實寫,直訴昆明湖形勢;一句是虛寫,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下兩聯便選擇各個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介紹。頷聯承“雄”字而來。出句說湖平吞萬里,似乎囊括了整個滇南。使人不由得想起杜甫寫洞庭湖的名句“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及孟浩然寫洞庭的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來,三者有同等的胸襟筆力。對句說湖水深不可測,下有蛟龍宮闕。頸聯則呼應首聯所寫的絢麗一面,不寫湖,而用湖邊的景色進行襯托。說那沿岸起伏的山巒,煙云迷漫,山上的樹,高聳入云,霧氣繚繞,一片迷蒙。兩句寫景,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浩瀚及秀美。
尾聯轉入抒情。如此雄渾奇麗的景色,自然令人豪氣頓生,盼望能如張騫乘槎、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那樣建立功勛、垂名青史。但這都是過去的理想,現在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不由得興致一落千丈。作為一個犯人,只怕難逃埋骨異鄉的厄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只好學漁翁垂釣湖邊,打發歲月。在這里,詩調低沉消極,呈現出無可奈何的惆悵與悲哀。
創作背景
楊慎因上議大禮疏,謫戍云南永昌衛。在戍所,他飽覽南國山水,寫了不少山水詩,并借景抒發自己的牢愁,這首詩是其中的一首。
楊慎簡介
明代·楊慎的簡介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后,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著作達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 楊慎的詩(29篇)〕猜你喜歡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滿江紅·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
緩轡西風,嘆三宿、遲遲行客。桑梓外,鋤耰漸入,柳坊花陌。雙闕遠騰龍鳳影,九門空鎖鴛鸞翼。更無人擫笛傍宮墻,苔花碧。
天相漢,民懷國。天厭虜,臣離德。趁建瓴一舉,并收鰲極。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辦一襟風月看升平,吟春色。
把酒對月歌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梅花 一作: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