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過多景樓
[元代]:周文質
滔滔春水東流。天闊云閑,樹渺禽幽。山遠橫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鉤。桃蕊紅妝渡口,梨花白點江頭。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
滔滔春水東流。天闊雲閑,樹渺禽幽。山遠橫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鈎。桃蕊紅妝渡口,梨花白點江頭。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
“折桂令·過多景樓”譯文及注釋
譯文
滔滔春水向東流去,襯得天空分外廣闊,飄著的朵朵白云也是如此悠閑,在樹梢上停棲著鳥兒遠山仿佛美人的眉黛一般,起伏有致,水面上一片平靜,積雪漸漸融化,正是月缺時分,形似沉鉤這渡口,有桃蕊紅妝點綴,有白色梨花渲染。我的離愁在哪里?別人的離別只是短暫,而我卻如此漂泊,獨自借宿孤舟中。
注釋
天闊云閑:天空遼闊,云兒也散去了。
橫眉:美人的眉黛。
消雪:積雪漸漸融化。
桃蕊紅妝渡口:用桃花裝扮過的渡口。
“折桂令·過多景樓”鑒賞
賞析
“多景樓”是江蘇省鎮江市的一處寺內建筑,具其之所心被稱為“多景”,也是因為它建在山上,地勢高,萬事萬物都可盡收眼底。詩人登高望遠,前文極寫所見景色之美,最后三句一問一答道出哀情,可見此曲采用的是以樂景反襯哀的情的手法。
前三句寫的是整體感受,春水東去,天空遼遠、閑云飄散,視野極其開闊,那樹顯得對么渺遠,那鳥仿佛也都消失了蹤跡。就像是一種脫離塵囂的展望,一片豁然開朗。接著具體寫了所見景物:山如黛、水如鏡、月缺似沉鉤,寓意白晝將盡。詩人依次運用了“闊”“閑”“渺”“幽”以及“遠”“平”“缺”等加以刻畫,句式倒裝,使景物描寫細膩生動。
再把視線住下,桃花梨花紅白相間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經透出離別之情。尾三句便點出真意:“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有如蜻蜓點水一點而出,讓原本沉浸的樂景中的人,哀感頓生。
元代·周文質的簡介

周文質(?-1334),元代文學家。字仲彬,建德(今屬浙江)人,后居杭州。與鐘嗣成相交二十余年,良人情深意篤,形影不離,故《錄鬼簿》對他有詳細的記載:“體貌清癯,學問淵博,資性工巧,文筆新奇。家世儒業,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調,諧音律。性尚豪俠,好事敬客善繪畫,諧音律。所作雜劇今知有四種。現僅《蘇武還鄉》(或稱《蘇武還朝》)存有殘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數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
? 周文質的詩(3篇)〕
元代:
盧摯
才歡悅,早間別,痛煞煞好難割舍。畫船兒載將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才歡悅,早間別,痛煞煞好難割舍。畫船兒載將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元代:
張可久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到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到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元代:
喬吉
笙歌夢斷蒺藜沙,羅綺香馀野菜花。亂云老樹夕陽下,燕休尋王謝家,恨興亡怒煞些鳴蛙。鋪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處也繁華?
笙歌夢斷蒺藜沙,羅綺香馀野菜花。亂雲老樹夕陽下,燕休尋王謝家,恨興亡怒煞些鳴蛙。鋪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處也繁華?
元代:
倪瓚
客有吳郎吹洞簫,明月沉江春霧曉。湘靈不可招,水云中環佩搖。
客有吳郎吹洞簫,明月沉江春霧曉。湘靈不可招,水雲中環佩搖。
金朝:
元好問
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
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
清代:
吳綺
春來也,是何時?沒人知。先到玉兒頭上,裊花枝。
十二畫樓簾卷,紅妝笑語參差。爭向彩幡成隊去,看朱衣。
春來也,是何時?沒人知。先到玉兒頭上,裊花枝。
十二畫樓簾卷,紅妝笑語參差。爭向彩幡成隊去,看朱衣。
元代:
王惲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余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后人愛之,易其名為《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余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伎,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于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餘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後人愛之,易其名為《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餘效顰。遂追賦《遊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伎,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緻費日力于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元代:
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唐代:
杜甫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清代:
王士禎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山郡逢春複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