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雜詩·其一
[金朝]:元好問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
林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
林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山居雜詩·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瘦長的竹節上掛滿了藤蔓,花草密集地生長在一起。
由于樹高,山風吹來,搖曳多姿,溪水從長滿青苔的澗底流過,悄然無聲。
注釋
瘦竹:形容竹節瘦長堅硬的樣子。
叢:花草密集的樣子。
態:形狀。這里指風吹林動的樣子。
“山居雜詩·其一”鑒賞
賞析
這是寫景之詩,而詩人很能捕住一系列富於特色的自然景物,把明麗而具動感的自然圖景呈示讀者眼前。
首句寫竹與藤,以“斜掛”兩字把二者連在一起,竹為藤所繞,藤依竹而生,相依為命。次句寫花草,一叢叢野花在幽僻的地方靜靜地開著,雜草亦隨處亂生,花裝點草,草映襯花。這二句,一個“瘦”字一個“幽”字,點出所在地的荒僻與恬靜。一個“斜”字一個“亂”字則突顯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長姿態。
首二句是近景,三四句是遠景。第三句寫林與風,由於樹高,山風吹來,搖曳多姿。末句寫苔與水,由於青苔很滑,水從上面流過,了無聲響,份外清幽。要是細察一下,這末二句寫的景象都是以因果關系呈現的,而全詩四句是兩兩相對仗,十分工整!再說,詩人把八種自然景象通過有機的連接,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生動地寫出山居的清幽環境,真是妙手。所以,不選金代絕句則已,若選,則此詩總會獲選。
金朝·元好問的簡介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 元好問的詩(100篇)〕
清代:
納蘭性德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晔橇d吹欲碎,繞天涯。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晔橇d吹欲碎,繞天涯。
五代:
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清代:
文廷式
翠嶺一千尋,嶺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蕩樓臺春綠。
仙鬟撩鬢倚雙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處?認舜祠叢竹。
翠嶺一千尋,嶺上彩雲如幄。雲影波光相射,蕩樓臺春綠。
仙鬟撩鬢倚雙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處?認舜祠叢竹。
宋代:
釋文兆
西山乘興宿,靜興寂寥心。
一徑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語息,云閣磬聲沉。
未遂長棲此,雙峰曉待尋。
西山乘興宿,靜興寂寥心。
一徑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語息,雲閣磬聲沉。
未遂長棲此,雙峰曉待尋。
清代:
納蘭性德
昨夜個人曾有約,嚴城玉漏三更。一鉤新月幾疏星。夜闌猶未寢,人靜鼠窺燈。
原是瞿唐風間阻,錯教人恨無情。小闌干外寂無聲。幾回腸斷處,風動護花鈴。
昨夜個人曾有約,嚴城玉漏三更。一鈎新月幾疏星。夜闌猶未寢,人靜鼠窺燈。
原是瞿唐風間阻,錯教人恨無情。小闌幹外寂無聲。幾回腸斷處,風動護花鈴。
明代:
王守仁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清代:
納蘭性德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
釣得六鱉無。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
釣得六鼈無。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
魏晉:
陶淵明
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明代:
袁凱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唐代: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