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譯文及注釋
譯文
恰值清明時節,到處春意盎然,花開得非常艷麗,柳線垂青。我們添酒設宴,奏樂唱歌,為您祝壽。美酒和春天同樣美好,年年的春色都和從前一樣。春天本來就是不會老的,您知道嗎?
酒席上看您瘦健有神,像竹子一樣清高,像青松一樣傲岸。您一定會青春永駐,要和春天比一比誰更長久。祝愿您日后回到朝廷充任館閣之職,沐浴皇恩。我要再次拿起酒杯,為您祝壽。
注釋
感皇恩:詞牌名,又名“人南渡”“感皇恩令”“疊蘿花”。本唐教坊曲名,陳旸《樂書》謂:“祥符中,諸工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曲有雙調感皇恩。”后用作詞牌。以毛滂《感皇恩·鎮江待閘》為正體,雙調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韻。
滁州壽范倅:一作“為范倅壽”。
滁州:即今安徽省滁州市。東魏置南譙州,隋改置滁州。唐、宋因之。宋屬淮南東路。范倅(cuì):指范昂。《滁州府志·職官通判》:“范昂,乾道六年任。”《宋會要輯稿·職賞》:“乾道八年正月十四日詔滁州州縣官到任任滿,依次邊舒州州縣官推賞。先是,權通判滁州范昂陳請,故有是詔。”據知此范倅即范昂,但其字里、事歷均別無可考。倅,副職。
春事:春色,春意。唐徐晶《同蔡孚五亭詠》:“幽棲可憐處,春事滿林扉。”
笙歌:泛指奏樂唱歌。
依舊:一作“如舊”。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
元:本來,向來,原來。三國嵇康《琴賦》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竹清松瘦:形容人的狀貌瘦健有神,為健康長壽之相。此二句是祝頌之詞。
斗:比賽,爭勝。
“三山”句:祝愿范昂回到朝廷充任館閣之職。三山,本指海上蓬萊、方壺、瀛洲三仙山,自漢代學者以東觀為道家蓬萊山,后人遂有以“三山”“三島”“蓬萊”“瀛洲”等為館閣之稱者,如唐太宗設瀛洲館以待學士。劉禹錫《鶴嘆二首》詩序:“樂天為秘書監,不以鶴隨,置之洛陽第……因作《鶴嘆》以贈樂天。”詩云:“一院春草長,三山歸路迷。”
天香襟袖:謂范昂將沐浴皇恩。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其二》:“朝回兩袖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咸。”天香,指宮中爐煙的香氣。
持:拿著。
金盞:酒杯的美稱。一作“銀盞”。
“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鑒賞
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寫給副職范昂的壽詞。上片寫清明時節春意盎然,詞人準備了笙歌酒筵為范昂祝壽,希望他青春永駐;下片寫酒席上見到范昂瘦健有神,祝愿他日后回到朝廷任職,沐浴皇恩。全詞將對春日景物和祝壽之事的描寫緊密結合,情由景生,情景交融。雖用語平實,但蘊含了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時在壽詞中不乏詼諧之意,頗見詞人匠心。
詞的上片就“春”發揮。開頭兩句寫春事。“春事”二字包括內容很廣,這里當指春樂。范成大《泊衡州》詩說:“空江十日無春事,船到衡陽柳色深。”這兩句不同,是說到了清明,花柳一番新,樂春之事極多。“喚得笙歌勸君酒”緊承“春事”二字,寫召伎設酒,與君共飲,這是春樂之一,也暗含“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之意。“酒如春好”二句是說酒好春也好,“年年春色依舊”實指年年為君祝壽。“青春元不老”二句承上句作進一步發揮,既然“春色年年依舊”,青春自然就不會老,懂得這個道理,生活就會充滿朝氣。
上片的環境描寫為下片祝壽作了充分的鋪墊,下片則具體描繪祝壽的場面,以及范昂的儀態風神。“席上看君”二句是寫范昂的人品,“竹清松瘦”是說其人品像翠竹那樣清介,其體格像蒼松一樣瘦硬。“待與青春斗長久”呼應“青春元不老”,并緊承上文,祝其與“青春”同在,奮發向上,永不衰朽。據《滁州府志·職官通判》載:“范昂,乾道六年任。”到乾道八年春,任期將滿,理應祝其升遷。而稍后所作《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說:“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三山歸路”二句與之同意,都是祝其入朝為官,所不同的是此詞只是說入朝以后,將供職翰林院,沐浴皇恩,稍微概括了點而已。結尾兩句是說,等范昂入朝供職之后,詞人將“更持金盞起,為君壽”,映帶詞題,點出作意,似結非結。
全詞運筆布局峰巒起伏,頗具匠心,引三山入典,揮灑自如。詞中跳蕩轉折,情景相生,且密切結合當前景色與祝壽之事,大處著眼,細心落筆,融祝賀之情于情境描寫之中,這正是詞人胸襟抱負與藝術手法的巧妙結合。
創作背景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作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春:“據周孚《奠枕樓記》,知稼軒之守滁始于乾道八年春正月,又據《滁州府志》,知范昂之繼任者為燕世良,亦于八年蒞任。更據稼軒送范氏之《木蘭花慢》,知范氏之去任當在八年中秋之前,而此詞則春間所作也。”辛棄疾時任滁州太守,范昂為其副職。范昂過生日,辛棄疾寫了這首詞送給他。
辛棄疾簡介
宋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的詩(58篇)〕猜你喜歡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門有車馬客行
門有車馬客,問君何鄉士。
捷步往相訊,果得舊鄰里。
凄凄聲中情,慊慊增下俚。
語昔有故悲,論今無新喜。
清晨相訪慰,日暮不能已。
歡戚競尋敘,談調何終止。
辭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復起。
嘶聲盈我口,談言在我耳。
“手跡可傳心,愿爾篤行李。”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
天豈無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來底事,尚飄輕雪。君過春來紆組綬,我應歸去耽泉石。恐異時、懷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難必。人縱健,頭應白。何辭更一醉,此歡難覓。欲向佳人訴離恨,淚珠先已凝雙睫。但莫遣、新燕卻來時,音書絕。